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興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興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 性質:規劃綱要
  • 地點:海興縣
  • 內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海興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二五”時期(2011年—2015年),是我縣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縣”的重要時期,也是我縣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實施“趕超戰略”的重要五年。深刻認識並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科學制定和有效實施“十二五”規劃,對於我縣在新時期,適應新形勢,完成新使命,實現新跨越,經濟與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綱要》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省委七屆六次全會、市委七屆十次全會和《中共海興縣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是未來五年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和宏偉藍圖。
第一章 現實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回顧
“十一五”時期,面對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和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傾力而為,帶領全縣人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不斷充實完善發展思路,著力創新體制、調整結構、最佳化環境,積極有為的貫徹落實巨觀調控政策,強力推進各項工作,全縣經濟社會保持了穩步、協調發展。
——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十一五”末全縣生產
總值完成21.6億元,比“十五”末增長75.3%,年均增長13.2%;全部財政收入五年間連續跨越新台階,2006年首次突破億元大關,2010年突破2億元大關,完成2.05億元,年均增長19.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勢明顯,5年累計完成投資63億元,超出“十一五”規劃目標27.6億元;市場消費日益活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0億元,超出“十一五”任務1.75億元;居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188元,完成“十一五”規劃任務的100.9%;節能減排圓滿完成市下達“十一五”任務目標,萬元GDP能耗下降21.16%,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565噸。
——重點項目建設紮實推進。“十一五”期間,我縣相繼建成一批重大項目,在拉動投資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為“十二五”時期的大發展、快發展積蓄了後勁。總投資7000萬元的海達餐具、總投資4600萬元的福帆紡織、總投資1000萬元的妍茗服飾等傳統支柱企業技改擴規項目分別投產達效;總投資9.25億元的冀衡佰康化工一期三氯項目、總投資3.2億元的冀衡醫藥化工項目、總投資3億元的海瑞阻燃材料項目、總投資5.3億元的風電一期、總投資1.2億元的海潤管道項目、總投資1.3億元的旺源管道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的津港冶金項目、總投資1200萬元的世紀星體育用品、總投資1700萬元的進興五金項目、總投資1500萬元正大飼料項目等一批新上項目相繼竣工投產;總投資5億元的海興船舶修造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現已入駐企業6家;鐵精粉、柒源物流等一批在建項目正在有序推進;再生資源項目、瀝青生產項目、冀衡集團的長鏈二元酸、水合肼、苯胺等項目前期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備受全縣人民關注的總投資720億元的核電項目,完成了地震地質、水文氣象、岩土等三個專題勘測,並通過專家組評審,現已進入初可研階段;滄州東部供水工程已竣工;津汕高速已經通車,沿海高速工程進展順利,預計在2011年竣工通車;邯黃鐵路海興段現已進入工程施工階段;黃大鐵路、邯港高速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正在穩步推進前期工作。
——“兩跑四爭”工作成效顯著。緊緊抓住國家“擴大投資、拉動內需”的巨觀調控政策,全縣上下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按照“三個不怕、三個第一”(即謀劃項目不怕大、不怕多、不怕沒希望,把爭取項目資金作為第一任務、第一責任和評價實績的第一依據)的工作要求,各部門協調聯動、加強跑辦,一批大項目陸續落戶海興。自2008年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政策以來,我縣共爭取項目134個,到位的中央投資資金31937.5萬元。其中:社會事業項目40個,爭取中央投資5919.85萬元。國中校舍建設工程爭取中央投資1569萬元,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工程爭取中央、省、市投資1450萬元;寄宿制工程爭取中央投資280萬元;農村遠程教育工程爭取中央、省投資249萬元,青少年活動中心和體育館爭取中央投資330萬元。縣醫院搬遷項目爭取中央資金1850萬元。蘇基、高灣、香坊、辛集等鄉鎮文化站爭取中央資金140萬元;小山、趙毛陶、香坊、張會亭等鄉鎮計生服務站爭取中央投資72萬元;農村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爭取中央投資52萬元,高灣中心衛生院爭取中央投資95萬元。農村基礎設施項目62個,爭取中央投資17179.2萬元。污水處理廠項目爭取中央投資2382萬元,省級配套582萬元;第三批擴大內需中央預算內投資人飲安全項目爭取中央投資2535萬元,省級配套資金423萬元;集中供水工程爭取中央投資378萬元,地方配套252萬元(省級配套126萬元,市級配套63萬元,縣級配套63萬元);海興縣鄉村公路示範項目爭取中央投資211萬元,海興縣小山鄉、張會亭鄉鄉村公路項目爭取中央投資280萬元。其他項目32個,共爭取扶貧、財政、電力、水務、畜牧水產等各類中央資金8838.45萬元。
——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十一五”期間,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認真落實惠農支農政策,農業生產步伐明顯加快。全縣糧食年產量年均保持在10萬噸以上,創造了歷史最好水平。畜牧水產養殖效益明顯,豬、牛、羊等畜牧出欄量逐年增長,水產養殖年產量保持在了6000噸以上,水產養殖面不斷擴大,鹹淡水魚蝦混養模式和技術在全市得到推廣。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了32個,市級示範社2個,正大飼料、華信畜牧、福帆紡織、鵬程批發市場等8家企業,晉級為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扶貧開發取得實效,到“十一五”末全縣共爭取財政扶貧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9600萬元,使全縣129個貧困村生產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加大,完成了海郭路、海崔路、中辛路、辛霞路、沿海公路改線、正港路翻修改造等路網建設,實現了全縣縣鄉道路全部翻修一遍,徹底解決了老百姓出行難問題;完成高灣鎮、小山鄉等中低產田改造工程,建設了魏莊橋、水庫引水渠橋、大浪淀橋等一批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加強生態建設,推廣建設農村沼氣池2086個;實施綠化造林10.7萬畝,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綠化造林先進縣之一。
