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的颶風

海灣的颶風

本片是由Greg Macgillivray 導演的一部關於颶風來襲時的美國紀錄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灣的颶風
  • 製片地區:美國
  • 導演:Greg Macgillivray
  • 類型:美國紀錄片
影片信息,結局,

影片信息

海灣的颶風
與之前我看過的那些有關颶風的紀錄片不同,它更側重於提高保護濕地的意識。因此你看到的不完全是人們在疾風驟雨中的無助和被動,更多的是人與自然和諧互動的一面。鏡頭一開始就對準了濕地下水生物,一貫在以殘暴冷血示人的鱷魚此時展現難得一見的悠然模樣,暢遊在水中,享受著陽光。配合著的是路易斯安那的經典歌曲《Iko,Iko》,這透著熱帶感覺的愉悅節奏和歡快旋律會讓你情不自禁跺足搖頭,顯然,這部IMAX的紀錄片滿足的不僅是你的雙眼,同時也是一次聽覺之旅。導演GregMacGillivray在最初就希望路易斯安那當地的音樂能成為紀錄片的主角,紐奧良獨特的文化也由此逐漸鋪展開來。也許美國再也沒有一片土地,像這裡一樣將美麗的風景和多元的文化結合得那樣天衣無縫。爵士、布魯斯、Cajun(法國民間音樂)、福音都融匯在了它的原聲上,各種不同的風格反映了路易斯安那音樂的豐富和久遠歷史。
電影膠片呈現的自然界是一派飽和豐盈的色彩,讓人不自覺地感嘆起自然界的旖旎與神奇,時而悠揚、時而奔放的旋律交替充盈著耳朵,而在那一瞬間,仿佛那兒也成了同你最親近的地方。“紐奧良,河流的女王,接受了由其不安定的地理位置帶來的挑戰……音樂就是她跳動的心臟,紐奧良隨時準備著用旋律趕走你的陰霾,用搖滾震撼你的靈魂,用爵士激發你的浪漫。”奧斯卡影后MerylStreep在紀錄片中向我們娓娓道來發生在那裡的故事。伴隨一連串溫婉而不失力量的旁白,我們進入了兩位紐奧良音樂人的視野。乘坐小艇沿著赤色的密西西比河而下,我們看到的是如烏托邦似的祥和,繁茂的濕地植物,棲居著無數各異的動物。而駕駛飛機俯瞰路易斯安那時則又是另一番情形,灌入人工渠道的海水破壞了農作物的生長,而自然資源、堤壩和人類活動等的影響讓濕地不斷地迅速縮小,曾經那些作為種植園的濕地,在幾十年間就化作了一片“亞特蘭蒂斯”。
為我們做嚮導的得過格萊美提名的布魯斯藝人TabBenoit,他同時也是個活躍的濕地活動家。這個出生於路易斯安那的法裔居民對這裡飽含著深厚的情感,除了創作了多首以濕地為主角的歌曲,2003年,他還成立了一個推動海灣濕地保護的組織“VoiceoftheWetlands”。而有著一頭紅髮的可愛女孩AmandaShaw則更討觀眾喜歡,這個天才的Cajun小提琴手不僅是紀錄片的主角,而且親歷了颶風帶來的所有改變,並最終成為重建家園的一份子。
卡特里那來得很巧合,它的出現甚至改變了影片原先的拍攝走向。鏡頭轉向了家中觀看颶風預測報導的爵士大師AllenToussaint,老人的臉上看不出驚慌,依然像往常那般鎮定,也許南部人的性情大多如此。然而,颶風仍是無情的,它的所到之處成了人們的不眠夜,雖然大部分居民早已經疏散到別處,但家在那裡,心也停留在那裡。颶風輕易地碾過了城市,卻給它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傷痛。哀涼的靈魂樂響起,曾經日日縱情狂歡的紐奧良仿若在一夜間變為了空城,而比整個災難更為揪心的則是普通人在颶風中的命運,也許那些驚濤駭浪、建築盡毀的場面毀讓你感到震撼,傷病死亡的殘忍場面令你心寒,但真正能打動你的還是人們在性命攸關時刻的遭遇。當通信、食物來源被來襲的颶風切斷時,困在屋頂的居民面對的只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得到救援,另一種就是在絕望中等死。當Amanda談到被颶風困在城中並失去聯絡的祖父母,那一刻閃動在她眼中的淚光也不禁讓你心緒暗暗起伏。等颶風帶來的混亂逐漸平息後,人們的內心又要經歷一次創傷,房屋毀了,意味著必須搬離,當挖掘機鑿開屋頂時,往日埋藏在家中的所有溫暖回憶仿佛在一霎那便灰飛煙滅。

結局

不過影片很快把災難轉向了重建,音樂人無疑是其中表現最積極的,而音樂也隨之成為了最具凝聚性力量。在這一特殊的時刻,所有的藩籬都被打破了,創造性又來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很快他們就組織起了一場充滿昂揚精神的演唱會。當高音女王在AllenToussaint的鋼琴伴奏和GreaterAntioch唱詩班的合唱下演繹起福音歌曲《God’sGoodHand》時,即使你不是上帝的信徒,也一定會被它振奮的音樂和傳達的重建信念所感染。影片儘管只有40分鐘的長度,但是單單就美妙豐富的原聲就足以留給觀眾深刻的印象。“貫穿這個主題的是把這一地區音樂和歌曲的結合起來,來反映影片的有力的故事。”主要音樂創作人SteveWood總結說。《海灣的颶風》里的音樂顯然做到了這點,尤其是在最後一首歌《ThisisMyHome》響起時,夕陽西下的垂釣圖景配上南部農莊音樂的感覺,不經意間就喚起人們對於那片自己生活土地的那份眷戀熱愛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