內容簡介
為社會學研究消費揭開了偉大的序幕。尼古拉·埃爾潘主要探討了三個問題:消費的社會分化和家庭預算結構;伴隨著大眾消費和廣告的發展所產生的社會變遷;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社會行動者的消費形式。——讓·皮埃爾·普雷恩
我們通常認為消費者具有某些必須的生存需求和其他不那么迫切,但是相對而言比較穩定的需求,因為這些需求取決於社會。對消費者進行長期的觀察所得到的結論與此觀點並不背道而馳。一個物質財富日益豐裕的國家的貧困人口往往通過消費原先只有富人才能負擔得起的消費品而終結貧困。
低收入家庭希望未來能夠達到富裕家庭現階段的消費水準,這種消費動力遭到了諸多批判。其中,最為激進的一種觀點認為:這過於強調消費對於提高生活水準所具有的虛假的特徵,實際上是對地球上存量有限的各種資源的浪費。能否留給後代子孫一個物質生活更為美好並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這一宏大命題,吸引了社會學家更深層次的關注,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研究消費的策略和方法。
消費社會曾經有過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階段:即使是最低社會階層也有能力購買私人汽車和各種家用電器,在經歷了那個時期之後,消費社會喪失了其吸引力,尤其是在年輕一代面前。這並不意味著青年人放棄了上輩人曾經費盡心血而追求的豐裕的物質生活,實際上,年輕一代對物質生活的嚮往逐漸被熱愛自然、崇尚和諧的人際關係以及熱衷於各種社會交往活動所取代。
第二種理論著重探討環境污染、交通阻塞、人流擁擠以及暴力犯罪。許多消費活動並沒有事先預料到由此而產生的不良後果,這表明消費並不能兌現先前關於舒適、休閒和安全的承諾。消費社會橫跨多個歷史時段,經受了欺騙、失望,甚至是軍事動員。該理論的核心假設在於產品創新的性質。某些商品(例如網際網路)的出現顛覆了原有的職業體系和個人生活的組織結構,照亮了未來,並重新激發起消費的欲望。
第三種理論強調消費者在生產各自的生活方式的過程中的互相依賴關係。實際上,舒適與安逸取決於其他消費者的行為,而不僅僅是由商品來決定。例如某個社區被譽為“居住愜意並安全”;人們參團旅行希望整個行程“充滿節日氣氛,並能與團友結為朋友”;一間學校之所以優於另一間學校是因為前者擁有“刻苦並能夠激勵學生上進的氛圍”。以上這些特徵並不屬於商業化的生產,也不屬於家庭生產,甚至不屬於公共產品。它們的出現具有偶然性,需要用戶或者對其生產感興趣的使用者的協調行動。將這些策略性的行動納人考量的範疇,為理解鄰里關係或者位於同一個地域內部的不同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維度。當然,大眾消費是一把雙刃劍,它導致負面的後果,也帶來正面的影響。
眾所周知,中國人口眾多,發展迅猛,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成為首要的消費大國。上述三種最新的理論對於解讀伴隨著市場供應的迅速增長而在中國出現的諸多消費現象,具有一定的作用。謹希望本書能夠引發中國社會科學界的同仁就消費社會的未來進行批判分析的興趣。
編輯推薦
為什麼我們必須歷經如此漫長的等待.才能迎來一本全面覆蓋消費社會學各個領域的著作?尼古拉·埃爾潘的著作填補了一項空白。
——路易·莫蘭
目錄
中文版序
序 二
引 言
第一章 低收入家庭的預算行為
第一節 貧困的門檻和生理需求
第二節 消費結構和家庭利他主義
第三節 免費娛樂和社區鄰里
第四節 結論
第二章 有閒階級的生活風格
“時尚”物品的誘惑
展示金錢實力
對“功能主義”的批判
第二節 資產階級“家庭”和其他生活方式
天主教徒工場主的禁慾主義
家庭文化的異質性
不忠誠的後代
第三節 文化合法性
高檔服裝多種供應
統治階級和高檔服裝需求的增長
第四節 結 論
插釋2 如何確定舒適的標準?
第三章 社會地位和大眾消費
第一節 小地方的消費競賽
第二節 移民通過吸納國的商品實現文化適應
第三節 配偶家庭的危機和親戚間的禮物交換
第四節 結論
插釋3 關於工業社會的比較分析
插釋4 面向普通大眾的文化商品和迷狂
第四章 從傳媒權力到國家角色
被“操縱的”消費者?
第一節 消費者無意識和大眾文化
第二節 “自上而下”傳播的批判
媒體信息的多樣性
第三節 信息與市場組織
來自消費者的信息
貿易組織的利弊
消費者政治化
市場法則或國家作為整合者
第四節 結論
插釋5 汽車消費中階層市場的失敗
插釋6 消費“去商業化”
第五章 節慶商品與行動協調
第一節 旅遊的節日氣氛
遊客凝視
“聚生型”旅遊的利弊
第二節 時尚製造者之間的互賴關係
第三節 亞文化的城市化
鄰里關係:現實和希望的社會構成
城市歸屬作為一種文化行為
第四節 結論
插釋7 貴族的城市變形
第六章 代商品 代消費
第一節 習慣的陷阱
第二節 欺騙消費者
第三節 “後物質主義者”的價值觀
第四節 結論
插釋8 是分包商,還是國內生產?
結束語
參考文獻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