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衛十四

海衛十四是環繞海王星運行的一顆衛星。是海王星已知最小的衛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衛十四
  • 外文名:Hippocamp
  • 別名:S/2004 N1
  • 發現者:Mark Showalter
  • 發現時間:2013年7月1日
  • 類型:衛星
發現歷史,形成,

發現歷史

諺語“一個模子裡印出來的”,看起來在外太陽系的衛星中也適用。自從2013.7,美國宇航局(NASA)和歐洲空間局(ESA)合作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顆海王星的新衛星後,它就困擾著天文學家——其軌道離近旁的大衛星海衛八實在太近,兩者的軌道間距只有1.2萬千米。天文學家:“這顆衛星理應不存在啊”,這顆衛星就是海衛十四。

形成

2013.7,地外文明研究所(SETI)的天文學家馬克·肖華特(Mark Showalter)蒐集、分勸凳譽析了哈勃於2004到2009年間拍攝的150張海王星圖像後,在離海王星約10.5萬km處發現了海王星的一顆新衛星,其軌道位於海衛七(Larissa,拉麗莎,海神波塞冬的情人)和海衛八(Proteus,普羅透斯,會變形的早期海神)之間。當時它的暫用名為S/2004 N1,繞海王星公轉周期約為23小時,海王星的衛星總數由此上升到14顆。此後又經過多年的分析研究,以肖熱懂霸華特為奔霸龍檔首的行星科學家團隊,終於解開了這顆新衛星的形成之謎。
這顆最小的新衛星,現在正式編號為海衛十歸芝四,英文名Hippocamp(海馬,詳見文末說明),它的軌道離海衛八極近,而踏全拜正常情況下,像海衛八這樣的(較)大衛星,引力足以把其軌道附近的小天體要么掃除、要么合併掉,因為它有能力清空軌道。
那為何這個小天體還存在著呢?海衛十四的寬度不到 34km,相比於近旁海衛八平均約 400km直徑(海衛八隻是近似球體,譯註),塊頭不足千分之一,真是一頭小“海馬”。它看起來可能是十幾億年前彗星撞擊海衛八後形成的一塊碎片。
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市,地外文明研究所(SETI)的馬克·肖華特(Mark Showalter)介紹說:“我們首先意識到的是,在離海王星最大的內衛星如此近的地方,你肯定想不到還能發現一個小衛星。由於海衛八軌道的逐漸遷移,在遙遠的過去,它曾經就處於海衛十四當請海欠戲前的軌道。”
該構想被旅行者2號探測器於1989年飛越海王星時拍攝的圖像所支持:海衛八有個極大的撞擊坑,其規模差不多可以讓海衛八解體。肖華特繼續:“1989年那時,我們以為撞擊就是故事的結束;而今哈勃告訴我們(故事的延續),其中的一塊碎片飛離後,變成了今天的海衛十四。”現在兩者的軌道間距只有約1.2萬km(大約一個地球直徑,譯註)。
海王星的衛星系統有著慘烈的煉獄歷史。幾十億年前,海王星(因軌道外遷)從富含彗星和岩質小行星的柯伊伯帶俘獲了巨大的海衛一(月球直徑的80%),從此開啟了海王星第一代衛星的末日。逆行的海衛一(Triton)從遠方落向海王星,在海衛一軌道穩定前,原先的海王星衛星不是被彈飛,就是撞在海王星、海衛一上。當海衛一基本穩定於逆行的圓軌道(該軌道在緩慢的不斷衰減)後,劫後餘生的原先衛星碎片在海衛一的軌道內重新合併、組成了第二代海王星的天然探剃駝衛星(海衛一軌道外的衛星是海王星此後俘獲的,譯註)。雖然海王星的軌道不再外遷(其外遷起因於木星、土星軌道的外遷,譯註),但被擾動的柯伊伯帶彗星、小行星,繼續不斷的撞擊在這些第二代衛星上,就形成了海衛十四這樣的第三代衛星。
研究報告合作者Jack Lissauer總結道:“根據我們對彗星總數的估計,在太陽系外緣的那些小衛星,被撞擊、粉碎、再合併N次。我們這次發現的海衛八、海衛十四衛星對,提供了生動的案例,說明衛星有可能被彗星撞碎。”Jack在加利福尼亞州矽谷的NASA埃姆斯(Ames)研究中心工作。
研究報告合作者Jack Lissauer總結道:“根據我們對彗星總數的估計,在太陽系外緣的那些小衛星,被撞擊、粉碎、再合併N次。我們這次發現的海衛八、海衛十四衛星對,提供了生動的案例,說明衛星有可能被彗星撞碎。”Jack在加利福尼亞州矽谷的NASA埃姆斯(Ames)研究中心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