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海門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過去的一年,面對嚴峻複雜的發展形勢,在中共海門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緊緊團結和依靠全市百萬人民,在應對挑戰中搶抓機遇,在創新思路中破解難題,統籌抓好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等各項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海門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一年來,我們在應對挑戰中增強了綜合實力。2013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140.2億元,增長14.8%,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1.2億元,增長18.5%,名列南通第一,躋身全省八強。預計(下同)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40億元,增長1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萬元。名列《福布斯》“2013年中國大陸最佳縣級城市”12位、“最佳商業城市百強”99位、“2013年中國大陸創新能力最強城市”18位和“第十三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27位。積極破解發展難題,調整完善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全年投入各類產業扶持資金5500多萬元。開展好項目集中開工活動,全年實施超千萬元工業項目500個,竣工超千萬元工業項目230個。總投資100億元的香港招商局江蘇海工項目落戶並部分投產,寶鋼精密鋼絲、中遠鋼構、佳鋁實業一期等21個億元以上項目竣工投產。新增規模企業70家、億元企業9家、10億元企業2家。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22億元,增長19.3%,其中工業投資285億元,增長14%。大力實施“1238”技改工程,實施重點技改項目67個,總投資38.7億元,分別增長34%和25%。完成工業應稅銷售600億元,年淨增100億元,創歷史新高。完成新興產業產值470億元,增長31.1%。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0億元,增長13%,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8.1%,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張謇文化旅遊景區建成南通市級服務業集聚示範區,各類服務業集聚區完成營業收入550億元,增長38%。組織開展“萬人游”、“萬車游”等活動,接待遊客突破200萬人次。調整完善市鎮財政體制,規範財政資金存貸掛鈎,新引進銀行機構3家,全年新增貸款102億元,晉級“全省金融生態優秀縣(市)”。金天投資、佳鋁股份在上海股交中心場外掛牌,南通高特佳匯金創投基金成立運行。加快現代農業轉型,建成涵“種養、加工、銷售”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園區15個,高效農業占比達33%,農業現代化建設名列全省第五。海門山羊集體商標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初審,海門香芋通過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登記評審。建成高標準農田4.9萬畝,新增南通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8家,“新五有”水利站和“五有”畜牧獸醫站實現全覆蓋。特色農機全面推廣,通過“國家平安農機示範縣(市)”初步驗收。承包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全省領先。全面完成地方儲備糧輪換。建築經濟全省領先,建安總產值突破千億,榮獲國優獎2項、詹天佑獎1項、全國裝飾獎1項,5家企業躋身全省百強。強化土地供應保障,六度蟬聯全省“土地執法模範市”,全年供應各類建設用地4700畝,盤活存量土地885畝,爭取點供、獨立選址用地指標1300畝。
一年來,我們在開發開放中激發了發展活力。創新招商機制,加強招商力量,瞄準大企業、大集團開展針對性招商活動,全年引進總投資千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9個,完成新批工商登記註冊外資5.4億美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2.7億美元,分別增長76%和126%。指導扶持企業穩出口、拓市場,實現進出口總額18.4億美元。外經合作持續領先,新簽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5億美元,新批中方境外協定投資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強化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七度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建成“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市”和蘇中唯一的“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獲得“中國產學研合作示範基地”稱號,獲批“省創新型試點城市”。成功舉辦第二屆科技節、質量節等活動,建成全國首個質量主題公園。