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狼級攻擊核潛艇(海狼級核潛艇)

海狼級攻擊核潛艇

海狼級核潛艇一般指本詞條

海狼級攻擊核潛艇(英文:Seawolf-class SSN),是美國海軍隸下的一型核動力快速攻擊潛艇(英文:Nuclear-powered fast attack submarines),設計任務是在各大洋與北冰洋冷水對抗任何蘇聯現有與未來核潛艇,並取得制海權的反潛獵殺核潛艇,在設計上堪稱是潛艇進行反潛作戰的極致產物。

本級艇由於建造期間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軍事預算縮水,國防工業普遍不景氣,加之革新技術運用較多,技術經驗匱乏,導致建造期間事故頻發,預算超標,致使原本預計建造29艘的海狼級只建造了三艘便宣告停工。

基本介紹

發展沿革,研製計畫,建造過程,命名編號,設計特點,艦體設計,靜音設計,船電設計,武裝設計,性能數據,設計變更,本級艇,

發展沿革

研製計畫

海狼級攻擊核潛艇是依據冷戰末後期美國海軍“前進戰略”的需求而設計的,其目的是建造一種在二十一世紀初期能在各大洋與北冰洋冷水對抗任何蘇聯現有與未來核潛艇,並取得制海權的攻擊核潛艇。美國海軍計畫將其前進部署於靠近蘇聯的海域遂行作戰,並且格外強調武器裝載量、持續作戰能力與靜音能力,以便增加在蘇聯勢力範圍內的存活機率以及勝算,並延長在這種目標極多的海域內作業的時間,減少為了補充彈藥物資而穿越蘇聯海上防線的次數。此一計畫被稱為二十一世紀攻擊核潛艇(SSN-21),產物就是海狼級,設計哲學上堪稱潛艇進行反潛作戰的極致產物,能長時間在大洋或靠近蘇聯的近海進行反潛巡邏,擁有絕佳的聲納感測能力,並配備比洛杉磯級核潛艇多一倍的魚雷管和魚雷,以長時間進行反潛作業。
海狼級早期設計線圖海狼級早期設計線圖

建造過程

美國海軍原本預計建造29艘海狼級以取代早期型洛杉磯級核潛艇,在1989年估計全部需要336億美元,平均每艘高達11.58億美元,以當時而言簡直是天價;加上時逢蘇聯解體,美國便於1992年決定除了頭兩艘之外,後續27艘(SSN-23~49)海狼級的建造計畫全部取消。首艦海狼號雖然早在1989年1月9日便開工建造,同年10月25日安放龍骨,但由於這是美國海軍第一種套用CAD工具預先設計、同時建造船段模組再行組合的潛艇,由於經驗缺乏,便發生不同船段尺寸誤差而無法焊接的失誤,最後只能廢棄重造船段,大幅拖延了進度,當時也引發不少風波;海狼號直到1995年6月24日才得以下水,1997年7月19日成軍。
正在建造的海狼級潛艇吉米·卡特號分段正在建造的海狼級潛艇吉米·卡特號分段
由於更新替換洛杉磯級的需求依然存在,因此美國海軍轉而發展一種較海狼級小且便宜的新一代攻擊核潛艇。此一替代計畫最初被稱為百夫長級(Centurion)潛艇,後來成為新型攻擊核潛艇計畫(NSSN),產物即為維吉尼亞級核潛艇,在外型上像是海狼級的縮小版,而武器配置則與洛杉磯級類似。由於國防工業普遍不景氣,面臨無艦可造的GD Electric Boat核潛艇建造廠被迫大幅裁員,在沒有新訂單的情況下根本撐不到維吉尼亞級核潛艇的建造,因此美國政府於1995年批准了第三艘海狼級(SSN-23)的建造,以挽救面臨困境的潛艇建造工業,於1998年開工建造。實際完工後,前兩艘海狼級平均造價約24億美元。
在建的康乃狄克號在建的康乃狄克號

命名編號

海狼級的命名與編號嚴重打亂了美國海軍的命名規則。原本SSN-21隻是計畫代號,後來竟然變成海狼級首艦的編號。而第一艘命名為海狼號(USS Sea Wolf SSN-21),打破了自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啟用的城市命名規則,重返以往潛艇的海洋生物名。第二艘海狼級更離譜,以康乃狄克州為名。第三艘也一樣,找了前總統吉米·卡特之名(USS Jimmy Carter SSN-23);之所以一反將總統名用於航空母艦的理由,是吉米卡特從軍期間曾在美國潛艇上服役。有趣的是,繼海狼級之後的維吉尼亞級核潛艇,首艦編號(SSN-774)又接上了洛杉磯級(最後一艘此級艦為錢尼號(USS Cheyenne ,SSN-773)),因此在這方面海狼級在美國核潛艇艦隊獨樹一幟,成為異類。
海狼級某艦下水典禮海狼級某艦下水典禮

