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禪寺

海潮禪寺

海潮禪寺,位於山西省。明末毀於兵火,後於清代順治、道光、鹹豐、光緒、民國年間屢加修葺、臻於完善。寺 廟坐北朝南,北枕高坡,南臨大澗,左右水繞山環,樓閣依崖而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潮禪寺
  • 位於:山西省
  • 環境:左右水繞山環
  • 南臨:大澗
禪寺簡介,禪寺形象,禪寺位置,禪寺沿革,禪寺特色,

禪寺簡介

海潮庵 深隱山腹,占地二十多畝,容十二庭院,數十樓閣,無疏密之感,曲折幽深。司房窯、觀音殿、藏經殿隨地勢層層遞進,節節高升,直上高崗。寺廟的整體布局,以司房窯、觀音殿、藏經殿三點一線為中軸,東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師塔院,西有十方院、牛犋院、方丈院、水月院,其間以院牆曲折分割,以洞門豁然通達,洞門下不是層層石級,便是鵝卵石鋪就的小路,把亭台樓閣系在一起。每進一門,均別有洞天,無一不使人感到建築物布置的錯落縝密,迴環幽雅。建築多為磚券窯洞,部分木構亦為清代小式建築。
晉西北名剎,位於河曲縣城東南35公里處的舊縣村鎮南門外,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原名海潮庵,清道光二年(1822 )由祖師朴山更為現名。經歷代方丈帶領僧眾不斷光大,到清末民初,寺院進入鼎盛時期。信眾遍布周邊陝西、山西、內蒙三省區各地,影響輻射千里之外的今寧夏石嘴山等地區。
海潮禪寺

禪寺形象

海潮禪寺自古以佛法水平高邁聞名於佛界,並以完美的宗教服務享譽民間。寺院自古高僧輩出,寺院創立者顯存、祖師朴山、三世方丈靜修,六世方丈西來至今為當地僧俗所稱道,近年圓寂的國內著名高僧、寧夏前佛協會長、寧夏自治區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清靜法師自幼就在海潮庵出家。
常悲法師從2002年接任海潮禪寺住持以來,以身作則,注重佛法熏修的傳統,典章儀規完善,管理制度嚴謹,僧眾熏修自覺,寺院不僅受到本縣信眾的愛戴,而且成為晉西北佛教界公認的指導性道場,其巨大影響早已跨越了縣、省界線,得到了陝西、內蒙信眾的推崇。每當寺院舉辦廟會、法會和特別法會,僧俗爭相赴會,最多竟達數萬人,經常是人山人海。寺院對內蒙中西部的鄂爾多斯、呼和浩特、包頭、烏蘭察布、巴彥淖爾、烏海等市民眾的感召力非常強烈,每日都要接待大量不遠千里前來禮佛朝拜的蒙漢各族信眾。
海潮禪寺在增強佛教修養和致力寺院自身建設的同時,十分注重依法護政和依法弘法。並以造福於民的佛教精神,不斷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做力所能及的貢獻,做到善舉頻頻。無論國家任何地方發生地震、土石流等重大災情,都不忘捐資獻愛,並全力資助當地政府的扶貧、救助等活動,並多次資助當地學校的修建,資助人文景觀的恢復,協助道路的維護。寺內至今仍承擔著數名當地孤寡老人的衣食取暖,並為多名貧困學生支付上學費用,常悲法師還自費幫助多名輟學兒童重返課堂。這些善舉不僅為社會獻出了一份愛心,同時也維護了海潮禪寺的社會形象。
常悲法師率領海潮庵僧眾在宗教活動中弘法利生、精進修持,塑造了較好的社會形象,也受到了黨和政府及廣大民眾的好評。在宗教界受到了黨和政府及廣大民眾的好評。在宗教界創建“雙五好”寺觀教堂的活動中,自2002年以來,海潮禪寺連年被評為五好寺院;2008年被山西省宗教雙五好領導組命名為“四星級雙五好宗教活動場所”。其個人連年被評為五好教職人員,並被推選為山西省佛教協會理事、忻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忻州市政協委員、河曲縣佛教協會會長。全寺僧眾在常悲法師的引領下,積極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為促進社會和諧作出更多的貢獻。