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7家,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710億元,占規模工業比重達44%。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2.3%。新增南通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海門科創園、復旦科技園、復華高新園等科創平台抓緊建設。獲得省科技進步獎5項,實現歷史性突破。新引進國家“千人計畫”專家6名,入選省“雙創”人才4名,新增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引智示範基地”各1家。圍繞促進產業發展和提升競爭優勢,全力以赴打造發展載體平台。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成功晉級國家級開發區,獲得商務部授權的外資項目審批許可權,園區綜合實力列全省第11位。海門工業園區疊石橋市場成交額突破500億元,建成全國首批“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和江蘇唯一的全國重點培育“內外貿結合市場”,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快速推進。海門港新區“江蘇海產品國際貿易中心”成功獲批,5萬噸級通用碼頭建成並投入營運,南通沿海首條貨櫃航線正式開通。臨江新區生物醫藥科創園一期竣工,中國醫工院海門分院及一批海歸研發項目入駐,現代製藥等一批重點項目竣工投產。海門高新區斯德雷特光纖等超億元項目竣工投產,智慧型產業初具規模。三廠工業園區加強跨江聯動,深化與上海張江和蘇州中新合作,“六園一區”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各鎮鄉搶抓區劃調整機遇,統籌整合資源,謀求特色發展,為全市經濟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一年來,我們在統籌推進中改善了城鄉面貌。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城市總體規劃通過省級論證。加強重點區塊城市設計,完成東洲河濱河景觀設計,開展江海路沿線城市設計。加快城市改造更新,全年完成搬遷面積129萬平方米,開工搬遷安置房176萬平方米。房地產市場保持健康發展,銷售面積、銷售金額在南通縣市區名列前茅。城建項目有序推進,城市地標項目——江海文化公園破土動工,公共衛生中心、江海博物館、嘉陵江商務大廈、商品流通領域質量檢測中心等42個公建項目開工建設。組織實施富江路北延、長江路北延等27項市政重點工程,完成復三新村、東風新村等2個老小區改造,新增停車位4000多個。第二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開工建設,城區日新河、宏偉河、通沙河整治工程基本完成。新城區天然氣管道工程全面竣工,並完成部分小區的置換工作。強化城市環境綜合治理,集中開展城區違章建築、廣告牌整治和小區毀綠、廢舊資源回收筒點綜合整治等行動,共拆除違章建築3萬平方米,拆除違法廣告牌1300多塊,取締和規範城區廢品收購站點57個,新增城市綠地近20萬平方米。推進中心鎮建設,出台了扶持中心鎮發展的政策意見,中心鎮建設總體規劃編制基本完成。大力實施以“十個一”為重點的項目建設,新型城鎮建設初見成效。農村環境逐步改善。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235.6公里,改造農橋127座,新開鎮村公交線路2條。完成農村河道疏浚土方900萬方,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1%。深化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建成省“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市”。基礎建設加快推進。臨海高等級公路、336省道海門繞城段建成通車。崇海大橋列入《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成為G228重要跨江通道。《南通港通海港區總體規劃方案》和《南通港呂四港區東灶港作業區總體規劃方案》獲得交通部和省政府聯合批文,沿海口岸開放已取得國家八部委同意,並通過中編辦簽審,東灶新河開工建設,小廟洪航道整治工程進入工可編制階段。沿江寶鋼物流一期碼頭交付使用,新江海河挖入式港池完成碼頭水域和進港航道疏浚,長江口北支海門中下段岸線整治工程開工建設。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紮實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化工園區專項整治、片區環境綜合整治等活動,全年查處違法企業60家,整改企業143家,關停企業9家。完成36個減排項目,24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海永鄉獲批國家級美麗鄉村示範點,新建省級生態村7個、省三星級康居鄉村4個。完成成片造林3萬多畝,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18.8%。