——城鄉建設步伐加快。以推進“城市面貌三年大變樣”工作為契機,實施了拆遷拆違、舊城區改造、城市環境綜合治理、新區建設、園林綠化等重點工程。幾年來全縣共完成拆遷面積40萬㎡,新增綠化面積20萬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積6萬平方米,新增排水管網4600米,海興的居住條件、城市形象、生態環境都得到了極大改善和提高。投資500萬元完成了景觀一條街建設;投資500萬元完成了賈榮市場、海興市場的翻新改造;投資350萬元完成了興盛街、中心街、興融街亮化工程及縣城街面牌匾整治工程。總投資1.8億元的舊城區改造工程取得了明顯效果,金地家園、建安小區、康泰小區、和泰花園、縣社小區、濱海怡城、華府嘉苑等一批精品小區相繼建成;新城區建設穩步推進,高質量高規格編制完成了《海興縣城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縣城新區“兩縱兩橫”路網建設現已啟動。縣城承載功能進一步增強,總投資1.9億元的集中供水工程建成水廠5座,鋪設管道46萬米;總投資500萬元中心街和興民街排水管道改造工程已竣工;總投資8738萬元的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已竣工運行;總投資3000萬元的東方商務中心已開盤銷售;總投資1億元的星級賓館已完成主體工程。電訊等基礎設施取得了新進展,累計投入資金2500萬元,完成了城鄉電網改造和10KV開閉所建設;累計投入資金4300萬元,建成了6個移動基站、32個聯通基站、22個電信基站,通訊網路實現了全縣覆蓋。農村新民居示範村建設紮實推進,《全縣村鎮體系規劃(2010—2030)》已制定,馬廠新民居示範村建設率先竣工,成為推動我縣農村住宅建設的新亮點。
——社會和諧程度不斷提高。高度關注民計民生,把和諧惠民作為發展社會事業的根本目的,不斷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五年內累計投入資金4.8億元,深入推進校安工程建設,建成項目學校29所,最佳化調整中國小及教學點28個,建設標準化中國小30所。完成了海興中學擴規一期工程和農村遠程教育工程,實施農村中國小冬季取暖工程,教育督導、教育評估、學前三年教育均通過省級達標驗收。醫療衛生環境進一步改善,五年內累計投入資金1700萬元,完成了縣醫院門診樓、醫技樓、疾控中心、縣婦幼保健站建設工程;完成了7個鄉鎮衛生院及154個村級衛生室建設和設施配備;總投資8000萬元的縣醫院搬遷項目已完成基礎建設。計生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五年內累計投入資金372萬元對縣計生服務站及5個鄉鎮技術服務站進行改擴建,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57‰,全縣總人口控制在了21.78萬以內。著力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投資2500萬元的住房保障安居工程全面開工。高度關注“五保”對象,總投資1456萬元的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已竣工並交付使用,已接收“五保”對象70多人。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全縣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了9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
二、“十二五”面臨形勢
“十二五”時期,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既面臨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全新機遇,又面臨著各種嚴峻挑戰和競爭的考驗。
從國際環境看,“十二五”時期國際經濟進入金融危機後的復甦期,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帶動下,全球產業分工加快調整,產業呈現跨梯度轉移趨勢,新興市場國家地位相對上升,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開發中國家,擁有資源、市場、人力資本等多種優勢,將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國和新興國際產業中心。
從國內環境看,我國新一輪的沿海開發已經開始,沿海各個省市的發展戰略均已上升為國家層面。環渤海地區將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的我國第三大經濟板塊,也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重心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我縣所處的渤海灣區域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對逐利本能的投資者來說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從省、市發展戰略分析,“十二五”期間,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的戰略目標將更加明確,全省沿海經濟發展即將上升為國家戰略,特別是《河北省關於加快沿海經濟發展,促進工業向沿海轉移的實施意見》的出台,我省環渤海地區開發建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進程,大量資源要素將會相繼向沿海地區聚集。
從我縣內部看,海興作為沿海區域重點發展的11個縣市之一,已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這勢必為我縣參與區域合作謀發展和迅速崛起帶來難得的大好機遇。一是我縣與黃驊港零距離的區位優勢、擁有三鐵三高(三鐵:邯黃、黃大、地方鐵路;三高:津汕、沿海、邯港高速)便捷的交通優勢、臨港區域廣闊的灘涂、豐富的原鹽、淡水、電力資源,都將發揮效益,成為我縣承接產業輻射和轉移的有利條件。二是後發優勢明顯,在“十一五”期間,我縣建成的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和工業項目,將在“十二五”期間產生良好效益,海興將步入集中回報階段。三是在新的形勢下,全縣上下沿海開放意識和信心逐步樹立,各級各部門駕馭發展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全縣人民期盼發展的心情更加迫切。全縣政通人和、風正勁足的發展環境,為海興加速崛起奠定了人文基礎。
我們在面臨全新機遇和經濟發展有利環境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考驗。必須清醒看到,我縣仍存在著經濟總量偏小,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經濟成長粗放等突出問題;在利用外資和對外貿易上仍處於被動局面,急需引進一批強縣富民的戰略支撐項目;同時也存在著社會公共服務水平不高、社會事業發展欠賬較多,以及幹部隊伍與新形勢的要求還不相稱等諸多制約因素,這些問題和矛盾如得不到有效解決,將使我們在新一輪競爭中處於被動,難以邁出跨越發展的步伐。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在“十二五”期間要採取積極有為的態度、更加有力的措施,科學有效的加以化解。
第二章 總體要求和戰略目標
一、總體要求
“十二五”期間,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七屆六次全會、市委七屆十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大發展、快發展為主線,以實施“工業強縣、項目立縣、開放活縣”為重點,全力推進“一園四板塊”工程建設(一園即:海興臨港產業園,四板塊即:青先鹽化工板塊、臨港物流板塊、裝備製造業板塊、新能源板塊),努力實現四個突破(項目建設、城市建設、對外開放、產業調整),突出三項重點(民計民生、節能減排、新農村建設),全面提升海興的整體實力和發展水平,努力使海興在河北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滄州建設新的經濟成長極和隆起帶的大潮中借勢發展、快速崛起,把海興建設成為經濟競爭力強、社會和諧穩定、基礎設施完備、綜合實力明顯上升的新興沿海地區。
