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海門市2013年政府工作政府報告由海門市人民政府市長楊曹明於2013年1月16日在海門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向全體人大代表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2年工作回顧
一、調結構保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總量穩步增加。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3億元,可比價增長12%;完成財政總收入122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8%和21.9%;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0億元,同比增長23.4%。名列“福布斯中國最佳縣級城市”第15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28位,位居蘇中蘇北第一。發展質態不斷最佳化。現代農業提質增收。被確定為省“農業現代化建設試點市”,5項指標達現代化標準。項目農業總投資達20億元,高效設施農業面積達28萬畝,先後建成“全省現代高效農業先進縣(市)”、“全省農業綜合開發先進縣(市)”、“全國農村保險示範縣”。深化海門山羊品牌建設,建成海門山羊研發中心,啟動山羊美食廣場建設。糧食生產連續九年豐收。工業經濟提速增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5億元,列南通各縣市首位。骨幹企業支撐有力,全年應稅銷售超億元企業87家,新增5家。金輪科創順利過會,新增上市入軌企業3家。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產業規模企業達103家,實現產值358億元,同比增長22.8%。產業集群特色初顯,建成現代家紡、汽車零部件兩個省級特色產業基地。森達公司“SDZS”牌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建築業實現產值860億元,同比增長28.4%,榮獲“中國建築之鄉”稱號。服務經濟提檔增量。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38億元,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提高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35億元,同比增長15.8%。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最佳化,全市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達725億和428億,同比分別增長18.2%和24.5%。海門農商行貸款超百億,華夏銀行海門支行開業。項目建設量質並舉。精心組織項目集中開工和經濟季度競賽活動,全年完成工業投入263億元,同比增長15%。主攻重大項目,全年實施超千萬元工業項目416個,計畫總投資396.4億元,同比增長13.6%,竣工超千萬元工業項目190個。冠達爾鋼構、康奈可車用空調壓縮機等31個超億元項目竣工投產。招商局集團江蘇海工項目成功落戶,實現超百億項目的歷史性突破。強化要素保障,全年爭取土地指標3700多畝,獲評“全國首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市)”和“省首批國土資源節約集約達標縣(市)”。
二、抓開放促創新,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外向帶動有新加強。成功舉辦第十七屆金花節和海門(北京)科學發展匯報會,組織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現代物流等專題招商推介活動,開展利用外資百日競賽,積極引導外資投向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利用外資由重數量向提質量轉變,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56億美元,同比增長36%。引進市外民資120億元。實現進出口總額17億美元,同比增長7.3%。實現自營出口12.8億美元,同比增長12%,高於南通市平均增幅5個百分點,新增自營出口企業102家。新簽承包勞務契約額2.1億美元,實現營業額4.5億美元,均居南通各縣市區前列。完成服務外包離岸契約額近2000萬美元。平台建設有新突破。著力建設大園區。經濟開發區謇公湖科教城、濱江工業城、中心商務城“三城”聯動加快推進、江海商務大廈投入使用,吸引20多家企業入駐,綜合實力蟬聯全省省級開發區第一名。海門工業園區建成全國首批“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和全國重點培育“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市場成交額達450億元,4A級旅遊景區通過國家旅遊總局驗收。海門港新區南通紡院海門新校區一期竣工並投入使用,海港大廈試運行,燕達重工、泰森食品等重大項目投產達效,園區主要經濟指標列南通沿海同類園區之首。臨江新區加速完善基礎配套,提升園區功能,以現代製藥、藥明康德、當升科技為龍頭的生物醫藥和新材料產業集群快速形成。全力構築大通道。投入資金12億元,組織實施了22個交通重點工程。總投資4.2億元的臨海高等級公路海門段基本貫通,336省道海門繞城段完成4.5億元的工程量,崇海大橋列入省城鎮體系規劃。奮力開發大港口。東灶港作業區總體規劃通過交通運輸部評審,新增規劃港口岸線16.1公里;5萬噸級通用碼頭主體工程竣工並成功實現試運行;內港池航道疏浚工程基本完工;東灶新河河道工程及小廟洪進港航道上延工程全面啟動;沿江寶鋼物流園開工建設;沿江口岸開放列入國家口岸開放“十二五”規劃,沿海碼頭開放進入國家審批程式;南通海關疊石橋監管點掛牌運行。創新驅動有新成效。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超600億元,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達43.3%,均居南通首位。