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螄溝東起東河邊,西接東清巷,長100米。宋始名,1966年曾名東海巷,1981年復稱海螄溝。此巷主道原北起太平橋橫街,南接東清巷,長575米,並連有海螄溝弄,至東河邊,長136米和沿東河的海螄溝河下棚屋,長30米。海螄溝河下棚屋1986年治理東河時拆除。海螄溝主道於2002年拓建時併入東清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螄溝
- 外文名:hai shi gou
- 曾用名:東海巷
- 現用名:東清巷
海螄溝東起東河邊,西接東清巷,長100米。宋始名,1966年曾名東海巷,1981年復稱海螄溝。此巷主道原北起太平橋橫街,南接東清巷,長575米,並連有海螄溝弄,至東河邊,長136米和沿東河的海螄溝河下棚屋,長30米。海螄溝河下棚屋1986年治理東河時拆除。海螄溝主道於2002年拓建時併入東清巷。
《西湖遊覽志》:東青巷內有半爿寨海螄溝。按明溝暗渠常理,海螄溝水與搖鼓盪(即武安泉)相通,旱灌澇泄,桑麻菜畦毗鄰,魚蝦蓮茹皆是,一派田園風光。
南宋洪邁《夷堅志》載:臨安薦橋門外太平橋北細民張四者,世以海螄為業,每浙東舟到,必買而置於家,計逐日所售,入鹽烹炒,杭人嗜食之,積戕物命百千萬億矣。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之夜,螄在盆者盡緣壁登屋,上床繞衣,掃去復集,至於粘著肌膚不可脫。張慨然有悟,遂發誓云:從今日以往,不復操此惡業,自別尋一營生道路,願諸佛子監察。言訖,海螄悉墜於地。一等天明,張四盡將家中的海螄投入錢塘江中,而改貨煎豆腐以贍給。
海螄溝河下棚屋,始於清中葉。淮河泛濫,洪澤湖成災,蘇北、皖南鄉民攜婦將雛乘小船沿運河南下,選富庶城市一角,依橋傍水駐泊渡荒。杭城以拱宸橋、橫河橋、菜市橋一帶為最,組成求乞、拾荒,小販、賣苦力部落。這些災民有的第二年春荒一過就回老家播種耕田,有的則留在杭州繼續謀生,於是在橋堍臨河床打木樁、鋪木板搭起茅草篷屋居住,久而久之,成了杭州特殊居民。解放後有了戶口,成了杭州市民。1986年治理東河時棚屋拆除,居民擇地安置,地名消失。
海螄為杭城東郊土物,清吳乾有《海螄》詩:“白洋長尾螺,族夥聚卑濕。竹帚掃入箕,市同櫻筍集。五味芼椒鹽,一竅利呼吸。嗟爾細已甚,染指亦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