二、指導原則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十二五”期間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牢牢把握好以下原則:
——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加快發展、實施趕超戰略,是解決我縣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保持和擴大經濟社會良好發展勢頭,更加注重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堅持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主攻方向。按照優一產、強二產、興三產的產業調整思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可持續發展。
——堅持把引進戰略投資作為重要支撐。緊緊抓住我縣經濟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環境、政策中的引導作用,牢牢把握國際資本流動規律和國內產業梯度轉移趨勢,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堅持把引進戰略投資者作為實現海興快速發展、跨越發展的重中之重。
——堅持把改革和創新緊密結合。要以創新的思維推動改革,以改革的動力促進創新,堅持做到改革和創新緊密結合。不斷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加快形成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轉變。
——堅持把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作為重要前提。堅持“城鄉一體、區域聯動”的發展思路,圍繞強化城鄉基礎設施功能,重點建設一批道路、電訊、電網等基礎設施項目;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點抓好農村新民居建設;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重點抓好一批農田水利項目,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高度關注人民民眾生產生活,認真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加快發展社會事業,進一步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幸福指數。深入開展“平安海興、文明海興”創建活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三、區域發展戰略定位
結合對海興縣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海興已處於多個發展機遇交匯點,已經迎來了大發展的最好時期,工業化、城鎮化都將邁進一個新的快速發展階段。經過綜合分析,提出海興未來“一城三基地”的發展定位。
(一)一城——區域性現代臨港工業新城
依託沿海臨港優勢及即將形成的立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優勢,堅持港產聯動、港城聯動,大力發展適合本縣優勢的港口依賴型工業,建設沿海隆起帶重要的臨港工業新城。
(二)三基地
——臨港裝備產業基地。聚集適合海運,且為臨港產業如鋼鐵、化工、物流、電力等提供裝備服務的節能環保、交通運輸、重型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等裝備製造領域企業,打造河北省乃至華北地區的臨港裝備產業基地。
——沿海精細化工產業基地。聚集以海鹽為原料的鹽化工企業,並依託港口煤、石油等大宗資源產品優勢,拓展煤化工、石油化工等精細化工領域,打造沿海新興精細化工產業基地。
——臨港現代物流產業基地。圍繞黃驊大港的生產性及生活性服務需求,突出發展臨港物流,重點發展貨物樞紐型及生產服務型物流;同時培育發展現代物流衍生產業,完善海興縣城生活配套功能,著力發展居住、餐飲、購物、休閒等系列生活性服務業,實現借港興城。
四、目標任務
1.綜合實力再上新台階。“十二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翻兩番)年均增長31.9%以上,到2015年經濟總量達到86.4億元;財政收入實現同步增長,年均增長31.9%以上,達到8.3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五年累計完成投資336.95億元,年均增長40%以上。
2.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產業結構更加合理,農業穩步增長,新型產業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效益明顯,服務業拉動作用保持快速增長,到2015年,三次產業比重調整到8.4:47.5:44.2。
3.城鎮化發展達到新水平。重點實施“北擴東移”戰略,縣城新區初具規模。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鎮人口由2010年的6.3萬人增加到9.5萬人,城鎮化率由2010年的28%增加到40%以上。
4.對外開放呈現新格局。全方位、寬領域、縱深化的開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對外開放達到新水平。“十二五”期間全縣外貿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保持在32%以上。
5.資源環境取得新成效。節能減排達到國家要求,完成國家、省、市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到“十二五”末,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環境保護能力進一步提升,逐步形成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6.民生進一步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教育、衛生、文化創新和社會保障體系;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中等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城鄉居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
專欄 “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指 標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長
指標
屬性
生產總值(2010年價格,億元)
21.6
86.4
31.9以上
預期性
人均生產總值(2010年價格,元)
9918
36766
30.1
預期性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10年價格,億元)
3.19
12.76
32.0以上
預期性
全部財政收入(億元)
2.05
8.34
31.9以上
預期性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21.99
[336.95 ]
40以上
預期性
實際利用外資(萬美元)
247.2
[2200]
32
預期性
外貿出口總額(萬美元)
2500
8500
32
預期性
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35.7
47.2
——
預期性
服務業就業比重(%)
34
39
——
預期性
城鎮化率(%)
28
40以上
——
預期性
科技進步貢獻率(%)
28
38
35
預期性
高新技術增加值年均增長(%)
——
——
30
預期性
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
——
——
35
預期性
研發經費支出占全縣GDP比重(%)
1.2
2
13
預期性
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
5.72