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2.2%,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46個,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和國家級重點新產品70個,專利授權量達6907件。成功舉辦首屆質量節和科技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通過科技部專家組現場考核。創新平台加速打造。新建“三創”載體30萬平方米,海門科創園、中海通科創園等快速推進,生物醫藥科創園開工建設,都市科技創業園通過國家級科技孵化器複評。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家,認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億元以上製造業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實現全覆蓋;通光集團成為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百強企業;中石油鹹陽寶石大口徑海工鋼繩填補國內空白。全市院士工作站達6家,國家級博士後工作站3家。創新人才加速集聚。新增國家“千人計畫”專家3名,省“雙創”人才4名,新引進各類實用人才2000多名,國家“千人計畫”研究院慧聚藥業基地落成,黑龍江大學“長江學者”工作室建成,創新團隊正式入駐,第五批省科技鎮長團來海掛職。
三、重規劃強建管,城鄉環境進一步改善。城市加速向現代化邁進。城市規划進一步深化,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全面啟動,圩角河板塊城市設計、圩角河核心區修建性詳規、江海文化廣場設計方案等完成編制。城市空間進一步拓寬,全年完成搬遷面積56萬平方米。城市形象進一步彰顯,傳媒大廈、老幹部活動中心等5個公建項目即將竣工交付。城區商品房、安置房和保障房竣工面積分別達92萬平方米、60萬平方米和4.5萬平方米。完成秀山路西延、東海西路、黃海路和人民西路東段改造。城市管理進一步加強,集中開展城區違章建築和廣告牌整治等行動,市容市貌明顯改善。城市景觀進一步美化,積極建設省級園林城市,城區新增綠化面積16.4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超40%,整合多方資源,啟動實施城區高層亮化工程。提升改造老小區16個,重點改造民生、金三角、榮盛花園等小區。城鎮加速向集聚化發展。全面實施行政區劃調整,打造“一中心五片區”的發展布局,全新的城鎮建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總投資10億元的引江區域供水工程基本完成,鋪設供水管網6000多公里,全市居民普遍用上長江水。新建農村四級公路124公里,改造農橋177座,農村公路通達率全省領先。全面實施新一輪經濟薄弱村幫扶工作,完成47個經濟薄弱村物業項目建設,30%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萬元以上。環境加速向生態化轉變。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覆核通過環保部現場考核,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城市。強化對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對沿江沿海沿河排污行為進行全面整治,依法查處違法行為57起,關停企業9家。強化節能減排,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循環經濟,30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完成造林綠化3萬多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8%以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完成農村河道疏浚土方850萬方。
(三)注重改革開放共同推進,發展動力持續增強。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創新,不斷激發體制活力。重組國資公司,組建蘇州文化旅遊集團,成立蘇州銀行,完成東吳證券公司股份制改造。推動金融創新,在全國率先設立台資銀行蘇州分行和外資銀行縣域支行,交通銀行在我市建立科技金融產品創新基地並成立全省首家科技支行,總規模600億元的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母基金獲準設立,我市股權投資備案企業、註冊資本和託管資本均列全省第一。新增上市企業16家,募集資金120億元。完成新一輪市政府機構改革,實施第四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許可事項32項。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全面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完成市區公交企業股權結構調整,實現國有主導。促進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註冊資本由年初的4359億元增加到5775億元。江蘇沙鋼集團在世界500強中的排名前移29位。
