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校塘村

浸校塘村,位於鳳崗鎮北部,距鎮政府5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境內有石馬河。相鄰自然村有竹尾田村、下圍村、塘廈鎮橋隴村。始建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村時,由於地形較低,糖寮經常被水淹,故得名為浸校塘村。從1958年開始,上圍、下圍、紅花園、臥龍叫竹園頭,後加入浸校塘合稱為竹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浸校塘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
  • 地理位置:鳳崗鎮北部
清初,屬東莞縣歸城鄉;清中後期,屬戎廳。民國時期,屬鳳崗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塘廈區(第八區);1953年,屬第八區竹排鄉;1958年,屬塘廈人民公社竹塘生產大隊;1960年,屬鳳崗人民公社竹塘生產大隊;1983年,屬鳳崗區竹塘鄉;1987年,屬東莞市鳳崗鎮竹塘管理區;1999年,屬鳳崗鎮竹塘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劉姓。清康熙十二年,劉氏先祖從廣東陸河遷此定居。
2015年末,戶籍人口343人,其中男性163人,女性180人;80歲及以上25人,最年長者92歲(女)。外來暫住人口5362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200多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00多人,主要分布在牙買加、英國等國家。歸僑10多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鳳崗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甘蔗、番薯等,飼養生豬。改革開放初期,村中有糧油、榨糖、碾米等加工廠。1980年開始,有外商和港商、台商陸續到浸校塘村投資設廠。後隨著城市化的推進,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第三產業等。
傳統節慶食品有蘿蔔粄、艾粄、炆豬肉、蒸鵝、釀豆腐等。
縣道鳳清公路經過該村。1965年通電,1986年通自來水,1988年通電話,199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中有籃球場1個、公園1座。
村存良賢劉公祠和良才劉公祠,始建於清朝,重修於1984年,占地面積200平方米。2015年,仍作為宗祠使用。
村內有碉樓仁芳樓,建於清末民國初年,占地面積45平方米,中西合璧建築,頂樓裝飾西洋化,基本保存完好。有私塾,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改革開放後重修。楹聯“彭城世澤;祿閣流光”,每年以春聯形式書寫。
村中有2006年編修的《浸校塘劉氏族譜》,主編劉碧忠,副主編劉新祥。
村民於每年清明、重陽等節日到良賢劉公祠、良才劉公祠祭拜。
清光緒年間,該村被誣衊窩藏包庇賊人、土匪,遭當時三十六約(鳳崗鎮36個自然村)圍攻。
1991年秋,鳳崗到清溪公路進行改造,該路從浸校塘村經過。
2003年,村興建第二治安隊辦公樓。
該村代表性人物為劉其章(1919—1993),曾任惠陽地區華僑聯合會副主席、東莞縣第四屆政協常務委員會副主席、第七屆東莞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