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鏈藻屬硅藻的形態分類和分子系統研究》是依託華南師範大學,由李揚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鏈藻屬硅藻的形態分類和分子系統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揚
- 依託單位:華南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海鏈藻是全球沿岸水域常見的優勢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也是硅藻門的模式物種。該屬種類繁多,已報導近400個分類單位,是藻類分類學和系統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本項目擬以海鏈藻及其系統學鄰近屬種為研究對象,採用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相結合的手段開展分類學和系統學的專題研究。一方面,利用形態學方法,建立完善的形態學資料庫和圖像資料庫;充分研究關鍵特徵的變化範圍並統計分析,就其分類學價值進行二次研究和評估;篩選有效而穩定的特徵,建立基於形態學的分類標準和系統關係。另一方面,利用基因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學技術開展分子分類學和分子系統學研究,構建系統進化發育樹。最後,綜合考慮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結論,澄清海鏈藻屬內現存的多個系統學類群,提煉各個類群的共享特徵,明確模式物種,構建分類依據和分類標準,對現有分類學和系統學體系進行修訂,並對(擬)隱形種進行二次研究和修訂。
結題摘要
海鏈藻是全球沿岸水域常見的優勢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也是硅藻門的模式物種。該屬種類繁多,已報導近400個分類單位。我國關於海鏈藻的研究相對較少,物種多樣性仍不明確。此外,近年分子系統學研究已經證實,目前建立的海鏈藻屬並非單系起源,但是該如何進行系統學修訂,仍是難題,未有進展。本項目基於建立的單克隆培養株系,結合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數據,開展了海鏈藻屬的分類學和系統學研究。項目執行的四年期間,在中國沿海進行了廣泛的活體樣品採集。利用毛細管復洗技術,挑取海鏈藻單細胞或單條鏈狀群體,成功建立422個培養株系。它們隸屬於37個分類單位,報導了海鏈藻屬的5個新分類單位:扇形海鏈藻、隱秘海鏈藻、中華海鏈藻、艾倫海鏈藻肋紋變種、小字海鏈藻雙衛變種。聚焦內殼面(半)連續篩板膜結構,建立了具有該特徵的海鏈藻屬物種,它們在基於核糖體編碼基因的系統樹上呈現單系起源,可依此將該類群獨立成屬。此外,聚焦雙唇形突結構,建立了若干海鏈藻屬和漂流藻屬的株系,開展了物種多樣性和系統學研究。報導了三個新物種:疑難漂流藻、相似漂流藻和廣州海鏈藻。還發現在基於核糖體編碼基因的系統樹上,具有雙唇形突結構的海鏈藻科物種呈現單系起源,或可由此進行系統學調整,但仍需更多雙唇形突物種的分子生物學信息。本項目報導了海鏈藻屬更為豐富的物種多樣性,並嘗試基於一些稀有特徵,對現存海鏈藻屬進行系統學修訂。相關研究豐富了海鏈藻屬的物種多樣性,部分澄清了海鏈藻屬,甚至海鏈藻科的物種認識,為海鏈藻屬的系統學修訂提供了有價值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