設計特點

艦體設計

海狼級的艦體比洛杉磯級短而胖,潛航排水量大幅增加至9000噸以上,是美國海軍體型最大的攻擊核潛艇。海狼級恢復了洛杉磯級因體積不足而犧牲的潛航深度與極地作業能力,可伸縮的首平衡翼位於艦首而非帆罩上,帆罩結構經過強化,有足夠的能力突破北極海薄冰層。以往的美國核能潛艇都採用十字型艦尾控制翼,而海狼級則採用新的六片式尾翼,多出來的兩片翼面位於兩側水平翼面與底部垂直翼面之間,傾斜朝下,作為拖曳聲納的施放口。海狼級沿用與洛杉磯級潛艇潛艇類似的簡化型淚滴艦體(首尾輪廓為淚滴型,中段艦體為單純的平行管狀構造),其艦殼表面力求光滑簡潔並儘量減少突出物,以降低水流流過艦體產生的噪音,這是各國未來新一代潛艇的共同發展方向。海狼級是第一艘採用模組化方式建造的潛艇,其外殼與內部結構、機件設備都分成固定的單位,在進行回廠大修時,不必再像以往的潛艇般地大費周章,或擔心壓力殼切割不當,而且進行性能提升時也變得比較方便簡易。海狼級的艦身以HY-100高張力鋼板建造,厚度勝過洛杉磯級而恢復以往美國潛艇的水準,最大潛深達到610米。
海狼級艦體海狼級艦體
海狼在極地,圖為北極熊攻擊升起的潛望鏡海狼在極地,圖為北極熊攻擊升起的潛望鏡
海狼級除首艦外是美國海軍第一種在設計時使用電腦輔助設計工具(CAD)的潛艇,比起傳統手工繪製設計圖的方式更加精確、方便且節省人力;然而如果分別建造的船段如果無法控制誤差,就會發生海狼號般無法接合而被迫重造的窘境。

靜音設計

美國在設計海狼級時,費盡心思將其靜音性能提升至更高的境界,使美國潛艇能繼續保有靜音方面的相對優勢。海狼級的帆罩前方有一傾斜彎角造型,這是第一次出現在美國潛艇上的特徵,此設計是用來降低海水流經帆罩產生的噪音;而其他艦體接縫、艙蓋與水櫃開口等也經過精心設計,儘可能簡潔平滑,降低流體阻力與噪音。與688-I型一樣,海狼級所有的輪機都裝置在減震浮筏上,輪機也考慮了配置與隔音,艦體外部覆蓋著可減低本身噪音且降低敵方聲納回波的橡膠隔音瓦,甚至很可能使用了主動降噪減震技術;而仗著艦體較大的優勢,海狼級的輪機擁有雙重減震平台(等於是三重艦殼),比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以外的核能潛艇多出一層,使得傳入海中的噪音與震動更少。此外,海狼級總共有26個散布於全艦的噪音、震動偵測器,能檢查本身不明的噪音或震源,以進行修正,而洛杉磯級核潛艇只有裝9個。海狼級使用一具功率高達52000馬力(約38.8MW)的S6W核反應堆,這種反應堆擁有十分複雜的循環迴路系統,自循環比率超過30%,意味著對加壓循環泵浦的依賴程度大幅降低,使得不需開啟循環泵的靜音航速增加。
吉米卡特號模型吉米卡特號模型
吉米·卡特號的潛艇圍殼吉米·卡特號的潛艇圍殼

船電設計

海狼級配備先進的聲納與電子系統,最主要的為AN/BQQ-5D整合式聲納套件,包括艦首主/被動球型陣列聲納(音鼓直徑高達6m,遠大於洛杉磯級BQS-13球型陣列聲納的4.6m)、位於艦身兩側的AN/BQG-5寬孔被動陣列聲納(Wide Aperture Arry,WAA)以及TB-16與TB-23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各一;此外,艦首還有一具AB/BQS-24高頻近距離主動聲納,用於冰下環境以及水雷偵測 ;爾後這套聲納又升級為BQQ-5E,包括以更長的TB-29拖曳陣列聲納取代TB-23。海狼級的TB-16拖曳陣列聲納與洛杉磯級一樣,裝置於突出於艦 體右上方的管子內,而TB-29則整合於艦體另一側的壓力殼內;而TB-16與TB-29拖曳陣列聲納的施放口則分別位於左舷水平尾舵以及傾斜朝下的安定面上。
聲納音鼓聲納音鼓
2008年,美國海軍決定為海狼級與洛杉磯級的Type-18潛望鏡進行升級,加裝一套RemoteReality的光電偵測套件,以一個12兆相素的高解析度鏡頭取代原本只能提供窄視角的傳統光學鏡頭,新鏡頭可提供360度全方位焦點視圖,或實時捕捉高解析度圖像;此外,還整合一具不需要冷卻的新型紅外線熱影像儀(640X480),供夜間使用,而潛艇控制室內也會配合加裝後端的彩色平面顯示器與控制、顯示軟體。此系統從2008年中開始在洛杉磯級上進行測試。
海狼級圍殼剖視海狼級圍殼剖視

