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鎮中心學校

遵義市紅花崗區海龍鎮,地處遵義中心城區西郊,東與董公寺鎮接壤,南與高橋鎮交界,西南與巷口鎮相連,西與金鼎鎮毗鄰,北靠金鼎婁山山脈。地域面積41.6平方公里。全鎮轄4村83村民組,共3863戶,1680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龍鎮中心學校
  • 人口:16804人
  • 面積:41.6平方公里
  • 學生:約1300人
學校介紹,歷史沿革,

學校介紹

遵義市紅花崗區海龍鎮,地處遵義中心城區西郊,東與董公寺鎮接壤,南與高橋鎮交界,西南與巷口鎮相連,西與金鼎鎮毗鄰,北靠金鼎婁山山脈。地域面積41.6平方公里。全鎮轄4村83村民組,共3863戶,16804人。鎮中心學校位於遵松公路旁的海龍集鎮,下轄中學1所,國小4所,現有教職工90餘人,學生近1300人。遵義市紅花崗區海龍鎮,地處遵義中心城區西郊,東與董公寺鎮接壤,南與高橋鎮交界,西南與巷口鎮相連,西與金鼎鎮毗鄰,北靠金鼎婁山山脈。地域面積41.6平方公里。全鎮轄4村83村民組,共3863戶,16804人。鎮中心學校位於遵松公路旁的海龍集鎮,下轄中學1所,國小4所,現有教職工90餘人,學生近1300人。

歷史沿革

興辦公學,學校發端
解放前的海龍鄉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建有國民學校3間,有當時國民政府頒發的教育大綱和學校課程,孫中山先生的《總理遺訓》是必學教材。雖實行廣泛招生,但大都是有錢人子弟才讀得起書,只有少量的貧民子弟入學。學生不多,最大規模時全鄉也僅有200人左右。同時有幾家私塾,從幾人到十幾人不等。後 來由於戰亂原因,學校時斷時續,且在解放前夕全部停辦。
全民教育,覆地翻天
迎來解放,人民歡欣鼓舞,辦學熱情高漲,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因地制宜,依託寺廟、祠堂,於1951年開始陸續建起了東山、新場、桂花、新莊4間國小,到1956年各校均發展為完全國小(各校恰為現中心國小、新場國小、李光國小、新莊國小前身),與現海龍鎮4所國小一脈相成。其中東山國小(現中心國小)為公辦學校,其餘為民辦學校。另有以村寨院落為點的夜校掃盲班則遍地開花,青年男女白天干活,晚上識字,蔚然成風,教育呈現欣欣向榮局面。至上世紀末,也曾辦過關合教學點、上壩國小、乳製品公司子校、新莊楊堡溝農校一屆、海龍初級職業技術學校兩屆。
闊步前進,推波助瀾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辦學力度不斷加大,學校人力物力財力普遍增強,不斷譜寫出我鎮教育發展新的篇章。1984年建成獨立初級中學,並於1987年在集鎮一側的松樹林間選址新建校舍,這在我鎮教育發展史上添寫了光彩的一筆。各間國小從八十年代中後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在“分級辦學,分級管理”體制下,通過地方征地,政府投入,各學校均改造新修了校舍,從陳舊木房改建成磚混結構樓房,學校用地有所拓寬,設施不斷更新,可謂“舊貌換新顏”。 1986年我鎮普及初等教育驗收合格,1993年經省認定為基本掃除文盲鄉,1996年“兩基”驗收並經國家級覆核合格,這是我鎮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進入21世紀,學校布局調整合理(撤併了原關合教學點、上壩國小和乳製品公司子校),教師隊伍穩步壯大,經繼續教育工程教師整體素質有所提高,辦學設施逐漸更新,學生的學習活動環境更為最佳化,辦學思想、方向、原則求真務實,全面執行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不斷鞏固和提高“兩基”成果和水平,在教育法律法規導引下的辦學行為逐步規範,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前景燦爛輝煌。
展望未來,科學發展
海龍鎮中心校堅持以德育為首,以教學為中心,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努力辦成人民滿意的教育。2008年以來,連續3年受到上級嘉獎,被鎮黨委、政府評為“先進單位”,被區教育局年度綜合目標考核為“三等獎”,同時被區教育局評為“綜合治理模範單位”。現在全鎮教職工正以嶄新的精神風貌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而努力工作。海龍鎮教育事業,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全體教師辛勤耕耘,初見佳績。面對未來,任重道遠,當乘風破浪,再創輝煌
歷史進程腳步聲聲,世紀交替滄桑巨變。教育作為國家上層建築,其成敗得失決定著民族存亡與國運興衰。縱觀古今中外,文明靠各類英才和民眾造就。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全鎮教育工作者所肩負的莊嚴而光榮的神聖使命。追昔撫今,我們信心百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