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精神

海洋精神

海洋精神是指海洋族群的胸襟稟賦,海洋族群的海洋精神。包括舍家離鄉的忘我情操,吃苦耐勞的稟性品德,儉樸謙恭的品行操守,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以苦為樂的奉獻情懷;以及放眼四海的廣博胸懷,勇立潮頭的冒險精神,戰風斗浪的拼搏精神,放手一搏的神勇氣概,永不放棄的頑強意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精神
精神內容,概況,內容講述,提出背景,緣何提出,

精神內容

概況

海洋興衰關乎國運。海洋興衰是與國運、國力和海洋事業密切相關的。而這些都要有海洋精神的支撐。劉明金認為海洋精神是指海洋族群的胸襟稟賦,海洋族群的海洋精神。包括舍家離鄉的忘我情操,吃苦耐勞的稟性品德,儉樸謙恭的品行操守,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以苦為樂的奉獻情懷;以及放眼四海的廣博胸懷,勇立潮頭的冒險精神,戰風斗浪的拼搏精神,放手一搏的神勇氣概,永不放棄的頑強意志。

內容講述

1、海洋族群的胸襟稟賦海洋族群以船為家,四海漂泊,大海既是他們的生活環境,也是他們展示英姿風采的大舞台。在長期與海打交道的情況下,造就了海洋族群有別於陸地居民的稟賦品性。比如出海航行通常要背井離鄉,沒有新鮮蔬菜,沒有充足的淡水資源,也沒有電視文娛活動,所以,造就了他們舍家離鄉、吃苦耐勞、謙恭儉樸、以苦為樂的稟賦;鑄就了他們海納百川的胸襟,接納異域文化的容人氣量和品德。
2、海洋群體終日生活並工作在海上,就必然會與狂風惡浪搏鬥;向未知海域探險,就一定會遇到激流暗礁;長期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就一定要克服並戰勝各種困難;遇到海難時不幸落水,就要靠頑強的意志和求生欲望才有生還的希望。所有這些都是培養海洋精神的環境條件,因此可以說,是大海造就了海洋群體的迎風踏浪的冒險情懷、戰風斗浪的拼搏精神、吃苦耐勞的秉性品德、放手一搏的戰鬥意志、永不放棄的求生欲望。

提出背景

海洋可以成為流動的國土,海洋精神具有開放與創造的特質。人類對海洋的認識和駕馭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海洋精神不是一個空洞而靜止的名詞,海洋探索越深入,海洋精神越豐富。海洋精神和人類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在農耕時代,對於陸地國家,海權只是陸權的補充和重要組成部分,海軍似乎可有可無。但是在海洋時代,對於海洋國家,國家命運和興衰是同海洋、海權、海軍聯結在一起的,在這種條件下,海洋精神就是一個國家發展、強盛的原動力。西方主要國家大多與海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它們的民族興衰,時代更替都與海洋有關,海洋鍛造著海洋民族的精神品格,海洋精神經常在文化的沃土中綻放異彩。

