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頭圩位於霞山市區西北部,距今300多年前已成集市。據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編纂的現存最早的一部《遂溪縣誌》記載,遂溪縣共有圩市13個,海頭圩是其中之一。當時,港汊一直伸入到海頭圩,通過水渠可直通麻斜海,潮水漲時上溯到渠頭,故稱海頭。[module]data-type=map id=2204200 data-catalog=0[/module]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頭圩
- 位置:霞山市區西北部
- 記載:《遂溪縣誌》
- 隸屬:遂溪縣
清初,曾在周圍建有炮台,與隔海的麻斜對峙,外通東頭山,硇洲外海,為遂溪縣東南重要門戶。雷州府參將署派有千總武官駐守,定額守兵70名、配炮8門,其中2000斤2門,1000斤2門,500斤4門。欽差大臣、廣西提督蘇元春為法國租界事務曾住在海頭圩,可見其地位顯赫。
1958年,湛江曾在海濱公園海灘打撈到數門清朝鑄造的生鐵土炮,據考證,是海頭炮台的用炮。當時適逢全民大煉鋼鐵,生鐵土炮全部被打碎送往高爐作煉鋼原料。
海頭圩有固定的圩期,是鄰近鄉村農副產品的集散地,四周村民及海邊的漁民都到海頭圩趁圩。霞山開埠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市民都習慣到海頭圩買菜。1913年霞赤公路開通後,海頭圩是必經之地,附近又有海頭渡,可乘船到麻斜,交通的便利,促使海頭圩一度成為貿易中心,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但隨著填海擴地,海水遠退、陸地伸延,海頭圩的地理位置發生巨大變化,海頭圩已和市區融為一體,不再成圩。在舊的圩址,仍可尋找到古老的民居,殘舊的商號,青石鋪設的道路,依稀可見當年海頭圩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