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與塞防之爭

海防與塞防之爭,是清朝末期統治集團內部關於邊疆防務問題的論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防與塞防之爭
  • 發生時間:1874年 至 1875年(僅為最主要的時間範圍,此後仍有斷斷續續的爭論)
  • 主要人物李鴻章左宗棠
  • 爭論焦點:東南“海防”和西北“塞防”問題
事件背景,事件經過,事件結果,社會評價,

事件背景

19九世紀60年代中葉至70年代初葉,中亞的阿古柏俄羅斯帝國侵入中國新疆(參見詞條阿古柏事件),日本構釁於台灣(參見詞條琉球事件)。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與日本交涉失利後,外部危機日益顯著。

事件經過

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廷內部圍繞東南“海防”和西北“塞防”問題發生爭論。
主政的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和軍機大臣瓜爾佳·文祥擔憂海防力量不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等持議海防虛備,急需籌備,而喪失新疆無關緊要,主張移塞防之餉增補海防。
海防派的論據大致有五個方面:
  1. 邊防不如海防重要和緊迫,因為北京距海岸近,而新疆則離京師遠;
  2. 由於財政拮据和新疆之役的勝算毫無把握,這就不得不重新考慮此役是否可行;
  3. 新疆土地貧瘠,不值得花高額代價收復;
  4. 新疆的周圍都是強鄰,難以長期固守;
  5. 緩期收復新疆並不是要放棄這片列祖列宗經過百戰所得的土地,只不過是保存實力以待他日大舉。
而與李鴻章持論相反的湖南巡撫王文韶則認為,“但使俄不能逞志於西北,則各國必不致構釁於東南”,應當專意於西北塞防。
塞防論者大致提出五點論據:
  1. 新疆是西北防務的第一線,它守衛著屏障北京的蒙古;
  2. 西方列強尚未造成直接入侵的危險,而俄國人在新疆的推進已經成為主要的威脅;
  3. 不應將邊防軍費轉用於沿海防務,因為對沿海防務已經撥給固定的軍費;
  4. 列祖列宗百戰經營的土地不應放棄;
  5. 如烏魯木齊和阿克蘇這樣的戰略要地應首先收復。
以陝甘總督左宗棠為首的朝臣主張“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他對海防的重要性不表異議,但他們力主不應當用犧牲邊防的辦法來辦海軍。如果中國不能將新疆叛亂平定,俄國人就會繼續蠶食西北領土,西方列強也會從沿海進攻作為呼應。俄國與日本或西方列強相比,其威脅更大,因為俄國和中國有共同的邊界線:俄國既可由陸路,亦可由海路進入中國,而日本和西方國家卻只能由海上進入中國。他們將俄國的侵擾喻為心腹之患,而西方國家的威脅只是肢體之病。左宗棠強調,西方列強通常為了商業特權而開仗,而俄國除了追求商業的讓步外,還有領土要求。因此,左宗棠堅決要求發兵西征,收復失地。

事件結果

正在清廷爭論時,新疆的危機遲遲未能終結,清廷遂於光緒元年(1875年)三月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四月命李鴻章、沈葆禎分別督辦北、南洋海防事宜。不久後,左宗棠揮師入疆,採用“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戰術,於光緒三年(1877年)剿滅阿古柏侵略勢力,收復除俄國占據的伊犁外的全疆土地。李鴻章則著力於北洋水師的建設,但於抗禦外國侵略效用不著。

社會評價

劍橋中國晚清史》:這兩個集團提出的論據都剴切中肯,言之成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