約束性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約束性
單位工業增加值取水量降低(%)
——
約束性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
>
---
預期性
耕地保有量(萬公頃)
3.1148
2.9823
——
約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
COD
——
約束性
二氧化硫
——
約束性
氮氧化物
約束性
氨氮
約束性
森林覆蓋率(%)
15
20
1
約束性
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
10
1
預期性
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萬人)
——
——
——
約束性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
——
——
——
約束性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
——
100
——
約束性
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
——
90以上
——
約束性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
90
100
——
約束性
全縣戶籍總人口(萬人)
21.78
23.5
——
約束性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
3188
5134
10
預期性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850
20510
12
預期性
城鎮調查失業率(%)
4.6
4.5
——
預期性
五年轉移農業勞動力(萬人)
0.57
2
——
預期性
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0.23
0.184
——
約束性
工礦商貿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3.33
2.664
——
約束性
備註:帶[ ]的為五年累計數,劃 的指標為新增的指標,有些指標待省、市下達計畫。
第三章 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
一、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全面提升工業競爭力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重點抓好支柱產業的培育。以現有產業、資源為基礎,以大項目、大集團為依託,大力培育發展新型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形成以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新型支柱產業為支撐的工業產業體系。緊緊抓住河北省出台《關於加快沿海經濟發展促進工業向沿海轉移的實施意見》的有利機遇,用足用好政策優勢,大力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品牌、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集團、大企業,全面提升工業經濟整體實力,帶動全縣經濟邁上新台階。
——做大做強新型產業。“十二五”期間,繼續堅持“工業強縣”戰略不動搖,全力構築“3+2”新型產業體系,即:加快發展精細化工、裝備製造、臨港物流產業,積極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精細化工產業:以海港工業園區為平台,著力推進冀衡集團系列化工項目,在鹽化工領域重點引進氯鹼生產項目,發展與氯鹼有關的精細化工產品。遠期向石油化工、煤化工等精細化工領域發展。裝備製造業:堅持高起點起步,高位運行,採取招商引資,與大企業合作的策略,重點引進一批裝備製造企業。要以港口中鋼、中鐵建設項目為依託,主動接受輻射,認真謀劃鋼鐵深加工、輸送機械等裝備製造項目。著力推進船舶修造、海潤管道二期等項目建設,逐步使裝備製造業成為我縣新興支柱產業。臨港物流業:依託黃驊港便捷的水路條件和縣內便捷的陸路優勢,進一步加快建設貨櫃物流、能源中轉儲運、礦砂中轉配送、煤炭加工配送、化工品中轉園區建設,打造河北省乃至全國重要能源物資儲運中轉基地,支撐海興臨港工業物流的發展。到2015年發展大型倉儲物流企業5家以上,帶動商貿流通業快速發展。新能源產業:充分利用沿海優勢,有計畫地推進新能源的開發,在現有風電一期的基礎上,重點抓好華電集團投資720億元的核電項目,爭取獲得國家支持,力爭在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新材料產業:隨著重化工業在渤海新區的發展,結合未來產業發展趨勢,重點發展化工新型材料、納米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和先進複合材料。
專欄:新型產業重點項目
1.精細化工產業:10萬噸長鏈二元酸項目、30萬噸燒鹼項目、5萬噸CM項目、2萬噸水合肼項目、10萬噸苯胺項目、6萬噸氰尿酸項目、30萬噸合成氨醇和30萬噸尿素項目、4萬噸高效漂粉精消毒劑項目、3萬噸AC發泡劑項目、10萬噸有機矽項目、乙醯胺基苯酚項目、乙醯水楊酸項目、布洛芬項目、3-羥基苯乙酮項目、六甲基環五苯並吡喃項目、硝基複合肥項目、濃硝酸項目、硝鹽項目、PVC項目、聚氯乙烯糊樹脂項目、硫酸鈉項目、甲烷氯化鈉項目、雙氧水項目、環保脲醛膠項目、平安石化項目等。
2、裝備製造業:船舶修造基地建設項目、海潤管道二期項目、趙毛陶管道裝備園區、北京精藝機械附屬檔案製造項目、北京輪轂製造項目、高壓門閥生產項目、風電設備生產項目、縣農場管件生產項目、蘇基鎮旺源管道擴建項目、鵬晟金屬項目、河北順琦工具機附屬檔案生產項目、華菱汽車設備生產項目、鑫升設備生產項目、中盛彈簧製造項目、海建保溫管道項目、河北興科管業製造項目、泰德精密鑄造項目、尤東管道項目、中趙管道項目、撫州製冷管項目。
3、臨港物流產業:河口港物流產業園項目、趙高散貨物流園區項目、滄州柒源物流項目、興海物流項目、蘇基鎮物流建設項目、張會亭大型商貿公司項目、高灣鎮物流配套產業園項目、香坊臨港物流基地項目。
4、新能源產業:核電項目、風電二期。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進一步培育壯大不鏽鋼製造、魚子漁粉、紡織服裝、體育器材等優勢傳統產業。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力度,不斷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爭創名牌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不鏽鋼製造業:充分發揮現有基礎和資源優勢,以海達餐具為依託,膨脹企業規模,加快科研開發中心建設,促其逐步形成具備超前開發能力的跨區域企業集團。到2015年,不鏽鋼製造業銷售收入由目前的3億元,增長到5.28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2%。魚子漁粉業:加強與科研單位合作,進行高蛋白漁粉產品開發,使混合飼料產值比重達到50%以上,漁粉達標率達到100%。到2015年,培育發展3個以上年產值超5000萬元的飼料加工龍頭企業,全行業年交易額由2010年的6億元,增長到10.57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2%以上。紡織服裝業:以福帆紡織、華達製衣、妍茗服飾等骨幹企業為基礎,提高技術含量,實現由貼牌生產向創造自己的品牌轉變,到2015年,全行業年交易額由2010年的6000萬元,力爭達到1.5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體育器材業:以紅旗、先鋒等體育器材生產企業為龍頭,在現有產品生產基礎上,積極開發公共設施、環衛設施、小區物業配套設施等新產品。到2015年,全行業產值由2010年的5000萬元,增長到1.5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5%。
專欄: 傳統產業重點項目
升級改造工程:
1、不鏽鋼製造業:海達餐具、辛集餐具製造項目、天騰不鏽鋼餐具製造項目、偉德不鏽鋼製品、楷為模不鏽鋼製品、宏祥不鏽鋼製品、小山餐具製造項目等。
2、魚子漁粉業:辛集鎮魚子漁粉市場擴建項目、趙家魚子漁粉市場擴建項目、朱王魚子漁粉市場建設項目、辛集飼料廠建設項目、辛集全脂魚粉廠建設項目等