緣何提出

海洋精神是中華民族新的力量之源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上強國在忙於爭奪海上航道,中國需要開發海洋精神。拿破崙有句話:"上帝站在物質力量強大的一邊作戰。"這話也對也不對,要辯證地看。精神本身就是價值,管得更為長遠。西方的物質文明我們可以引進,但西方的精神文明才是最難引進的。那是發自靈魂、刻骨銘心,最為不朽的品質。海洋精神背後的力量之源在於不懈地追求,無論是哥倫布、達·伽馬還是麥哲倫;海洋精神背後的力量之源還在於不屈的意志,它使荷蘭由一個時常面對海潮威脅的國度在17世紀成為世界的中心和"海上馬車夫",它使被大海包圍的島國英國稱雄世界200年。"五月花"信念被視作美國精神的先驅,41名成年男性乘客、短短几百字的《五月花號公約》就能成為美國的立國之本。中國雖然在海洋精神上有缺課,但補課為時不晚,只要迎頭趕上,堅定地向海洋邁進,海洋精神就能成為是中華民族新的力量之源、財富之源。
中國應致力于海洋精神的開發
文化需要傳承,精神需要積澱。一個人沒有精神難成大器,一個民族沒有精神難以持久,一個沒有精神的軍隊從骨子裡就是群烏合之眾。精神是最強的支柱,是向上的力量,是前進的風帆,是不屈的信念,大到國之命運,小至個人行止,都可以從精神上找到根源。精神是在長期的歷史積澱中形成的,她是意識、風貌和特徵的綜合體現,集心理、觀念、習俗、信仰、規範等於一體。從這個角度看海洋精神,海洋對一個國家有多重要,海洋精神就對一個國家有多重要。大家普遍認為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但從海洋精神方面來說,中國還不具備海洋大國的條件。這就是說,中國要做一個稱職的海洋大國,一定要致力于海洋精神的開發。
選擇世界的同時必須選擇海洋
1500多年前的“地理大發現”把世界聯為一體,但那時的中國還不是世界的中國。明清時期中國的閉關鎖國,使自己的眼光局限在陸地,看不到外面日新月異的變化,被動挨打也就在情理之中。因為海洋精神的缺乏,中國更是錯過了和世界聯為一體的機會。舊中國有海無防,新中國有海軍但不強大。中國選擇世界是因為發展經濟的需要,經濟全球一體化使中國成了世界的中國,從此中國再也離不開世界。現階段,中國的貿易和能源需求已經嚴重依賴海外,但還缺乏保衛自己海外利益的軍事力量。中國對海洋的利用仍然不是自覺的行為,而是被動地選擇。作為一個海岸線長達18000公里的瀕海大國,中國在選擇世界的同時必須選擇海洋,同時還要有一支與之相稱的海軍,要像重視陸上防線一樣重視海洋防線。按照海權論的觀點,產生海權的條件必須是面對海洋。海洋天生與陸地不同,商人在海上航行面對的星空和農民直接感觸的大地截然不同。黑格爾有句名言: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我期待著我們的民族從陸地走向海洋,從海洋上仰望星空。
沒有海洋精神是一個民族的致命傷
《大國崛起》電視片解說詞中有段話說:“當海洋注定要成為孕育大國的搖籃時,歷史首先記住了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和西班牙的伊莎貝爾女王……是恩里克王子以國家名義來支持航海家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使葡萄牙的航海大發現不再是個人的孤立冒險,而成為了有計畫有組織的國家戰略……當懷揣著航海計畫的哥倫布同西班牙王室討價還價時,伊莎貝爾女王在談判中接受了這個普通百姓的利益要求。為了資助哥倫布的遠航,女王甚至賣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寶。但是,她由此贏回了更加輝煌的王冠,那是世界霸主的桂冠。”“近代世界歷史的大幕,就這樣從海洋上拉開了。”
19世紀的歷史本身就像海洋一樣風起雲湧,自由思想不斷撞擊著新時代的大門,世界的眼光為之大變,海洋受到世界各國前所未有的關注,海洋精神得到空前絕後的張揚。威尼斯對海洋的追求背後是手工作坊的興盛和文藝復興運動,英國的海洋文明與工業革命、啟蒙運動、小說創作和浪漫主義詩歌聯繫在一起,美國的海洋精神與諾貝爾獎、航天技術乃至好萊塢電影等等大有關係。相形之下,清朝建立統治後的200年,正是西歐走向工業革命的時代。1793年瑪嗄爾尼訪華,因禮儀之爭而被滿清拒絕,中國失去了加入世界貿易體系的最早機會。這個失去從某種意義上也是海洋精神的缺失。前面,英國人渡海東來,堅船利炮。後邊,日本國明治維新,整軍備戰。從前至後,我們的大清朝,卻是朝野上下暮氣沉沉,不思進取。隨之而來的就是戰敗求和,割地賠款,喪權辱國。1949年,新中國結束了有海無防的歷史,民族海洋意識逐漸加強,但還不夠。在海洋意識方面,我們一直在宣傳鄭和七下西洋的海洋精神,可除了鄭和還有誰呢?我們需要第二個鄭和以及更多的鄭和,讓海洋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樑。鄭和之後,禁海鎖國,留下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于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作為一個瀕海大國,中國既要有海有防,也要有與之相應的海洋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