堅持互利共贏,加強交流合作,提升開放水平。大力引進重大產業項目和創新型、總部型項目,實際利用外資達到85.3億美元。積極開展境外投資,實現中方協定投資額4.7億美元,增長47.2%;完成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5.7億美元,增長29.7%。全市形成軟體開發、動漫創意、研發設計、生物醫藥、金融數據處理和物流供應鏈管理等服務外包集群。服務外包接包契約額23億美元、離岸接包執行額13.1億美元,分別增長64.2%和50.1%。開發區“二次創業”喜結碩果,蘇州工業園區成為全國首個服務貿易創新示範基地和全省首個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示範區,崑山高新區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常熟、吳江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崑山綜合保稅區和蘇州高新區綜合保稅區投入運營。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第十二次會議成功召開,蘇州友好代表團出訪新加坡取得積極成效。成功舉辦國際友城交往30周年活動,新增友好交流城市14個,蘇州再次獲得全國國際友好城市交流合作獎。僑務工作取得新成績,我市在全國地級市中首個成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引智引資重點聯繫單位。對台工作全面深化,圓滿完成“江蘇台灣周”在蘇州的各項活動,海峽兩岸(崑山)商貿合作區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四川地震災區對口援建實現“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目標,對口援疆試點項目開工建設。加強南北掛鈎合作,參與江蘇沿海開發,蘇州宿遷工業園、蘇州南通科技產業園、蘇州鹽城沿海合作開發園區建設積極推進。
四、惠民生謀福祉,幸福指數進一步提升。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超1.5萬元。全年提供有效就業崗位2.2萬個,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5000多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85%。建成創業孵化基地11家,基層勞動就業服務平台實現全覆蓋。公共服務持續最佳化。海門教育品牌更加響亮。高分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評估驗收,2012年高考“本一”、“本二”上線率、語數外總均分等核心指標名列全省第一,投入3.6億元新建加固校舍16.9萬平方米,證大中學、天補中學和悅來中學重組整合順利完成,成功舉辦海門中學百年校慶。健康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公共衛生服務均等高效供給,食品藥品安全常抓不懈。建成省級示範化鄉鎮衛生院4家。最佳化計生服務,實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農村健身設施實現全覆蓋。婦女兒童工作水平全省領先,獲評省“實施婦女兒童‘十二五’規劃示範市”。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年開展各類民眾性文化活動2000多場次,獲得全省唯一的縣級“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和全省首批“書香城市”稱號。《江海潮》獲省“五星工程”服務金獎。編制完成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引進超500萬元文化產業項目18個,培育南通市級文化產業園區1個、文化產業基地3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3%。三廠鐘樓及其相關建築物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陳良平、周江疆等3人被評為“中國好人”;建成“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市”。保障水平持續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8.5%,基礎養老金髮放率達98%,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先進單位”;發放被征地農民老年生活困難補助7000萬元;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分別達98.9%和99.9%。城鄉低保標準分別增加到480元和280元。高標準建設8個鄉鎮敬老院,居家養老基本實現全覆蓋。殘疾人保障得到加強,獲評“省殘疾人工作先進縣市”。社會管理持續加強。實施社會管理創新“十大工程”,開展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外來人口服務管理、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等“六大”行動,被國家行政學院確立為社會管理創新教學科研基地,獲得“中國城市社會管理進步獎”。深入開展“四項排查”,強化信訪領導包案和積案化解工作,覆蓋全市的大調解、大防控體系不斷完善,“八類”重大刑事案件全部破獲,公眾安全感達93%以上,九度蟬聯“全省平安縣(市、區)”。妥善處理涉外勞務糾紛,全面整頓對外勞務市場。進一步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深入實施放心消費創建,積極構建放心消費環境。
五、提效能轉作風,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始終堅持高效理政。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弘揚只爭朝夕的創業精神,落實市領導掛鈎聯繫、定期走訪等制度,積極開展“服務企業發展百日行”等活動,服務民生竭心盡力,服務發展科學高效。認真傾聽民眾呼聲,全年辦理各類民眾來信1.1萬餘件。充分發揮“12345”服務平台的溝通作用,辦結率和滿意度均達98%以上。不斷創新思路,創造性開展工作,全力突破制約發展的各種障礙,“建設工程聯合竣工驗收機制”獲首批“江蘇省改革成果獎”,人防產權制度改革全省領先。始終堅持依法行政。自覺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及時向人大報告、向政協通報工作情況。全年共辦理人大議案建議292件,政協委員提案268件,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達100%。深入推進“六五”普法,依法行政工作經驗全省推廣,再次被確認為省級依法行政示範點,三度蟬聯“江蘇省法治縣(市、區)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始終堅持廉潔從政。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行為。加強重要領域、重點項目、重大資金審計監督,財政預算執行審計全省表彰。鎮級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全面建立,公共資源交易規範化建設全省領先。強化財政資金管理,推行公務卡結算,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項目核准等制度更加完善。同時,物價、檔案、糧食、外事僑務、機關事務、防震減災、老齡、關心下一代和民族宗教等政府其他工作均取得了新的發展。