一年來,我們在共建共享中增進了民生幸福。組織實施十大民生實事工程。全力抓好就業創業工作,全年新增城鎮就業超1萬人,促進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800多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52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85%。建成10家市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每萬名勞動力擁有高技能人才達496人,列南通首位。不斷完善保障體系,城鎮五大保險參保率均超97%,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9%,名列全省前茅。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410元,其中財政補助330元,參保率達99.9%。醫療保險率先實現南通市級統籌、異地刷卡結算。建成企業退休人員活動中心,投入400多萬元為全市退休職工開展健康體檢。完善對弱勢群體的救助扶持體系。城鎮和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30元和350元,列南通首位。對千餘名困難民眾實施法律援助。廣泛開展慈善救助活動,全省首創實施對支出型貧困家庭的救助工作。居家養老實現全覆蓋,2500多人享受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發放尊老金3500多萬元。完成正余、悅來等鄉鎮敬老院的綜合改造。殘疾人托養中心建成運行,獲評省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先進市。教育發展水平全省領先,高分通過“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市”評估驗收,義務教育階段學業抽測全省第一,高考本二以上上線率達64.6%,超過全省平均水平40個百分點。統籌安排區域教育資源,組建11個義務教育管理集團,新建、加固校舍8.7萬平方米,20所學校建成塑膠化操場,張謇職業技術學校和南通紡院海門港校區迎來首批學生,機關幼稚園、證大幼稚園主體工程竣工,民生幼稚園正式啟用。深入實施全民健康工程,建成1個省級衛生鎮、20個省級衛生村。人民醫院新院開工建設,第五人民醫院通過二級醫院評估驗收,仁濟醫院完成搬遷改造並投入使用。文化惠民成效明顯,鄉鎮(園區、街道)“八個有”和村(社區)“六個有”文化陣地建設有序推進,“江海文化藝術展示周”、“四季江海風”等民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走在全省前列。新聞出版行政管理經驗全國推廣。文化產業加速擴張,重點培育扶持總投資超百億的60個重大文化項目,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4%。文明創建卓有成效,周江疆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3人獲評“中國好人”。婦女兒童事業高效推進,被評為“全國實施婦女兒童‘兩綱’示範市”。人口計生優質服務廣泛開展,食品藥品監管水平持續提升,全民體育健身活動豐富多彩。
一年來,我們在依法行政中樹立了良好形象。高度重視政府自身建設,加強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全面開展領導幹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成為全省首批“率先完成法治政府建設階段性工作目標任務”的縣級市。“海門市長審理複議案件”入選南通十大法治事件。進一步擴大政府信息公開範圍,全面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300件、政協委員提案197件,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100%。深入基層、深入民眾,開展問題解決月、園區專題現場會等活動。提速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和區鎮、村(社區)政務服務體系建設,行政審批事項進駐率達88.8%,230個審批服務事項下放園區鄉鎮,行政服務“海門模式”全國知名,獲評“中國改革十大年度縣(市、區)”。高度重視民眾來信來電來訪工作,“12345”政府公共服務熱線受理各類有效信息超6萬件,及時辦結率和民眾滿意率均超96%。做好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工作,實施農村技防監控工程,治安防控體系逐步完善,刑事發案穩中有降,大要案件實現全破,公眾安全感超95%。建成蘇中唯一的“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市)”,九度蟬聯“全省平安縣(市、區)”,榮獲全省“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縣(市)”。繼續開展信訪積案化解和領導幹部接訪活動,信訪形勢總體平穩可控。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健全。嚴格遵守八項規定,切實加強廉政建設。完成機關公務用車改革。強化審計監督整改,工程審計連續四年核減超億元。規範公共資源交易,節約財政資金5億多元。雙擁工作再傳亮點,涉軍維權工作得到總政和南京軍區高度肯定,人防工程市場化維護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全省領先。工商、稅務、物價、統計等部門服務發展成效明顯,民族宗教、機關事務、氣象、防震減災、老齡、檔案、關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業績。
2014年主要目標任務
2014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的攻堅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委十三屆四次全體會議的總體部署,以穩中優進、改革創新為主基調,圍繞“提升小康新水平、建設美好新海門”工作目標,緊扣“率先實現小康升級、率先融入蘇南發展”工作主線,著力推動經濟轉型,著力深化改革創新,著力強化城鄉統籌,著力改善民生保障,為加快實現“兩個率先”奠定堅實基礎。
2014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財政總收入155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1%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左右;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0%;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比重達2.4%以上;萬元GDP能耗完成省下達任務。