禪寺位置

位於河曲縣城東南35公里處的舊縣村南門外。創建於大明萬曆年間,明末被農民起義軍燒毀,清順治年間重建。海潮庵隨山勢而建,北高南低。寺廟坐北向南,整體建築結構嚴謹,小巧玲瓏。寺外山環水繞,古槐參天,寺內松柏常青,香菸繚繞。現共有殿堂、房屋70餘間,塑像20餘尊。包括山門一間、正殿、東殿波墊堂、西殿瀾熱堂、藏經殿、牛俱殿和九師塔院。

禪寺沿革

海潮庵風景秀麗,氣勢宏偉,寺內佛像栩栩如生;石質欄桿工藝精細。牌匾題字金色耀眼;每到楹聯意趣盎然;壁畫、供桌古色古香;碑碣石刻記載了寺廟的歷史沿革,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築。
出了河曲縣城,沿黃河公路韓河線(韓家樓——河曲)一直向南就到了舊縣鎮。海潮禪寺就坐落在路邊的山崖下。
古寺原名叫海潮庵,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相傳當時有母子二人來到這裡,見山環水繞,地幽而潔,誠為勝景之勢,遂闢土建窯一所,並塑觀音金像一座。香火日盛。此後三百餘年,歷經戰火、磨難,幾起幾落,在九代僧人的不懈努力下,最終成為聞名於晉陝蒙三省的知名廟宇。
說起海潮禪寺,不能不談談舊縣鎮。這個小鎮現在看來是蕭條了許多了,但在歷史上它曾是一個繁華的縣城。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沒有放棄過這裡。從郡到州更名多次,直到明洪武二年定為河曲縣後直至今日。宋金元時期,這裡繁華鼎盛,廟宇、樓台比比皆是,雕樑畫棟隨處可見。清乾隆二十九年,由於某種原因,河曲縣城向北遷移,到今日的新縣城。此後,這裡便漸漸冷落了下來。現今這裡還遺有高大寬厚的城牆,古街小巷,舊式門樓,以及明清時的民居、牌匾等。無一不閃現著昔日的輝煌。據當地老鄉說,從前這裡的寺廟眾多,寺中的柱子竟有兩人合圍那樣大小。後來大多毀於戰火或拆掉了。

禪寺特色

再說海潮禪寺,它的亮眼之處在於,非同於一般的建築特色和它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公路上很遠處你就會看到,一座漂亮的灰頂紅牆建築,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一面黃土山崖下,你說它是樓,它不完全是;你說它不是樓,它又確實是樓。樓加院兒,一層一層地上升,一層比一層大。而在剛進寺門的時候,給你的感覺就像是個“井底”,而你就是那隻“蛙”。很小的院落,站不下幾個人。抬頭仰望時,兩側只能看到迴廊。當你上到第二層時,發現這裡大了許多,門樓殿宇一個串著一個,不僅有外樓梯,而且有內樓梯,不等你上得樓來,那邊的僧人已先你之前到達了請佛或佛經的屋內,坐在椅子上等你了。這時,你就會覺得不能小瞧這座廟宇了。它像一座迷宮一樣,有許多你不知道的地方。這裡上下十二座庭院,數十樓閣,曲折幽深。隨著地勢,層層遞進,每一層都有讓你感到驚訝之處。
二層的左邊有一個像花園似的院落,從這裡可以進入頂層。上頂層的迴廊式樓梯是特別的,飛檐相連,逐級升高,很是少見。從這裡向外瞭望,可以看到澗河及對面公路還有遠處起伏的黃土高坡……
二層的東面是塔林。為歷代主持的墓地。我們去的時候不開放,只能從三層的院落向下俯視,據說從這裡也有下到二層的通道,但是我們沒有找到。廟裡的僧人告訴我們,每年正月是這裡的廟會,整整一個月人來人往,熱鬧非凡,附近三省的人們都會來這裡趕廟會,上下幾層院落都擠得水泄不通。
海潮禪寺的文化內涵很深。清代遺留的書法,壁畫,雕塑,楹聯都是稀世珍品。有清道光年間繪製的十八羅漢救觀音的壁畫;有歷代重修海潮禪寺的碑記及著名方丈行略碑記;有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牌匾;還有各種木雕的佛龕和供桌。對懂行的朋友來說,細細地品味觀賞,不失為一件非常愜意的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