2013年主要目標任務
2013年,是我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之年。展望新的一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將面臨更多困難、接受更大挑戰。一方面,經濟形勢依然複雜多變,國際國內困難疊加,短期長期因素交織,周期性結構性問題並存,影響經濟全面復甦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仍然很多;另一方面,我市部分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較為突出,經濟轉型的任務十分緊迫,同時,由於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各種矛盾交織多發,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局面的壓力不斷增大。但我們也應看到,挑戰中往往蘊含著機遇。黨的十八大指出,目前我國仍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央政策不斷釋放出積極的經濟信號,發展環境總體寬鬆向好。我市經濟基礎厚實,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強,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我市的區位優勢更為凸顯,跨越發展的前景更為廣闊。更為重要的是,在建設全面小康和率先基本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中,我們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形成了務實高效的工作機制,錘鍊了善謀敢闖的工作隊伍,營造了奮勇爭先的工作氛圍,這些都為我們加快發展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機遇。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慢進則汰。我們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頑強奮鬥、艱苦奮鬥、不懈奮鬥,努力實現經濟成長與民生改善的同步發展,在新起點上實現更大的跨越。
2013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市委十三屆三次全體會議的總體部署,圍繞建設“實力海門、活力海門、魅力海門、美麗海門、幸福海門”工作目標,凝心聚力,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紮實推進“七城同創”,奮力實施“八大工程”,全力推動經濟更發達、文化更繁榮、生態更文明、社會更和諧、人民更幸福,為率先基本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2013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財政總收入135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左右;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37.5%以上;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比重達2.27%以上;萬元GDP能耗完成省下達任務;基本現代化14個指標達標,分值達83.5分。
圍繞上述要求和目標,要著力抓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突出調優調強,全力構建現代產業格局
緊扣擴區強鎮,調優產業布局。充分發揮行政區劃調整的指導作用,合理統籌規劃全市資金、人才、土地等要素資源,科學構建海門新一輪發展體系。經濟開發區要圍繞“集聚、集約、集群”三提高,“商務、政務、服務”三配套,大力培育總部經濟、創新經濟、新興產業,加快推進招商局集團江蘇海工、寶鋼物流、中遠重工等重大項目建設,全力爭創全省一流的國家級開發區。海門工業園區要提速名品家紡園、電子商務園等平台建設,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疊石橋四期工程和老市場改造工程,大力推進國家級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試點工作,全年市場成交額突破500億元。積極推進廣億五星級酒店、寶興城市綜合體等重點城建項目,傾力打造疊石橋新城。海門港新區要堅持造園與建城兩手抓,以打造海洋工程及高端裝備產業基地為目標,推動通光海底光纜、燕達重工二期等項目快建設、快見效,實施車站、醫院、學校搬遷新建等市政工程,全面提升配套能力,集聚資源人氣,加快建設港產城相融的濱海港城。臨江新區要堅持安全建園、生態立園,圍繞生物醫藥、新材料、循環經濟三大產業板塊,招引生態環保型龍頭項目,全力推進藥明康德、現代製藥、當升科技等重點項目建設,努力爭創省級高新區。海門高新區要以打造智慧型產業為重點,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率統籌推進規劃、招商、建設等各項工作,打造智慧科技城、智慧型產業城、智谷農業園互融並進的省級高新區。三廠工業園區要以擴區強鎮為契機,加快推進各項規劃與城區接軌,大力發展高端城建項目和服務業項目,主動融入主城區,著力打造魅力東城。各鄉鎮工業園要堅持科學規劃,充分利用業已形成的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引導民間資本和外來資金投向特色產業項目,促進產業集聚、企業集群,形成差別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力爭用五年時間,全市所有園區鄉鎮都建有省級特色產業基地(園區)。