圍繞上述目標,我們將著力抓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更強力度促進發展轉型
提高經濟成長質量。把提高增長質量作為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以特色產業打造提質量。堅持培育新興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並進,著力打造全國有位次、行業有影響的特色產業。繼續實施好“510轉型升級工程”,切實抓好十大主導產業的建鏈、補鏈、強鏈,加速形成一批規模效益大、市場占有高、發展前景廣的主導產業。發揮香港招商局江蘇海工、現代製藥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推動海工裝備、汽車零部件等產業高端化、集群化發展,促進新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等產業鏈前延後伸,引導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等產業集約化發展。大力實施“新興產業三年倍增計畫”,全年實施超千萬元新興產業項目200個,實現新興產業產值560億元。緊扣產品研發、技術改造和品牌培育等關鍵環節,引導家紡服裝、輕工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向高端攀升。深入實施“1238”技改工程,全年實施超千萬元工業技改項目100個以上,重點抓好萬高藥業、泰山石膏、金輪科創等單體投資超億元的技改項目建設。提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全年實施超千萬元服務業項目100個,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20億元以上,新建城市社區商業綜合體2個、南通市級服務業集聚區1個。圍繞工業項目配套,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重點推進疊石橋國際物流、沿江保稅物流、海門港物流、東洲物流等園區建設,抓好寶鋼物流、中交二航局物流等重點項目。積極提升建築業的工業化水平,扶持南通三建、南通建築總承包、龍信集團等高等級資質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鼓勵建築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股份合作、銀企結盟、境外上市等方式,不斷增強海門建築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全年實現建安產值1200億元。面向長三角地區,大力拓展獨具江海特色的旅遊市場,著手自駕遊樂園、城際遊艇城網的規劃,加快推進環謇公湖景區、蠣岈山國家海洋公園、余東古鎮、海永省級旅遊度假區等重點項目建設。以骨幹企業培育提質量。重視發揮骨幹企業的引領作用,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培育戰略和“小微企業進規模工程”,落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做大做強企業規模三年行動計畫,在全市重點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競爭能力強、成長性好的骨幹企業,引導重點企業向大型化、集團化、國際化發展。全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60家,應稅銷售超億元企業突破100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8家,超20億元企業2家。深化“兩化融合”,建成省級兩化融合示範(試點)企業5家。引導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做大做強,爭取新增上市企業1家,“新三板”、上海股交中心等場外市場掛牌企業3-5家。以創牌定標戰略提質量。大力實施品牌強企戰略,重點培育一批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和知名品牌的企業和產品,不斷提高海門製造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全年新增中國馳名商標2件、省著名商標6件,爭創省名牌產品2個以上。鼓勵企業積極參與、主導制訂標準,從而在市場上、行業中擁有話語權、掌握定價權,力爭全年制修訂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5項以上。
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把科技創新驅動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動力,統籌整合各類科技創新資源,全力建設創新型城市。大力培育創新主體。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綜合運用政策、資金等槓桿,引導企業組建自主研發機構,積極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全市大中型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60家,新增省高新產品、重點新產品60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800億元。積極打造創新平台。