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門蜊蚜山
- 地址:江蘇海門
- 單程步行:時間為100分鐘
- 面積約:4.5平方公里
簡介,來歷,生物資源,現狀,
簡介
在江蘇海門的漁場東灶港,有座神秘的"蜊蚜山",傳說它總是隨潮水而出沒,每當農曆初八、廿三小汛期,它就受龍王的指派,帶著滿身珍珠寶貝露出水面,住上幾日。蜊蚜山是一個天然生物半島,面積約4.5平方公里,因盛產牡蠣而得名。
來歷
與其說是蜊蚜山,不如說是蜊蚜"島";與其稱它山與島,其實它是水中礁。礁面有幾百畝大,與岸邊保持著唇齒相依的距離,互不干擾。每當小汛期,可以跋涉上礁去,差不多走一個半小時就到了。蜊蚜山由黃泥灶、泓西堆、大馬鞍、扁擔頭、十八跳等大小不等的80多個牡蠣堆組成。島山礁堆起伏,層層疊疊,擠擠挨挨,不知幾百年、幾千年累積的牡蠣久積成骸,骸復生蠣,滿目蠣骸形似化石,實卻又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物體,不是山石卻堅如岩石,看似一個個山頭,實卻又不是山。
蜊蚜山活體牡蠣礁形狀多種。帶有活體的牡蠣礁有三種形狀:一是凸起的孤立斑礁體,礁體面積為25平方米~250平方米,高出周邊潮坪30厘米~50厘米;二是互相平行的帶狀礁體,礁體長30米~100米,寬10米~50米,高0.5米~1.0米,間距為10米~30米,延伸方向與濱外水道大致平行,其間潮坪為破碎牡蠣骸為主的貝殼殘體和貝殼砂所充滿;三是環形礁體,礁體面積為250平方米~1000平方米,高出周邊潮坪1米~2米,礁面起伏較大,相差1米左右。
生物資源
蜊蚜山水生生物資源相當豐富。蜊蚜山是由不計其數的牡蠣固著在某種相對穩定的物體上生長後,幼貝又固著在成貝表面上繼續生長,這樣年復一年,漸漸地由小變大堆積而成。牡蠣是蜊蚜山海域的主要海洋生物資源,自然產量達1000噸左右,其次為沙參(海葵)、鋸緣青蟹、黃蟹、竹節蝦、海螺、螃蜞、泥螺、八膽魚等多種海洋動植物。
現狀
如今的蜊蚜山,已經成為江蘇南通濱海旅遊的重要景點之一,人們來到這裡,除趕海採摘、拾灘鏟鮮之外,還有旅遊觀潮、看海採風、休閒嘗鮮、攝影寫生、找創作靈感的,各得其所。蜊蚜山猶如一艘漂浮的"戰艦",退潮留守的蝦兵蟹將忠實地守護著它。同時它孕育的貝殼文蛤,總是取之不盡,鏟采不竭……
蜊蚜山雖不美麗,也不風騷,但蜊蚜山的含蓄、無私、富饒和開發的前景,是礁灘中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