提升質量效益,調優產業結構。著力穩定最佳化一產,主攻調整二產,提升擴充三產,加快構建具有海門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現代農業要增效益、創品牌。堅持建現代園區、走高效道路、延產業鏈條、創生態品牌,加快建設省“農業現代化建設試點市”。要推動園區化發展,重點建設余東、正余片區省政府菜籃子工程萬畝蔬菜生產基地、常樂鎮官公島、臨江台灣農民創業園等一批產出效益好、產業特色強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力爭全年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1萬畝,加快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要推動產業化發展,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範化建設,扶持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全年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要推動品牌化發展,深入推進國家有機農業基地建設示範市創建,發展農業“三品”30個,新增三品面積5萬畝。加快推進“海門山羊”集體商標註冊工作,海門山羊美食廣場建成營業。深入推進“農超對接”,健全蘇中農副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台運營機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室實現全覆蓋。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建成“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工業經濟要攀高端、育龍頭。深入實施“510轉型升級工程”,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高端化發展主導產業。主攻高端技術,發展高端產品,推動裝備製造、海洋工程、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等向高端化、智慧型化和大型化發展。集群化發展新興產業。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和載體平台,集中力量、集中資源,扶持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著力建設以“區中園”和“園中園”為主要格局的新興產業基地,年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25%。科技化改造傳統產業。以產品創新、品牌創建為關鍵,以裝備升級、工藝更新為手段,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家紡服裝、輕工建材等傳統產業,推動產業形態向兩端延伸、產業價值向高端攀升。全面實施以千萬元以上項目100個、財政扶持資金超過2000萬元、技改投資額增長30%以上、80%以上規模企業實施技改投入為重點的“1238”技改工程。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全年新註冊商標1000件,力爭培育中國馳名商標2件、省著名商標6件、省級名牌產品3個以上。加大扶優扶強力度,扶持中小企業健康成長,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優勢骨幹企業做大做強,全年規模工業產值突破1600億元,增長12%以上,工業應稅銷售增長15%以上,應稅銷售超億元企業達100家。服務產業要提規模、擴總量。以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以打造10個省級以上特色服務業集聚區為目標,深入實施服務業“211”行動計畫,年內服務業增加值達28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70億元。以現代物流為重點,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點推進沿江保稅物流園、工業園區國際物流園、中建材物流園等項目建設。以商貿流通為重點,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最佳化城市商業布局,做強做優府北星級酒店、長江路餐飲金融、步行街休閒娛樂、張謇大道文化傳媒等城市商業板塊,加快新文峰大世界、商和休閒廣場等商業綜合體建設,鼓勵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加快形成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商業服務體系。研究出台相關激勵措施,積極引進各類大企業來我市設立區域綜合型總部和研發、金融等職能型總部,做大我市總部經濟規模。以購物旅遊為重點,大力發展休閒旅遊業。集中資源重點打造疊石橋購物旅遊、常樂鎮文化旅遊、海門港新區海洋旅遊、海永生態旅遊四大板塊。