啟動海門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建成南通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新建省級創新平台2家,形成以產業技術研究院為龍頭、企業研發機構為主體、科技公共服務平台為支撐的科技平台體系。加快“三創”載體建設,新增“三創”載體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充分挖掘科技鎮長團資源,完善產學研合作體系,鼓勵企業瞄準前沿領域,與科研院所共建創新平台,全年新增產學研合作實施項目80項,新建校企、校地聯盟5家。強化人才支撐引領。最佳化人才發展環境,保障人才待遇落實,讓高層次、緊缺型人才真正“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繼續實施“人才工作三年行動計畫”,實施“東洲英才”引進計畫,開展“國家‘千人計畫’專家海門行”、“海外高層次專家海門行”、“海門籍高層次人才家鄉行”等活動,全年引進國家“千人計畫”專家不少於6人、省“雙創”人才不少於4人。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升行動計畫”,建設校企聯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建立海外人才服務站,設立“中國海門(海外)引智中心”。積極組織用工招聘活動,深化異地勞務合作,保障企業用工需求。
注重最佳化生態環境。把最佳化生態環境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標誌,堅持走環境最佳化增長、生態倒逼轉型的發展路徑,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城市,千方百計建好綠色家園、守住碧水藍天,讓海門人民喝上更乾淨的水、呼吸更新鮮的空氣、享受更宜居的環境。堅守環保門檻。嚴格執行環評制度,抓好項目審批工作,堅決不引進、不上馬不符合產業政策、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強化環境執法。以鐵的決心、鐵的手腕,開展更嚴格的環境執法行動,切實解決一批民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對嚴重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企業堅決追究法律責任,對偷排直排、超標排放的企業堅決予以嚴厲處罰,對按期不能實現達標排放的污染企業堅決依法關停。推進節能減排,嚴格落實總量減排、節能降耗等剛性指標,全年完成減排項目35個、清潔生產項目17個。突出環境治理。大力開展以PM2.5防控為重點的大氣污染防治,落實燃煤鍋爐改造、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煙塵揚塵和橡膠企業廢氣治理、黃標車淘汰等措施,全年空氣污染指數小於100的天數占比達68%。大力開展以飲用水安全為重點的水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第二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和靈甸污水處理廠化工類廢水處理二期工程,實施城鎮污水處理主管網工程、鎮區(集中居住區)污水收集管網工程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污水達標處理率達90%。集中整治海門河、民生河、12號橫河、青西河等4條河流,增強水體自淨能力。
二、更新理念深化改革開放
突破重點領域改革。積極對接國家、省市關於深化改革的最新舉措,從市情實際出發,積極穩妥推進深化全面改革各項工作,構建更富活力、更有效率的體制機制。推進經濟領域改革,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充分釋放市場活力。積極鼓勵各類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大力發展產權主體多元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整合政務資源,最佳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繼續完善市鎮村三級政務服務體系,將更多的審批事項、更大的審批許可權下放鎮村,實現由投入開發型政府向創新服務型政府轉變。完善財政運行體制機制,強化財政投入導向,統籌安排好各類專項資金,加強財政資金監督管理,最佳化財政稽查和績效評價。完善稅收征管體制,強化依法治稅、綜合治稅,努力增加財政收入,保障各項重點支出。嚴格政府債務管理,控制政府債務規模,強化財政風險防範。鼓勵金融體制創新,積極發展創投、小貸、擔保、租賃等新型金融組織,積極推進債券、信託、融資租賃等多種金融業態,健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體系,全年新增有效信貸投放110億元以上,爭取新引進不少於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力爭實現科貸支行“零”的突破。創新土地管理利用機制,統籌利用陸海土地資源,深化海域使用權市場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做好重大項目包裝,積極向上爭取點供或獨立選址用地指標,有效破解用地難題。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精心組織新興產業、臨港產業等專題招商活動,著力引進一批業態好、規模大、帶動強的優質項目。全年完成新批工商登記註冊外資6億美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3.3億美元。重點抓好馬士基物流、喜來登酒店、海永現代農業、中韓文化城等一批在談重大項目的跟蹤推進。充分把握上海自貿區的輻射作用和溢出效應,積極謀劃對接上海產業轉移,吸引更多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項目落戶海門。積極拓展國外市場,用足用好市場採購貿易方式等扶持政策,招引中建材等企業在海建設出口基地和電子商務平台。