3、服裝紡織業:海興縣服裝產業園建設項目、河北福帆紡織有限公司擴建項目、蘇基鎮飛翔集裝袋加工項目、丁村針刺氈廠建設項目、李郭莊服裝廠項目、青島服裝加工廠項目、天津北辰服裝廠項目、香坊高檔家紡面料加工項目、辛集鎮機織地毯項目、辛集鎮製衣廠項目等。
4、體育器材業:高灣鎮體育器材產業園建設項目、紅旗體育器材建設項目、先鋒體育器材建設項目、五七體育器材廠建設項目、縣農場益奧特體育器材生產項目、河北永爍文體用品生產項目等。
——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著眼於培育未來主導產業為宗旨,堅持自主創新和技術、項目引進相結合的原則,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引導和鼓勵冀衡佰康化工、海瑞阻燃劑等重點企業,建立企業技術研發機構,加強產品技術研發實驗設施和分析檢測條件建設,提高企業對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水平和開發能力,力爭在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打造局部強勢。
專欄: 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項目:冀衡佰康化工項目、海瑞阻燃劑二期、三期生產項目、吉水LED液晶顯示模組生產項目、潘陽LED節能燈生產項目、薄膜電池生產項目、100流明/瓦LED晶片生產項目等。
二、全力打造“一園四板塊”,加速縣域經濟聚集發展
深入推進“築巢引鳳”戰略,按照“生產要素向沿海推進、產業向園區聚集”的原則,緊緊抓住全省工業向沿海轉移的大好機遇,發揮我縣擁有40萬畝荒鹼地和50萬畝灘涂的土地資源優勢,在我縣東部臨港區域全力建設“海興臨港產業園區”,實現產業聚集。一是合理布局產業。按照“一園四板塊”發展模式,園區內重點發展鹽化工、裝備製造、臨港物流、新能源等新型產業,逐步形成鹽化工、裝備製造、臨港物流和新能源“四大板塊經濟”,不斷加強下游產品的開發,延長產業鏈,形成輻射帶動效應。二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的原則,著力推進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水、電、路、訊、氣等建設,實現“五通一平”,提高園區的服務能力和承載功能,使園區成為我縣招商引資的主陣地,成為投資者低成本擴張的“黃金窪地”。三是完善規劃。強化規劃的龍頭作用,編制好產業園整體規劃,注重做好與省市發展規劃的銜接,完成園區內土地、電力、水利、環境保護、造林綠化等相關領域的規劃,有效整合資源,實現整體開發。四是加強園區招商。用足用好省、市關於促進沿海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園區運營機制體制,積極做好園區宣傳與推介,強化園區招商和優勢資源招商。在“十二五”期間,力爭將海興臨港產業園區列入省級產業聚集區,使之成為縣域經濟騰飛的“強力引擎”。
三、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繁榮活躍消費市場
堅持以“擴大規模、拓寬領域、最佳化結構、促進就業、提高競爭”為發展目標,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徑。
——全力構築現代服務體系。一是充分發揮我縣海運優勢和便捷的交通優勢,以發展現代物流為重點,加快現代物流規劃編制,加快現代物流項目的建設力度。以河口港物流園區、趙高散貨物流園區為平台,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專業特色物流項目,逐步形成“立足全縣、融合周邊、輻射全國”的現代物流體系。二是加強商貿流通網點建設,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以集鎮建設為依託積極開發建設農村市場,最佳化購物環境。進一步完善農村流通網路,建設一批專業貿易市場,逐步形成以縣城為依託、鄉鎮為骨幹、村莊為脈絡的商貿流通體系。三是以擴大規模、拓寬領域、最佳化結構、促進就業為目標,以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為發展方向,積極培育和發展社區建設、文化娛樂、教育培訓、體育健身、衛生保健、信息、金融、會計、諮詢、法律、旅遊等服務項目,積極拓寬服務領域,不斷完善產業化發展機制,逐步建立多層次的現代服務體系。
——充實完善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打破壟斷,放寬準入領域,建立公開、平等、規範的服務業準入制度。鼓勵社會資金更多地投向服務業,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服務業中的比重。按照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的原則,加快公共服務領域產業化改造,儘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採取積極的財政、稅收、土地、價格等政策,支持服務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的發展。
專欄:服務業重點工程和項目
現代服務業體系三大建設工程:一是建設現代物流體系;二是建設商貿流通體系;三是建立多層次的現代服務體系。
重點項目:海興商廈建設項目、鵬程批發市場擴建項目、義烏小商品批發項目、蘇基鎮蘇西村綜合交易市場建設項目、苗莊子特色瓜菜批發市場項目、楊店商貿城建設項目、南華果品市場建設項目、縣農場特色農業觀光園項目。
四、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全力打造濱海新城
按照“城區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全力建設新城區,積極改造老城區,不斷提高縣城承載能力。按照“發展特色鄉鎮、整體協調推進”的原則,著力建設重點鄉鎮,輻射帶動一般鄉鎮,不斷壯大城鄉特色產業。到“十二五”末,全縣城鎮化率達到40%以上。
——加快城區建設步伐。按照“改造老城、建設新區、完善功能、提升品味”的發展思路,重點實施縣城“北移東擴”戰略和老城區改造工程。一是加快推進“北移東擴”戰略。北移:以海港路為中軸,向北拓展,以正在建設的“兩縱兩橫”道路為框架,拉開新城區建設。“十二五”期間,完成總投資10億元的國稅、地稅、交通、移動等十餘個單位的外遷工程;開工建設總投資1.2億元的森林公園建設工程;完成總投資7000萬元的新區人民廣場和興海公園建設工程;投資5億元在縣城新區規劃建設商業中心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高新技術產業或項目;以華凱集團投資在建的四星級酒店項目為依託,在縣城新區規劃建設一批現代商業服務項目。東擴:沿海港路向東發展,加快推進與港口的全面對接,重點建設一批地標性建築物,做優做美城市,提升縣城形象。到“十二五”末把城北新區建設成為現代行政辦公區、中心城區的形象區和縣城招商引資的項目區,城區用地規模擴大到8.33平方公里以上。二是著力改善居住環境。按照以人為本、拆遷並舉的原則,繼續抓好拆遷拆違工作,加大老城區舊房改造力度,啟動海中南院、供銷小區、海達家園等一批老城區舊房改造工程;著力建設城市花園、凱瑞花園、華府嘉園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區,不斷提高居民居住條件,改善居住環境。
——加強城區功能配套。“十二五”期間,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計畫完成五大城市建設重點工程。一是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和質量。計畫投資3500萬元規劃建設城區水廠一座,使日供水能力由原來的0.4萬噸擴大到2萬噸。二是進一步完善城區排水功能。計畫投資5000萬元,規劃建設泵站3座,排水管道40公里,提高城區雨季排水能力。三是加強生態建設。重點抓好縣城新區沿街、沿路綠化,積極抓好各機關、居民小區、學校、醫院等庭院綠化,通過拆房建綠、拆牆透綠、拆基還綠、見縫補綠等措施,改善城市生態建設,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到“十二五”末園林綠地率達到20%,綠化覆蓋率達到2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四是加強城區路網建設。全力構築縣城路網新格局,完成縣城新區總投資1.2億元的“兩縱兩橫”路網建設;完成總投資1.5億元縣城新區興民街、興盛街、興融街、府前路等道路建設;投資1億元新建興達街、站西街,實施改造海政路西段、海濱路西段、中心街等老城區道路工程;完成高速路至黃辛路連線、海港路取直、黃辛路與海港路連線等縣城周邊路網建設工程。