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沿革,大成殿,戟殿(山門),東、西廡殿,東、西翼室,歷史價值,
簡介
1980年,涇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嘉靖年間(1522~1566)毀於地震,知縣鐘岱重修,萬曆四年(1576)、崇禎五年(1632)、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及嘉慶、道光年間均有修葺。同治四年(1865)知縣黃傅籌修大成殿,光緒十一年(1885)安吳堡周氏捐銀4萬兩重修,規模宏大。文廟現存建築有戟門、樂房、東西廡殿和大成殿等。1985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遷入辦公,現為縣博物館所在地。
歷史沿革
查考舊志,對文廟始建年代均無記載。宋代邑人所著《重修文廟碑記》中載有宋元右五年(1090)重修文廟的情況。
明嘉靖年間毀於地震,時任知縣鐘岱重修,明萬曆、崇禎和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都曾對文廟進行過修葺。
文廟於清同治元年(1861)毀於同治回亂。同治四年(1865),知縣黃傳紳修大成殿。
清光緒十一年(1885),吳周氏捐銀四萬兩重修文廟,建築樣式參照曲阜孔廟,僅是規模較小而已。
建國初,文廟被學校占用,之後改為糧站、種子公司。
1985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遷入辦公,現為縣博物館所在地。
大成殿
面闊七間,進深四椽。九架梁,抬梁式結構,檐帶雙步梁。頂施布紋布瓦、黃琉璃筒瓦,檐施黃琉璃溝頭滴水。各脊施綠琉璃構件裝飾。前檐轉角斗拱為五踩重昂。昂間檐枋浮雕薰爐、焰火。檐交角柱木雕龍首,口含珠。鐵制龍鬚嵌抱垂魚,垂魚四面陽刻篆文“壽”字。角檁外端套黃琉璃龍首。前檐柱為整青石雕成,四稜體,四角雙圓倒棱。柱礎為青石雕須彌座。其上層四石浮雕文房四寶、博古等,束腰為水波紋,下層邊角雕以幾何紋。明間兩柱柱礎通體高浮雕游龍戲浪。柱頭嵌木雕龍首。斗拱為三跳單昂,挑尖梁頭亦木雕龍首代昂。
戟殿(山門)
面闊三間,進深兩間。五架梁,抬梁式結構歇山屋頂,頂施灰布紋筒、板瓦,黃琉璃色邊。脊施綠琉璃構件裝飾。轉角斗拱為五踩重昂。柱頭形式及拱同大成殿相似。明間斗拱二攢,五踩重昂,為“品”字形。次間三跳單昂。有左、右耳各一間。硬山式屋頂,頂施灰布紋筒、板瓦。斗拱三攢,中為五彩重昂。兩側為單昂。台階長19.95米,寬9.2米,高0.73米。邊鑲青石條。
東、西廡殿
兩殿相向而建,格局相同。通面闊十二間,進深一間,前帶廊。三架梁,抬梁式結構,前帶單步梁。硬山式屋頂。頂施灰布紋筒、板瓦,檐施灰布紋溝頭滴水。脊施灰平,順花脊。鋪間斗拱二攢,一斗三升,柱頭亦同。柱礎為八棱須彌座,浮雕花卉。
東、西翼室
兩建築格局相同 , 三架梁,抬梁式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屋頂前同廡殿相接,側與耳室相連,頂施瓦件及斗拱等同廡殿。
歷史價值
20世紀90年代初,涇陽縣又將文廟修葺,闢為縣博物館,館藏陳列上至商周時代、下至明清時期的上千件珍貴文物,館藏文物豐富,極具考古價值。文廟本來是儒學聖地,縣博物館的館藏又豐富了文廟的內涵。近年來,涇陽縣又在文廟遺址前建造了規模宏大的文廟廣場,文化牆上以浮雕為藝術表現形式,集中展示了涇陽的歷史文化背景及文化名人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