擴大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20億美元,其中自營出口16億美元。鼓勵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積極進軍國際貿易、礦業開發、能源投資等領域,逐步建立境外生產基地和行銷網路,擴大境外生產、合作的規模,全力打響海門“新僑之鄉”特色品牌,全年完成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4.7億美元,實現境外投資7000萬美元。加強外派勞務市場監管,切實維護民眾權益。建設開發區863軟體研發、臨江新區醫藥研發、海門工業園區家紡創意設計等平台,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全年新增服務外包企業10家,服務外包執行額增長50%以上。
推動統籌融合發展。把握蘇中融合發展和南通陸海統籌的政策機遇,加強與上海和蘇南在政策體系、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等方面的深度銜接,不斷增強發展後勁。完善基礎促融合。臨海公路連線線、瑞祥大橋、包場大橋建成通車,336省道海門繞城段東延、新常久線東延和東灶新河大橋等重點工程開工建設,著手城際快速軌道交通規劃。繼續積極推進崇海大橋籌建工作。打造載體促融合。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化與復旦大學、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的合作,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引進優質高端項目,抓好海新重工、中遠重工、大唐風電等重點項目,建好海寶工業園、復華高新園、建築產業園等特色園區,綜合實力躋身全省十強。海門工業園區緊抓內外貿結合市場試點和市場採購貿易方式機遇,開展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工作,加速建設全省家紡產品出口基地,積極打造世界家紡製造貿易中心。海門港新區重點抓好南通紡院二期、城市森林公園、港東大道等配套項目建設,加快建設海產品國際貿易中心,大力發展以海工裝備、新能源裝備、環保裝備、航空裝備為主導的臨港產業,全力創建省級開發區。臨江新區充分發揮產學研融合優勢,抓好當升科技、科瑞斯醫藥等項目建設,推進香港浸會大學(海門)科技研究院、中國醫工院海門分院等科研平台建設,力爭建成省級高新區。海門高新區加快建設智慧科技城、智慧型產業城和智谷農業園“兩城一園”平台,打造凱盛智慧家紡園等十大產業綜合體,全力創建省級高新區。三廠工業園區重抓產城融合和新城建設,完善中興高新裝備園等“六園一區”產業格局,深化與中新集團合作開發,加快打造魅力東城的全新形象。跨江聯動促融合。切實加強與上海、蘇南等地企業、高校的合作,積極推進跨區域政府合作,通過園中園、共管園、託管園等模式,全力培育一批“海寶工業園”、“復旦高新園”式的新型園區。按照“企業集中、產業集群、要素集聚、土地集約”的要求,全力推進產業綜合體建設,努力為跨江融合打造承接平台,全年竣工生產性產業綜合體100萬平方米,新開工生產性產業綜合體110萬平方米、服務性產業綜合體50萬平方米。陸海統籌促融合。大力實施優江拓海戰略,加快沿海5萬噸級通用碼頭二期、東灶新河開挖及小廟洪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設,通呂運河航道整治工程年內完工,推進沿江新江海河內港池規劃建設及啟海港區總體規劃報批。深入推進口岸開放,沿海口岸實現正式開放,沿江口岸實現實質性開放。
三、更高水平抓好城鄉統籌
全力提升城市品質。深化城市功能布局研究,精心打造“品質之城”品牌。強化規劃對城市建設的引領,完成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在總規指導下開展專項規劃的修編工作,啟動部分地塊的控規編制工作。加強重點區域城市設計,全面啟動府南板塊的城市設計工作,完成仁恆長江生態科技城概念規劃及啟動區城市設計編制工作。強化精品意識,全面推進東洲河綠化景觀帶、沿江仁恒生態帶、江海路新型城市產業帶、長江路商業金融帶、謇公湖科技產業帶等城市板塊建設,開工建設科技館、體育中心等一批公益性項目。大力推動新文峰大世界、商和休閒廣場等重點商貿項目建設,著力構建布局合理、業態完整、特色鮮明的城市商業格局。積極打造城市綠肺,建設江海文化、興港、民生和城西等四大公園,全年實施道路配套綠化項目7個,生產綠地項目1個,完成綠化總面積200萬平方米,爭創“省園林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實施上海路東延、長江路南延和岷江路、嘉陵江路改造等45個市政工程,對海西小區、北海路區域等老小區進行綜合改造。實施主要節點及新建道路的亮化工程,美化城市夜景。最佳化城區交通體系,建設便民公共腳踏車系統。創新物業管理體制機制,強化物業管理工作。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全年搬遷面積100萬平方米,新開工商品房、安置房各150萬平方米。強化城市環境綜合治理,深入開展環境衛生、交通出行、市場經營、違章建築、戶外廣告、渣土運輸等專項治理,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的效率、質量和水平。積極探索利用地下空間,緩解城區停車難。
奮力打造特色強鎮。突出規劃引領指導,嚴格按照城鎮發展布局規劃,努力建設功能完備、特色鮮明、優美宜居的現代城鎮。堅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進一步最佳化發展模式,強化基礎建設,完善公共服務,每箇中心鎮均啟動建設一個不少於200畝的居民集中居住區,新增城鎮綠化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鎮區污水處理率提高10個百分點。常樂鎮著重挖掘文化底蘊,主抓官公島農業園、弘謇工業園、張謇文化園、麒麟紅木園等平台建設,全力建設南通全面發展第一鎮。悅來鎮著重抓好基礎建設,重點發展功能紡織、新型建材、運動器材、生態農業、休閒旅遊等產業。正余鎮著重實施創新驅動,培育延伸高端汽配、智慧型機電等支柱產業,建設科技含量高、產業層次好的創新型鄉鎮。四甲鎮著重發揮中興電工、金輪科創、南通愛爾思等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依託省科技產業園平台推動高端輸變電產業發展,加快建設長三角一流的現代機電產業基地。余東鎮著重推動古鎮保護開發與現代產業發展並進,彰顯歷史文化名鎮新特色。海永鄉著重生態發展,圍繞中興綠寶石、永泰紅磡生命養生產業園、玫瑰小鎮等項目,發展精緻農業、養生行業和旅遊產業,打造歐洲風情的生態小鎮。