五是加強供熱供氣設施建設。完成縣城各小區集中供氣工程建設,規劃建設集中供熱工程,全面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著力抓好城鄉規劃編制。根據城鎮的功能定位和未來發展規模,高標準、高質量編制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總體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按照城鄉一體化的思路,抓緊編制縣城控制性詳細規劃,控規覆蓋率達到100%。抓緊編制城鄉統籌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公共服務、第三產業發展等專業規劃。各鄉鎮要根據城鎮體系中的定位和自身發展基礎,認真編制小城鎮總體規劃,完成率達到100%。積極推進中心村和新民居示範村建設規劃,進一步明晰整體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做到統一規劃、資源共享、設施共建、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路網建設。按照提升主幹道、連線高速路、溝通大循環、實行網路化的大交通發展目標,加快公路升級改造,逐步形成出境以一級公路為主,連線各鄉鎮以二級公路為主,連線縣內各村以四級以上公路為主的乾支相連、內外暢通的交通網路。“十二五”期間,完成投資5億元,全長24公里的濱海一級公路建設工程;開工建設總投資5.5億元的海港高等級公路、總投資3.75億元的河口港疏港路;規劃建設總投資9000萬元的馬香二級公路建設;完成總投資2.5億元的正港路、總投資1.7億元的沿海公路北段、總投資1.2億元的辛霞公路升級改造工程;同時抓好邯港高速、黃大高速、衡港高速海興段地方協調工作,確保項目如期竣工早日發揮效益。加強電力設施建設,計畫投資9000萬元,完成110千伏變電站建設,改造35千伏線路28.2公里,新建10千伏線路9.6公里,提高電力輸送能力。發展和最佳化信息網路,計畫投資8500萬元,建設聯通、移動、電信基站48個,積極發展新型的信息化、智慧型化、綜合化電信業,加快信息高速寬頻傳輸網建設,實現村村通光纜。
——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的要求,堅持“一鄉(鎮)一業、重點推進”的發展思路,以縣城為輻射中心(包括城關鎮),努力把區位優勢明顯、基礎條件較好、具有較強發展潛力的鄉鎮建設成為規劃合理、功能齊全、輻射較強的區域經濟中心,在“十二五”期間全面構築以縣城為中心,其他小城鎮協同發展、產業布局為“半月形”的城鎮新格局。積極推進特色產業聚集區發展,大力培育辛集鎮魚子漁粉產業、高灣鎮體育器材產業、趙毛陶鎮管道裝備產業、張會亭鄉漁網加工產業、香坊鄉船舶修造產業、小山水產養殖及沿海旅遊產業、青先農場鹽化工產業、縣農場特色種植產業,通過整合優勢資源,壯大骨幹企業,促進各鄉鎮特色產業的發展,逐步形成層次分明、各具特色的產業聚集區。
五、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加大農業農村的扶持力度,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
——切實抓好農業增收。“十二五”時期,我縣農業將按照“規模化種植、有機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現代化經營”發展思路,不斷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一是穩定糧食生產。認真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著力提升小麥、玉米、高粱等傳統農業種植水平,年均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55萬畝左右,糧食產量保持在14萬噸以上。二是最佳化農業農產品結構。積極發展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的農產品,在保障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經濟作物,重點培育蔬菜、水果、花卉、棉花等特色農業種植,形成規模化、區域化、設施化、常年性生產新格局。三是提高養殖綜合效益。大力發展畜牧、水產養殖,不斷壯大生豬、肉牛、奶牛、雞、鴨及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規模,提高養殖產量和效益。到“十二五”末,畜牧水產總值在現有基礎上翻兩番,豬、牛、羊、雞等出欄量均有大幅度提高。
——著力抓好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節水、高效、增產為目標,緊緊抓住國家把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轉向農村的機遇,積極爭取國家、省、市資金,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發展的基礎。“十二五”期間,全縣計畫投資3.5億元,重點建設馬莊灌溉區、中趙村南、王文北大窪、鄭龍北大窪、侯莊北大窪、良戶大窪等中低產田改造工程20.6萬畝;完成蘇北乾溝、葫草乾溝清淤工程、高灣萬畝配套工程、香坊鄉東王灌溉工程、雙廟揚水站等16項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完成367.2公里,涉及7個鄉鎮2個農場鄉村道路;建成辛集橋、窪馮橋、小里寨橋等25個獨立橋涵1205.5延米;實施宣惠河、大浪淀排水渠等5個小流域綜合治理1344.8平方公里;實施片區綜合治理工程1.5萬畝。
——著力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組織實施一批與人民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或工程,進一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加快農村新民居建設,按照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並則並、宜遷則遷的原則,分步實施、梯度推進,在現有農村結構布局基礎上,力爭到2015年末,我縣20%的村達到農村新民居建設要求。組織實施好農村人飲安全工程,重點抓好城鄉水廠建設工程,進一步提高楊埕水庫供水能力,建立全縣飲用水源的監控體系,確保人民民眾生活用水的安全。抓好農村文化活動室、衛生室、體育健身場所等農村設施建設,活躍和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農業公益性服務功能,建立健全農產品技術標準、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動物防疫和植物保護等公共服務體系。建立海洋氣象災害防禦信息發布體系,農業、鹽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及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扶持和發展農業專業化合作社和農機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水平。“十二五”期間每個鄉鎮每年力爭培育3—5個組織化程度高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為重點,加快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精管理的新型農民,打造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隊伍。創新投融資機制,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等金融主力軍的作用,探索發展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中心,為農民自主創業提供有效途徑。
