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草,中藥名。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 的地上部分。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地區及陝西、甘肅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活血通絡之功效。常用於熱淋,石淋,血淋,小便不利,水腫,白濁,帶下,肝炎,泄瀉,痢疾,感冒發熱,咳喘,咽喉腫痛,口瘡,目赤腫痛,痄腮,乳癰,丹毒,帶狀皰疹,水火燙傷,皮膚瘙癢,跌打傷腫,風濕痹痛,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海金沙草
- 別名:竹園荽、迷離網、雞膠莽、斑鳩窩、左篆藤、金線風、破網巾、黃金塔、左轉藤、羅網藤、鬚鬚藥、黑透骨、鐵腳仙、亂頭髮、鐵線藤、蔓蔓藤、蝦蟆藤、紡車藤、金金藤、見根藤、藤吊絲、牛斗茜、磨菇藤、塞竇藤、掃把藤、天仙草、松筋草、鼎擦藤、毛須藤、黑須草、滿天雲、硬筋藤、牛西藤、金線藤、攀谷藤、海金沙藤、吐絲草、雞腳藤、爬古藤、洗碗藤、爬牆蕨、金砂蕨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綱:蕨綱
- 目:真蕨目
- 科:海金沙科
- 屬:海金沙屬
- 種:海金沙
- 分布區域:華東、中南、西南地區及陝西、甘肅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9-30g,鮮品30-90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 貯藏: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忌,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飲片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地上部分。
性味
味甘,性寒。
歸經
歸膀胱、小腸、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活血通絡。
主治
用於熱淋,石淋,血淋,小便不利,水腫,白濁,帶下,肝炎,泄瀉,痢疾,感冒發熱,咳喘,咽喉腫痛,口瘡,目赤腫痛,痄腮,乳癰,丹毒,帶狀皰疹,水火燙傷,皮膚瘙癢,跌打傷腫,風濕痹痛,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治熱淋急痛:海金沙草陰乾為末,煎生甘草湯,調服6g。或加滑石。(《綱目》引《夷堅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鮮品30-90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
禁忌
孕婦慎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除去雜質,鮮用或曬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段,乾燥。
形態特徵
多年生攀援草質藤本,長1-5m。根須狀,黑褐色,被毛;根狀莖近褐色,細長而橫走。葉二型,多數,草質,對生於葉軸的短枝兩側,短枝頂端有被毛茸的休眠體芽;營養葉尖三角形,二回羽狀;一回羽片2-4對,互生,卵圓形,長4-8cm,寬3-6cm,有具狹翅的短柄;二回羽片2-3對,卵狀三角形,掌狀3裂,裂片短而闊,頂生的長2-3cm,寬6-8mm,邊緣有不規則的淺圓齒。孢子葉卵狀三角形,長寬近相等,為10-20cm;一回羽片4-5對,互生,長圓狀披針形,長5-10cm,寬4-6cm;二回羽片3-4對,卵狀三角形,多收縮呈撕裂狀。羽片下面邊緣生流蘇狀孢子囊穗,黑褐色,穗長2-5mm;孢子表面有小疣。
生長環境
生於陰濕山坡灌叢中或路邊林緣。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地區及陝西、甘肅。
性狀鑑別
全草多為把狀。莖纖細,纏繞扭曲,長達1m以上,禾稈色。多分枝,長短不一。葉對生於短枝兩側,二型,草質皺縮。營養葉尖三角形,二回羽狀;一回羽片2-4對,互生,卵圓形,長4-8cm,寬3-6cm;二回羽片2-3對,卵狀三角形,掌狀3裂,裂片短而闊,頂生裂片長2-3cm,寬6-8mm,邊緣有不規則的淺圓齒;孢子葉卵狀三角形,長寬近等,10-20cm;一回羽片4-5對,互生,長圓狀披針形,長5-10cm,寬4-6cm;二回羽片3-4對,卵狀三角形。羽片下面邊緣有流蘇狀孢子囊穗,黑褐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氣微,味淡。
飲片性狀
為不規則的小段狀,莖、葉混合。
相關論述
《綱目》:“江、浙、湖、湘、川、陝皆有之,生山林下。莖細如線,引子竹木上,高尺許。其葉細如園荽葉而甚薄,背面皆青,上多皺紋。皺處有沙子,狀如蒲黃粉,黃赤色。不開花,細根堅強。其沙及草皆可入藥。方士采其草取汁,煮砂、縮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