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腫瘤分子標誌物的發現及臨床套用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長徐瑞華領銜的,消化系統腫瘤分子標誌物的發現及臨床套用,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消化系統腫瘤是威脅國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據最新統計數據,2015年我國新發腫瘤患者392.9萬人,其中約40%原發於消化系統,死亡率排名前五的腫瘤中消化系統腫瘤占據四席。隨著醫學的進步,並非每一份消化系統腫瘤診斷證明都是“死緩宣判書”,早期消化系統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可超過90%,而晚期患者則不足10%。遺憾的是,消化系統腫瘤往往隱匿起病,大多數患者診斷時已經是中晚期,早期診斷率低於20%。早期發現腫瘤是改善患者預後的關鍵。如何能提高消化系統腫瘤患者的早診率呢?
瞄準這一臨床難題,徐瑞華教授領銜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們首先證實細胞遺傳密碼(DNA)甲基化在腫瘤組織中的改變高度特異,而且在腫瘤發生的很早期就可以被檢測到,可用於腫瘤診斷與鑑別診斷。然而這種組織檢測需要進行手術或穿刺活檢,是侵入性有創檢查,而且必須待腫瘤長到一定的程度(>1cm)被現有檢查手段(B超、CT等)發現後才能實現,無法滿足腫瘤早期診斷和大規模人群篩查的無創、快速、簡便標準。徐瑞華帶領團隊研讀大量國內外研究進展,在歷經艱辛、反覆探求之後,終於破解了一項眾多科學家一直想攻克的世界性難題——通過檢測少量血液中循環腫瘤DNA(ctDNA)特定位點甲基化水平,實現腫瘤早期診斷和預後預測。
徐瑞華介紹,ctDNA相當於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的身份指紋,由於其攜帶有與原發腫瘤相一致的基因改變,理論上可以利用ctDNA的變化對腫瘤進行診斷。但是,ctDNA在血液中的含量極微,每毫升血中僅有約20ng,相當於一滴水的一億分之一,並且混雜在大量的正常游離DNA背景中。在這么微量的ctDNA中檢測單個鹼基的甲基化水平,好比在機場和火車站的數百萬人流中找到個別犯罪分子,其難度可想而知。徐瑞華教授帶領團隊突破了國際上ctDNA甲基化檢測的一系列技術壁壘,率先鑑定出了可以用於肝癌早期診斷和預後預測的甲基化標誌物。早期診斷的準確率較現有常用的甲胎蛋白提高了15%,還能準確的預測不同患者的生存和預後,相當於揭示了肝癌的“身份指紋”。同時還開發了肝癌甲基化診斷試劑盒,作為新技術在臨床試用。目前為止已在超過5000例患者和體檢人群中進行了檢測。其中在體檢人群中,通過該方法,發現了10多個早期肝癌的患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