——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力實施“強龍工程”,扶持發展一批效益好、潛力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連鎖經營、訂單農業,形成“市場牽企業、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業化經營機制,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充分發揮辛集魚子漁粉特色資源優勢,引進和發展壯大一批畜牧養殖項目;充分發揮小山、香坊等鄉鎮臨海優勢,加強與科研單位的協作,努力增加科研投入,開發建設一批特色水產養殖項目;圍繞我縣優勢農產品區布局,選擇基礎好、前景廣闊的農產品種植園區,在資金、政策、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和重點扶持,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技術含量較高的農業產業化示範園區。“十二五”期間,在畜牧水產養殖方面,以生豬、奶牛、特色雞鴨為重點,扶持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繼續推廣鹹淡水魚蝦混養模式,增加養殖品種和養殖面積,提高產出效益;著力抓好縣農場農業生態觀光園、高灣蔬菜種植示範園、白莊子農業生態示範園等一批示範園區建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到“十二五”末,全縣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由現在的8家發展到20家,建成5個以上大型農業產業化示範園區。
專欄:現代農業重點工程
八項重點工程:片區改造工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工程、村路硬化工程、人畜飲水安全工程、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農民組織化提升工程、特色農業開發示範工程、農民素質培訓工程。
六、努力擴大對外開放,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
充分發揮我縣沿海優勢、資源優勢、土地優勢,借勢“南資北移”、港口建設,積極做好產業產品的對接或嫁接。不斷拓展區域合作範圍,積極有效的利用外資。加強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開放,力爭在引進戰略投資、對外貿易等各個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積極推進區域合作。充分發揮我縣環京津、環渤海區位優勢,加快推進與京津在戰略資源、關鍵技術、高端人才、信息網路、金融服務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主動接受輻射和產業轉移,實現與“雙環”區域內各類經濟組織的融合互動發展。加快與冀中南、魯北、豫北等周邊腹地的良性互動。創新和完善區域政策,破除行政區域障礙,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增強發展的活力。加強原材料、特色資源等方面的合作,有效整合資源。加強交通運輸建設,形成一體化現代交通網路,縮短城市空間距離。加強與縱深腹地的聯繫合作。緊緊抓住邯黃鐵路、沿海高速建設的有利時機,全力挖掘“出港第一通道、進港第一腹地”的優勢潛力,全方位推進與晉、蒙、陝、甘、寧等縱深腹地和中北亞地區合作。通過參與或舉辦沿海縣市與腹地經貿洽談會、經濟論壇等形式,積極為廣大腹地提供高效服務。
——著力抓好招商引資。在繼續堅持駐點招商和小團組招商的基礎上,探索實行代理招商、以企招商、有償招商等新途徑,使招商引資工作逐步走上市場化、專業化軌道。注重引進和建設與沿海區域發展相適應的產業項目,以產業互補和產業鏈對接等形式積極參與我省沿海區域經濟發展。注重引進項目的科技含量、資源利用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項目,更多引進高端產業、終端產品、環保型項目。堅持把園區作為招商引資的主陣地,爭取大中小企業並重的產業集群式轉移。將招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到大項目、重點項目上,重點瞄準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特別是加強與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和上市公司洽談合作,有針對性地包裝和推介一批大項目,爭取他們來海興投資。
——努力擴大出口。積極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進一步擴大產品出口。在發揮餐具、服裝、魚油、煙花等傳統出口產品優勢的基礎上,擴大鹽化工產品出口份額。此外,要不斷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引導出口創匯骨幹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鞏固和擴大現有國際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歐美、東南亞、中東、東協、中非等新興市場,努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
——加快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利用環京津優勢,緊緊圍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需要,面向重點院校、重點企業和科研單位,加大化工、機械、城建、農業、醫療、教育等行業對口引進高層次人才。完善用人機制,立足用活人才,完善有利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評價、使用、激勵機制。建立由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流動機制,創新人才選拔任用機制,最佳化人才發展環境,使海興成為適合優秀人才施展才華、創業發展的理想聚集地。
七、切實抓好節能減排,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大力節約資源和能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
——加強資源、能源的節約。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為重點開展好全社會節能工作。重點抓好化工、電力、建材、不鏽鋼製造等重點耗能行業和企業的節能工作,合理控制高耗能企業發展,限制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後工藝和設備。加快成熟先進節能技術的推廣套用,積極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落實對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調動企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積極性。積極推進建築節能,嚴格落實新建居住建築節能65%和公共建築節能50%的設計標準。鼓勵和倡導社會節能,各級各部門要帶頭採購節能產品,執行公共建築夏季空調室內溫度最低標準。抓好用水節能,大力發展農業節水灌溉項目,實施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推進污水處理和再生利用,積極推廣海水淡化和雨水綜合利用。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推進汽車、輪胎、家電、工業廢渣、廢棄混凝土綜合利用能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體系。加強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管理,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要求,從企業、產業和園區三個層面,從生產、流通、消費等多個環節,大力推廣資源循環綜合利用。抓好化工、不鏽鋼製造、建材等重點行業的清潔生產審核,促進企業內部降耗、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有利或無害生態環境的產業,建設新型工業化體系。大力推進“青先鹽化工循環示範基地”建設,創建一批循環經濟示範企業。大力發展循環農業,調整農業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積極開發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重點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綠色名特優農產品。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牲畜糞便等農業廢棄物,開展農膜回收利用。