強化創新驅動,調優產業質量。加快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省級創新型城市,為經濟轉型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最佳化創新環境。積極建設信息發布、項目申報、成果交易、產權交易等科技公共服務體系。大力引進和建設重大研發平台,加快科技創業園、中海通科創園、上海醫工院研究生院、復旦科技園、生物醫藥科創園、國家“千人計畫”研究院、“長江學者”工作室等創新平台建設。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園力爭建成國家級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基地。圍繞新能源材料、高壓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及零組件、機電裝備等特色優勢產業,全力打造科技創新特色鄉鎮。壯大創新主體。落實科技創新扶持政策,發揮財政投入的導向性作用,引導企業增加科技投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0家,新增南通市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6家,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7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44%。深化產學研合作,新增產學研項目80個。最佳化專利結構,提高發明專利占比,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4件。推進企業上市工作,新增上市、報會企業各1家,場外掛牌企業2家。集聚創新人才。積極招引各類高端人才,制定完善創新人才的評價、激勵和配置機制,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大力實施“產業人才發展‘523’行動計畫”、“東洲英才計畫”、“企業聚才工程”等,積極組織申報省“雙創”人才(團隊),力爭引進國家“千人計畫”專家1名以上、省“雙創計畫”人才3名以上、科技領軍人才100名以上,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和高技能人員數分別超過70人和420人。
二、突出抓大抓好,全力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強化組織運籌推進重大項目。將項目建設作為組織經濟工作的主抓手,集中精力抓好總投資420億元的18個南通市級重大項目、總投資50億元的5個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和總投資86億元的14個民生重點項目。全年實施超千萬元工業項目380個,其中超億元項目100個、超10億元項目20個。重點推進新天下電子、佳鋁新材料、常海食品二期等大項目好項目投產達效,推動汽車產業園、協鑫產業園、恆金複合材料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切實加強財源建設,積極培育稅源性企業,提高項目對財政持續增收的貢獻度。深入實施重點項目聯審、快辦、代理服務制度,對重點項目實行“一企一策”式服務,提高項目落地率和產出率。
強化招商選資主攻重大項目。最佳化招商機制,加強招商力量,在加強專業招商、駐點招商、委託招商、網路招商的同時,更加注重領導招商,各園區鄉鎮主要負責同志要將三分之二的精力用於招商引資。強化招商攻勢,精心組織以金花節為龍頭的節會招商,開展新興產業、臨港產業等專題性招商活動,持續掀起招商熱潮。明確招商重點,圍繞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物流等產業集群,全力推進產業招商,吸引世界500強企業、央企、上市公司、國內知名企業集聚我市沿江沿海。全年完成實際利用外資3.2億美元,利用市外民資100億元。落實外貿扶持政策,完成進出口額19億美元。
強化功能配套承載重大項目。完善港口功能。圍繞規劃審批、工程建設、項目落戶三大重點,全面統籌推進港口建設。加快推進小廟洪進港航道上延工程及西南航道建設,抓好5萬噸級通用碼頭二期工程的建設運營。深入推進口岸開放,沿海口岸正式對外開放,沿江口岸力爭列入年度審理計畫。最佳化輸運體系。加大崇海大橋籌建力度。臨海高等級公路、336省道海門繞城段、疏港河大橋、貨隆大橋、瑞祥大橋建成通車,實施通呂運河等級改造和包場大橋等工程,啟動蘇335線海門港新區段改道和港西大道南延工程,加速構建內暢外捷的綜合交通體系。加快推進東灶新河建設,實施臨江岸線調整工程,完成新村沙二期圍墾。
強化要素供給保障重大項目。強化金融保障。加強金融機構建設,新引進2家市外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產品創新,積極發展信用擔保、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等金融服務,全年新增貸款90億元。強化用地保障。大力推進耕地占補平衡,新增補充耕地指標1500畝以上。鼓勵支持各園區鄉鎮開展“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加大搬遷復墾和土地整治力度,促進土地高效合理利用。積極包裝重大項目,努力爭取上級點供或獨立選址用地指標。強化用工保障。建立跨地區用人合作機制,探索建立市外勞務基地,常態化組織用工招聘活動,加快吸納外地勞動力。創新教育培訓模式,開展校企合作和訂單培訓,緩解企業用工矛盾。強化電力保障。加快實施220千伏邢柏、民生輸變電工程,全力推進110千伏大石輸變電工程,全面實施海門城鄉10千伏配農電網改造。
三、突出宜居宜業,全力提速城鄉統籌發展
積極塑造更宜人居的現代城市。圍繞建設“全國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目標,學習新加坡城市建設理念,全力建設江海特色的花園城市,確保城市化水平提高1%。精品化規劃城市。完成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將海門、三廠、濱江三個街道納入城市規劃體系;加快城市綜合交通、給排水、電力、綠地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啟動城市綠核設計工作;開展江海文化廣場南側區域等重點地段的控制性和修建性詳規編制工作。加強對老城區改造項目和新城區新上項目的總體策劃和精心設計,最佳化功能定位、空間布局和開發時序,實現功能增加、環境增容、資產增值。進一步加強規劃管理,切實提高規劃的執行力和嚴肅性。人性化建設城市。科學安排城市公共空間,合理布局教育、醫療、文體等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城市服務功能。重點以圩角河、謇公湖、城市綠核、市民廣場為主線,創設符合市民需求的城市空間,提高城市的宜居指數。開工建設科技館(工青婦活動中心)、新人民醫院、口岸聯檢大樓等公建項目。加快推進搬遷工作,全年完成搬遷面積55萬平方米。統籌安排城市開發項目,進一步最佳化房地產市場供應結構,努力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完善城區交通路網,啟動富江路北延、長江路北延等市政工程。精細化管理城市。建立城市信息化管理、垃圾機械化收運和市場化作業等體系,科學有序提升管理水平。投資5000萬元實施市區宏偉河、通沙河、日新河“三河”綜合整治工程,切實改善水體水質,加強河道長效管理,保持河道清潔。切實加大城管執法力度,嚴格整治違法建築,提高社區物管水平,強化市容市貌管理,營造整潔優美的城市環境。
