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漁業增殖

海洋漁業增殖是指運用人工干預的辦法,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廣大海域的生產力,增加海域中可利用的經濟動物的種群數量,補充或提高自然種群數量的不足,達到有用資源豐度和開發價值同步增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漁業增殖
海洋漁業增殖技術主要包括人工放流增殖和工程技術增殖。
人工放流增殖是把人工培養的生物種苗投入適宜的漁業資源水域,達到提高該海域漁業資源量和改善該海域漁業資源結構的目的。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工放流發展較快,到1988年,僅對蝦放流就達到50億尾,估計回捕量為8 700 t。此外,海蜇、梭魚、大馬哈魚、毛蚶、扇貝、鮑、海參的人工放流也取得了一定進展。有些品種已經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有些品種經人工放流後形成了自然種群,或者自然種群有了明顯增長。
工程技術增殖是指採用建造和布設人工魚礁、營造人工海藻林等工程技術措施,創造適於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的棲息、繁衍、索餌和躲避敵害的生態環境,提高海洋生物資源數量。建造和布設人工魚礁是指將人造或天然的固體物質投放到適宜的海域,以改善該海域的生態環境,為海洋生物提供新的棲息繁衍場所,從而達到增殖海洋生物資源的目的。人工魚礁通常是利用廢棄船隻、石塊、鋼筋水泥或煤渣等構造而成的。我國沿海地區從1979年開設試驗研究人工魚礁,到目前為止,投放了各種類型的人工魚礁,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廣東省南澳島北角魚礁區,在未投放人工魚礁前,僅能捕到低質魚類16種,1982年投放人工魚礁後,1983年就捕到32種,1984年捕到45種,1985年捕到53種;產量也逐年增加,分別為1 000 kg、2 000 kg、3 400 kg,捕獲品種中有石斑魚、黃鰭鯛、中國鯧、鱸魚、大黃魚、中國龍蝦等優質魚蝦。
海水增殖業的發展促進了“狩獵型”漁業朝“畜牧型”漁業的轉變。有人認為,在陸地上由狩獵轉變為畜牧,使人類動物性食品的生產率提高了20倍,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次飛躍。如果今後海洋漁業也能實現“畜牧化”,更加充分利用廣闊的海域水體條件,充分利用海洋生物的生產力,那么,海洋為人類提供動物蛋白的數量將是非常巨大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