——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持續推進“藍天、碧水、綠色、潔淨”等重點工程,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力度。加強水污染的綜合治理,全面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項目,重點抓好入海口水質監測工作。抓好農村垃圾的集中處理和飲用水源的保護,大力推進農村人飲安全項目的實施。做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廢水排放綜合治理,加強污水處理能力建設,做好污水處理擴建工作。加強大氣污染治理,實施“藍天工程”,嚴格控制二氧化硫、粉塵和煙塵等排放,改善大氣質量。加強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強化對危險化學藥品的監管,鼓勵建設一批再生能源資源回收筒。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十二五”期間,以“一環四廊四帶”生態林網建設工程為重點,計畫完成工程造林面積8000公頃,完成防護林造林面積6666公頃;完成縣城及周邊綠化200公頃;完成楊埕水庫周邊綠化500公頃;完成森林公園建設134公頃;完成小山生態旅遊綠化工程200公頃;完成工業園區綠化工程300公頃。到2015年新增有林地面積6500公頃,全縣有林地面積達到192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0%,縣城綠化率達到35%。
專欄: 循環經濟與生態環保重點工程
——循環經濟重點工程:
1.建設循環型工業示範基地:青先鹽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基地。
2.建設循環型示範企業:冀衡集團、天津海瑞有限公司等。
3.建設“四節”(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示範工程:推廣太陽能、生物秸稈等能源利用,重點抓好重點企業重點行業的污水處理,實施新農居改造和標準廠房的建設等。
4.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套用示範工程:新能源開發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海水淡化技術項目、建築節能技術等。
5.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理示範工程:廢舊電子產品、廢舊輪胎的回收和綜合利用;水泥礦渣、粉煤灰等綜合利用;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等。
——生態環保重點工程:
重點實施“一環四廊四帶”生態林網建設工程、小流域水污染治理與防護工程。
八、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進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和教育質量,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85%以上,普、職招生比例達到1:1。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100%,國中階段適齡少年入學率達到國家標準,在校生年輟學率控制在2%以內。強化師資素質,加強對在崗教師的業務培訓和學歷培訓,促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到2015年全縣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達到100%、100%、95%和90%。60%國小教師達到大學本科文化水平,60%國中教師達到本科以上文化水平,5%高中教師達到研究生水平。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十二五”期間,計畫投資2.8億元重點推進海興中學二期、蘇基中學二期、高灣中學擴建、張會亭中學改建等工程建設項目,完成常豐、丁村等多個國小重建或遷建工程。完成縣城中心幼稚園建設,達到省級示範幼稚園標準,每個鄉鎮至少建設一所高標準化中心幼稚園。完成新城區國中、國小建設項目和職教中心遷建工程。力爭建成一所高標準特殊教育學校,確保全縣殘疾兒童接受教育。
——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加強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構建反應靈敏、高效聯動、保障有力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抓住國家扶持中醫藥民族產業發展的機遇,加快縣中醫院規模和正規化建設。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建立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人才結構合理、管理規範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建立健全食品藥品監督體系,高度重視食品藥品安全,確保人民民眾身體健康。穩步推進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著力解決人民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到“十二五”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100%。加強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鄉鎮衛生院設施配備,完成總投資8000萬元的縣醫院、縣中醫院遷建和擴建。
——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緊緊圍繞“穩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中心任務,大力加強基層基礎設施建設,深化宣傳教育服務,強化流動人口的管理,完善利益導向機制,實施優生優育工程,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技術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管理機制。加強計畫生育信息化管理,建設縣鄉村三級計生網路。到2015年末,全縣人口控制在23.5萬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初生嬰兒性別比保持在正常範圍內。
——加快發展文化、體育、廣播、檔案等各項社會事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規劃期內重點抓好縣文化館、縣圖書館、縣檔案館、縣博物館、縣藝術中心、社區文化室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民眾的文化需求。積極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將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文化帶進鄉村,傳向民眾。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謀劃建設基層全民健身工程,抓好體育人才的培育。抓好有線電視光纜網的升級改造,實施村村通有線電視,推進有線電視數位化進程,重點抓好總投資2600萬元的數位電視整體推轉項目和多功能演播大廳建設。
專欄:社會事業發展重點工程和項目
教育: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和布局調整工程;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提高工程;教師隊伍建設與素質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教育培訓工程。
衛生:縣醫院遷建項目、中醫院建設項目。
文化、廣播、體育等社會事業:縣文化館、縣圖書館、縣博物館、縣檔案館、鄉村文化室、數字整體轉換項目、多功能演播大廳、鄉村健身室建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