著力繁榮農村經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大力實施以“百畝家庭農場、千畝現代農業園區、萬畝高標準農田”為主要內容的“百千萬”工程。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金融資本投向現代農業,積極培育種養大戶、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提升農業產業的科技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集中資源重點打造3個綜合性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新發展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組織10家以上。深化“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建設,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重點抓好海門山羊產業的規模化及產品精深加工。在上海設立特色農副產品直銷店,構建農副產品電子商務平台和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加快高效農業機械化發展,不斷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重視糧食生產儲備,切實保障糧食安全。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加快農村水電路橋、能源交通、通訊線路、治污管網等配套建設,新增鎮村公交線路15條,實施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100公里,改造農橋130座。深化農村環境長效管理,加強農村河道保潔,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推進水利現代化示範區建設,實施江堤達標工程,啟動大腳河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農村河道二輪疏浚整治。新建高標準農田4萬畝,完成植樹造林4.6萬畝。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繼續完善以物業載體為主要增收形式的村級集體經濟“造血”轉化機制,確保年內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突破50%。積極順應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征地和農民身份置換等發展需求,完善城鄉“三置換”和戶籍配套改革,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做到即征即保。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加強土地流出戶的就業和技能培訓,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創業。
四、更實舉措改善民生福祉
完善社會保障。更大程度普惠民生,盡力讓民眾不為饑寒所迫、大病所困、失業所憂、災害所難。大力推進就業。以“萬人創業計畫”為抓手,積極推進“全省創業型城市”創建,新增創業3000人,帶動就業1.5萬人,培育規範創業孵化基地10個以上。健全社保體系。強化城鄉社會保險制度銜接,探索新農合與居民醫保制度整合,完善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機制。圍繞社保擴面,突出增加農民工、非公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確保主要險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加大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新農合補助力度,健全職工和城鎮居民大病補充保險制度,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490元/人,其中財政補助390元/人。完善救助體系。繼續開展“慈善一日捐”等慈善活動,提高低保、五保、優撫等特殊群體救助水平。引導慈善組織、志願者、企業等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健全養老體系。完善以居家養老為依託、專業組織為主體的社會化養老模式,開工建設市養老中心,新建、擴建5家鄉鎮敬老院,新增養老床位1000張。