積極打造更富特色的新型城鎮。緊抓城鎮化建設機遇,結合行政區劃調整,圍繞“十個一”的建設要求,加快建設集約智慧型、綠色低碳的中心城鎮,儘快展現具有個性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城鎮風貌。要加快編制規劃。按照小城市的形態,全面完成各地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推進鎮區控制性詳規及專業規劃的編制工作。要加強政策扶持。加大城鎮建設政策扶持力度,拓展城鎮建設資金渠道,提高鎮級統籌資源和開發建設能力。進一步簡政放權,在鎮村設立政務便民中心,形成市鎮村三級便民服務網路。積極試點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農村住宅置換城鎮住宅、農村居民身份置換城鎮居民身份“三置換”改革,加快農民市民化步伐。要完善鎮區功能。大力加強文體、醫療、公交等便民惠民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和商業服務配套,加強對鄉鎮撤併後原建制鎮集鎮的建設管理,確保民眾生產生活不因區劃調整而受到影響。要加快實施網際網路建設,力爭每千人網際網路用戶數超過750個。
積極建設更具活力的美好鄉村。深入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完成119個村的整治工作,建成省“三星級康居鄉村”8個,完成80個行政村的河道二輪疏浚,村莊環境整治達標率達58%以上。加強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新增20條鎮村公交線路,鎮村公交開通率達66%以上,新建農村四級公路235公里,改造農橋150座,讓市鎮村聯繫更緊密。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年新增高標準農田5萬畝。多措並舉拓寬集體經濟增收渠道,逐步形成村級集體經濟自我發展的良好機制,力爭全市40%的行政村村營收入達50萬元以上。
四、突出節約集約,全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全面建設低碳社會。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產業,積極鼓勵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全年新增清潔生產企業和循環經濟企業各10家以上。加大低碳宣傳,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鼓勵低碳出行,積極打造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低碳交通體系。大力推廣綠色建築,選擇部分公共建築示範運用低碳節能材料。開展綠色低碳機關、學校、家庭創建活動,全年創建國家級生態村3個、省級生態村8個;國家級綠色學校1個、省級綠色學校2個;國家級和省級綠色社區各1個。
大力實施節能減排。加強新建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加快推進現有企業節能挖潛改造,實施重點節能項目40個。加強重點用能企業監管,對萬噸級重點用能單位實施能耗總量控制,年綜合能耗增幅低於2%,其它企業年綜合能耗增幅低於6%。對單位產品能耗超限額標準和使用落後用能設備的高能耗企業,實施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落實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管理制度,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強勢推進環境建設。以解決損害民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大力實施“碧水藍天工程”。強化大氣污染整治,確保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下降,環境空氣品質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達到90%以上。開展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工作,切實改善土壤質量。深入開展化工企業專項整治,嚴格監管企業排污行為。加強飲用水源水質監測預警,保障民眾飲水安全。實施第二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新建污水管網17公里;最佳化鄉鎮污水廠運行機制,加快配套收集管網建設。圍繞環城區生態圈、沿河沿路生態帶,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新增造林3萬畝,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城市”和“國家綠化模範城市”。
五、突出共建共享,全力實現人民幸福生活
