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鰻科

海鰻科

海鰻科,Muraenesocidae (Bleeker, 1864),硬骨魚綱鰻鱺目的一科魚類。台灣地區計有魚種4種。生態:海洋底棲性魚類,肉食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海鰻科
  • 拉丁學名:Muraenesocidae (Bleeker, 1864)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鰻鱺目
  • :海鰻科
  • :海鰻屬
  • 分布區域:非洲東部,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中國沿海
  • 英文名:pike congers
外形特徵,分布狀況及習性,經濟價值,

外形特徵

海鰻科(Muraenesocidae):鰻鱺目的1科,約有8屬14種,通稱海鰻。體長一般約0.5~1.5米,大的可達2米。體細長,軀幹部近圓筒狀,尾部較側扁,無鱗。口大;舌窄小,附於口底。上下頜延長,具強尖銳齒。犁骨部中間具1行大形犬齒,有些種類呈三角形。後鼻孔不具緣瓣。鰓孔寬大。尾鰭相連、胸鰭發達。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在中國沿海均有分布。
海鰻科魚類的身體延長,尾部側扁。吻端突出,前方有一凹痕,與吻部之後半分離。口裂寬大,延伸至眼後,舌位置固定。眼睛很大,但常被皮膚覆蓋。牙齒尖銳,上下頜齒或鋤骨齒中間通常有大型犬齒存在。鰓孔寬大,後鼻孔不具緣瓣。背、臀及尾鰭發達,並相連成一片。胸鰭發達。

分布狀況及習性

為暖水性的底層魚類,一般喜棲息於水深50~80米泥沙底海區,有季節性洄游。主要以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等為食。性兇猛,貪食。晴天,風平浪靜,海水透明度大時,多棲居於泥質洞穴內而減少取食活動。每當風浪大,水質混濁時,多四處覓食,尤以日落黃昏至凌晨時更加活躍,遊動迅速。食物以、蟹、小魚、章魚為主。產卵期一般在3~7月,懷卵量約18~120萬粒,產卵場多在泥或泥沙處。
海鰻科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熱帶海域,通常棲息於砂泥底海域,深度大約在50-80公尺間,具季節性洄游特性。它們的游泳速度快,個性兇猛,是有名的魚類掠食者。目前全球計4屬約8種,台灣紀錄3屬4種。

經濟價值

中國有2屬5種:海鰻屬的海鰻山口海鰻的下頜無橫臥牙,海鰻側線孔140~153個,在中國各海區均有分布;山口海鰻側線孔128~134個,僅分布於南海和東海。鶴海鰻和原鶴海鰻的下頜具向外橫臥牙,鶴海鰻頭長約為胸鰭長4.1倍,僅分布於南海;而原鶴海鰻頭長約為胸鰭長3.2倍,分布於南海和東海。細頜鰻屬的細頜鰻體側扁,尾部短於頭與軀幹部的合長,犁骨牙細小,前鼻孔不呈短管狀,分布於南海和東海。海鰻科魚類中,以海鰻、山口海鰻數量多、產量大,是重要的食用經濟魚類。肉質細嫩,含脂肪量高;可作魚肚,為名貴食品。除鮮銷外,還可製成各種罐頭或加工成鰻魚鯗,是國內外市場的暢銷食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