武裝設計

與以往的美國攻擊潛艇相比,海狼級無論在魚雷管數量、口徑或武器搭載量都大幅增加,以加強武備能力與持續作戰時間,並為將來換裝全新發展的武器預作準備。最初美國海軍打算在海狼級上裝置30英寸(762mm)魚雷管,並在一艘洛杉磯級潛艇曼菲斯號(USS Memphis SSN-691)上裝置一門30英寸魚雷管進行測試。後來其口徑遭到縮小,成為26英寸的MK-69型魚雷管,但仍較以往美國潛艇慣用的21英寸口徑為大,除了預留未來換裝更大口徑新武器的空間外,以游出方式發射魚雷時也更加安靜,使敵方很難察覺自己正遭受攻擊。海狼級總共有八門魚雷管,較以往的美國潛艇多出一倍 ,意味著每次裝填武器之後能接戰的次數多一倍,武器籌載量更大增至50枚 ;由於海狼級是專門用來獵殺蘇聯潛艇,所以並未配備專門裝填對陸巡航飛彈垂直發射系統,艦上可用的武裝包括MK48魚雷 ADCAP、魚叉反艦飛彈戰斧巡航飛彈等,未來也會配備發展中的先進巡航飛彈(ALAM)。
海狼級攻擊概念圖海狼級攻擊概念圖
SSN-691SSN-691

性能數據

參考數據
水上排水量
浮航7568噸
潛航排水量
SSN-21/22:9142噸
SSN-23:12139噸
水上吃水
35英尺(10.7米)
潛航深度
2000英尺(610米)
全長
353英尺(107.6米)
全寬
40英尺(12.2米)
艇體結構
單層外殼
動力系統
1座奇異S6W壓水堆52000馬力,1具備用柴油推進系統,
推進
單軸噴射推進器
水上極速
20節
潛行極速
35節
自持力
80晝夜
乘員
133
船電武裝
主要武裝
8×艦側MK-69 26英寸(660mm)魚雷管
(裝填MK-48ADCAP線導魚雷、魚叉反艦飛彈、戰斧巡航飛彈、水雷等)
雷達
1×AN/BPS-16 I頻平面搜尋雷達
聲納
AN/BQQ-5D/E聲納系統
BQS-24近距離高頻主動聲納
作戰系統
AN/BSY-2水下戰鬥系統
其他
AN/WLY-1魚雷誘餌

設計變更

由於未來美國海軍在沿岸對陸地上進行作戰的機會大增,除了火力投送之外還有偵察、特種任務、水雷作戰等需求,近岸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潛伏危機也更為明顯,美國海軍在1999年12月10日決定變更正在建造的第三艘海狼級潛艇吉米卡特號(該艦在1998年12月5日開始安放龍骨)的部分設計,以滿足新的需求,其中最主要的變更就是在艦體後段插入一段30米長的模組,稱為 多任務平台(Multi-Mission Platform,MMP),這個結構又稱為“蜂腰”(wasp waist), 可容納特戰部隊使用的相關設施 (例如與維吉尼亞級類似的大型加/減壓出入艙,其出入口能與新一代ASDS先進海豹輸送系統接合),或者是更多的武器模組、遙控載具、彈出式偵察器(Distributed Sensors)以及若干“發射後不用理”武器 (Leave Behind Weapons)等等。
吉米卡特號新增的多任務平台吉米卡特號新增的多任務平台
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與海浪級潛艇模型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與海浪級潛艇模型
增加這段多任務平台讓吉米·卡特號的潛航排水量超過12000噸,最大航速約降低4節,航速20節時的噪音也比前兩艘海狼級略增2dB。由於這些改裝,吉米卡特號下水的預期也從最初的2001年延後至2004年6月,並在2004年年9月移交美國海軍,2005年2月19日正式服役。由於設計變更以及通貨膨脹,卡特號的造價高達32億美元,較前兩艘海狼級的二十多億美金又大幅攀升,是截至2013年全世界最昂貴的攻擊核潛艇。

本級艇

序號舷號英文艦名艦名安放龍骨下水服役建造
1
SSN-21
Seawolf
1989/10/25
1995/6/24
1997/7/19
Groton
2
SSN-22
Connecticut
1992/9/14
1997/9/1
1998/12/11
Groton
3
SSN-23
Jimmy Carter
1998/12/5
2004/5/13
2005/2/19
Bango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