發展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強城鄉教師交流力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佳化城鄉教育布局,啟動實驗國小南校區等7所學校建設工程,創建四星級、三星級高中各1所,推進黑龍江大學中法學院海門分院建設,張謇職業技術學校二期主體工程竣工,建成15所“數位化校園合格學校”,完成新建、加固校舍13.4萬平方米,完成17所學校的運動場地塑膠化建設。提高民眾健康水平。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推進醫療機構集團化管理,建立健全公立醫院運行機制。著眼破解醫療資源緊缺問題,抓緊建設人民醫院新院,完成8家鄉鎮衛生院新建、改造和第三人民醫院改造工程。理順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組建食品農產品安全綜合檢測中心,提升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完成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4000對。協調發展各項事業。舉辦市第十六屆運動會,健全現代化統計監測體系,加強市場價格監管,繼續做好外事僑務、行政事務管理等工作。
促進文化繁榮。增強文化感召力。深入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用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風尚,提聚城市發展精氣神。深化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彰顯文化引導力。推進人民大劇院建設,啟動江海文化藝術中心二期等市級文化設施建設,基本完成新一輪農村文化陣地高標準強功能工程,整合拓展江海文化藝術研究院及其8個創研中心的功能,創造更多精品力作。大力開展“中國(海門)江海文化藝術節”等民眾性系列文化活動。聚合文化創新力。深化文化單位改革,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完善文化產業扶持引導政策體系,發展新興文化業態,著力培育引導35個總投資150億元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和家紡創意設計、紅木藝術設計、建築裝飾設計等海門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4.5%。
創新社會治理。強化社會基礎。大力發展和培育行業協會商會、公益慈善團體等服務類別的社會組織,支持社會組織承擔部分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依法開展公益和中介等社會服務。加強市鎮村三級社會管理綜合平台建設,最佳化組織結構,完善扶持政策,深化和諧社會創建,和諧社區實現全覆蓋。規範社會秩序。深入推進“六五”普法,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完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確保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22%以內。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加強應急救援指揮平台建設,有效提高突發事件應對和處置能力。維護社會穩定。深入開展領導幹部接訪、下訪活動,完善領導包案制度,切實解決信訪突出問題。完善訴求表達機制,積極回應網路輿情、社情民意,保持社會安定有序。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堅持依法行政。規範行政行為。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確保政府工作依法規範有序。深化行政複議委員會試點,完善行政應訴機制,強化行政執法監督。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府入口網站建設,完善新聞發布制度。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加快OA網路辦公系統前延後伸。廣泛接受監督。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做好人大代表建議意見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充分發揮市長信箱、“12345”政府公共服務熱線等平台的互動作用,及時了解社情民意,解決涉及民生實際問題。
堅持務實高效。加強能力建設。堅持創新創優,敢於盡責擔當,提高服務科學發展的能力。積極搶抓機遇,推動生產要素、政策資源等向實體經濟集聚,提高應對巨觀形勢變化的能力。主動深入基層一線,狠抓工作落實,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作風建設。堅持求真務實,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進一步精簡檔案、會議,控制各類非必要的檢查評比。深入開展民眾路線教育活動,健全乾群聯繫長效機制,推動服務重心下移。加強效能建設。繼續完善企業掛鈎聯繫制度,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嚴明工作紀律,嚴肅查處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
堅持清正廉潔。堅持為民施政。切實增強宗旨意識,在推進經濟發展中,更多關注民計民生;在加快城市建設上,更多考慮利民為民;在創新社會治理時,更多體現便民安民。紮實開展政風行風評議活動,及時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堅持從嚴治政。逐步建立權力清單制度,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健全工程招投標、政府採購和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等制度,深化審計成果運用,加強對重要領域、重點工程和關鍵環節的監督管理,嚴格規範權力行使,著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堅持從儉持政。切實增強節儉意識,嚴格管理機構編制,推進精兵簡政。嚴格預算編制管理,加強財政預算執行審計,從嚴控制“三公”經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