在公共服務的最佳化中增進民生幸福。建設人民滿意的教育名市。豐富辦學內涵,深化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爭創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範區”和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加強學校安全建設,強化學生上放學安全管理。繼續實施校舍安全工程,新建加固校舍15萬平方米,完成20所農村中國小的操場塑膠化建設,啟動高中教育裝備提升工程。最佳化整合教育資源,組建義務教育管理集團,2所主體職高異地整合建設張謇職業技術學校,建設全國新教育培訓中心,推進南通紡院二期建設,新建5所公辦幼稚園。建設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衛生資源合理配置,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市人民醫院積極創建三級醫院,完成仁濟醫院搬遷改造,新建成省級示範化鄉鎮衛生院5家、示範化村衛生室24家,加快完善城鄉15分鐘健康服務圈。切實加強衛生隊伍建設,提高城鄉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組建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保持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高壓態勢。建設人口家庭公共服務中心,最佳化計生服務管理;全面實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建設結構合理的養老服務體系。提高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加強養老服務機構建設,開工建設市級示範性養老服務機構,繼續推進鄉鎮敬老院改造,新增養老床位1100張,全市養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比重達28%。。建成市級公辦殘疾人托養中心。
在保障體系的完善中增進民生幸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大力拓展居民增收渠道,最佳化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等收入來源結構,全面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以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為抓手,通過開發就業崗位、延伸服務平台、強化技能培訓、開展就業援助等措施,幫助民眾實現多渠道自主就業、多形式靈活就業和高質量充分就業,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萬人,新轉移農村勞動力5000人。實施萬人創業計畫,新增1500人創業。建設10家以上市級高技能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完成崗位培訓2萬人次。大力發展建築業這一富民產業,全年建安產值突破1000億元。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以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為目標,加快建立以被征地農民、失地農民、低收入家庭、殘疾人等各類弱勢群體、困難群體為重要對象的綜合保障體系,積極擴大城鎮各類保險保障覆蓋面,逐步健全社會保險自然增長機制,穩步構築“人員範圍廣覆蓋、保障水平多層次、制度辦法可銜接、管理服務現代化”的全民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覆蓋率均達到98%以上。財政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均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280元和330元。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新開工搬遷安置房120萬平方米,竣工交付40萬平方米,安置搬遷戶2000戶。竣工各類保障房550套(間),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實現應保盡保。
在先進文化的弘揚中增進民生幸福。以建設先進文化首善區為統領,深入實施文化強市建設工程。塑造城市文明形象。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培育、弘揚一批道德模範典型,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完善公共文化體系。開工建設江海文化公園、江蘇江海博物館,啟動體育中心等文體設施建設工程,大力推進新一輪園區鄉鎮“八個有”和村(社區)“六個有”文化陣地建設,加快城鄉廣播電視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組織開展中國江海文化藝術節、“四季江海文化風”、全民讀書節、全民健身運動等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確保完成送戲250場、送書5萬冊、送電影2800場、送展覽20場。創新文化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機制,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造就更多德藝雙馨的文化名家、善於經營的文化企業家和精通文化的管理工作者。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成立江海文化藝術研究院,積極推進山歌劇團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做好大型原創山歌音樂劇《江海潮》的展演工作。做強文化產業實力。以文化產業規劃為引領,以文化項目為龍頭,突出“創意江海·魅力海門”主題,積極構建具有海門特色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進一步健全文化產業發展組織推進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引導培育現有的1000多家文化產業單位上規模、上水平,加快推進41個總投資超100億元的文化建設重大項目,重點扶持濱江文化創意、濱海文化休閒、張謇文化、疊石橋家紡創意、麒麟紅木文化、通東民俗文化、海永生態體驗文化、季方文化、睡眠文化、沈繡文化等十大特色文化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力爭新引進投資超1000萬元的文化產業項目30個以上,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