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噪聲污染 - 污染源天然聲納、勘探船、石油和天然氣勘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噪聲污染
- 外文名:Oceannoise pollution
- 污染源:天然聲納,勘探船
- 危害:巨型魷魚死亡
污染源,危害性,損害實驗,影響研究,
污染源
天然聲納
利用天然聲納進行導航和捕獵,讓無脊椎動物深受其害。無脊椎動物是一個規模更大的海洋動物種群。
、勘探船
勘探船產生的聲音污染對頭足類動物以及其他海洋動物的生存造成不利影響。
石油和天然氣勘探
這種強度和頻率範圍在很多人類海上活動產生的噪音中較為普遍,例如軍方聲納測試或者測量海床下方物質特性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探。
危害性
巨型魷魚死亡
巴塞羅納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海洋聲學家米切爾·安德烈表示,研究發現顯示海洋中的噪音污染對海洋動物的影響程度超過此前預計。他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知道海洋中的噪音污染會嚴重影響海豚和鯨魚,它們利用天然聲納進行導航和捕獵。這項研究第一次發現噪音污染也讓無脊椎動物深受其害。無脊椎動物是一個規模更大的海洋動物種群,此前並未發現它們的生存也與聲音關係密切。”
21世紀初,人們在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沿海發現巨型魷魚屍體。一些案例中,巨型魷魚屍體在當地船隻使用氣槍產生低頻聲脈衝後不久出現,另有一些案例則涉及石油和天然氣鑽探作業。在對巨型魷魚屍體進行研究時,科學家發現它們的身體遭受嚴重損傷,套膜變成漿狀,觸鬚青腫,平衡器也遭到損害。這些充滿液體的器官位於魷魚眼後,幫助它們在水中保持平衡和位置。
海洋研究所的古拉表示,雖然實驗中的頭足類動物體積遠遠小於巨型魷魚,但實驗發現能夠解釋巨型魷魚遭受的損傷。受測動物是巨型魷魚的理想“替身”,他沒有理由懷疑研究發現不適用於巨型魷魚。需要指出的是,受測動物與巨型魷魚遭受的損傷存在差異。古拉稱,10年前發現的巨型魷魚出現的損傷比受測動物更為明顯,說明它們受到多個聲音源影響,所承受的噪音強度也要超過實驗中的動物。
與受測的動物不同,巨型魷魚並不是受傷那么簡單,而是丟掉性命。科學家表示,西班牙巨型魷魚遭受的命運說明,暴露在低頻聲波環境下可導致巨型魷魚走向死亡。古拉解釋說:“發現巨型魷魚屍體時,我們認為它們的死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聲波的直接影響,另一個是平衡器部分受損,導致魷魚無法辨別方向。失去方向感的巨型魷魚從深海游到海面,巨大的溫差導致它們送命。”
海洋生物學家安格爾·古拉當時認為,勘探船產生的聲音污染對頭足類動物以及其他海洋動物的生存造成不利影響,但這一推測並未得到證實。這位西班牙海洋研究所的生物學家表示:“藉助於這項研究,我們找到了證據,低頻聲波能夠給頭足類動物造成損傷。”
損害實驗
在一項研究過程中,研究小組對87隻頭足類動物暴露在低頻聲波環境下受到的影響進行了分析。這87隻頭足類動物屬於4個種群,分別是2種魷魚、1種章魚和1種烏賊。2小時內,這些頭足類動物一直暴露在聲音強度157至175分貝的噪音環境下,噪音頻率在50至400赫茲之間。安德烈在接受“國家地理新聞”採訪時表示,這種強度和頻率範圍在很多人類海上活動產生的噪音中較為普遍,例如軍方聲納測試或者測量海床下方物質特性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探。
結束噪音暴露之後,科學家屠宰了這些動物,有些立即屠宰,有些則在96小時之後。噪音暴露後立即屠宰的動物出現平衡器損傷跡象。平衡器細胞的微小毛髮狀結構消失,讓這些動物變成跛子。頭足類動物在水中遊動時,微小毛髮狀結構會發生彎曲,幫助它們保持平衡。96小時後屠宰的動物遭受的損傷更為嚴重,平衡器出現明顯大洞。
安德烈表示:“這是陸地哺乳動物和鳥類在急性噪音暴露後發生的典型過程。外部受損後又出現嚴重聲損傷,隨著時間的推移,損傷日益加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受測的頭足類動物只微微移動身體,它們不再遊動、進食或者交配。 第二組受測的頭足類動物共有大約100隻,它們並未暴露在聲脈衝環境下,身體保持健康狀態,行為正常。分開前,兩組頭足類動物被放入同樣的玻璃缸,所有動物在測試前均行為正常,這也就排除了圈養或人工餵養導致受測頭足類動物出現機體損傷的可能性。
影響研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一項為期10年的實驗項目,研究噪聲污染對海洋生物可能產生的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聲明說,許多海洋生物都是通過聲音獲取環境信息,就像人類對眼睛的依賴一樣。但海洋工業化正加劇海洋噪聲污染,而科學家對此領域卻不甚了解,因此決定啟動“寧靜的海洋國際實驗”研究項目。聲明說,海洋研究人員、私營部門和一些軍事機構的代表於2011年8月30日至9月1日在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舉行會議,為“寧靜的海洋國際實驗”項目出謀劃策。很多科學家懷疑,人類海上活動導致的噪聲污染,可能對海洋生物的健康和行為產生影響,比如尋找食物和配偶,以及避開掠食者的能力。此前已有證據表明,由於噪聲污染,若干種鯨類在相互溝通時,發出的尖叫聲和呻吟聲比以前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