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中鐵的形態分析方法及其套用研究

海水中鐵的形態分析方法及其套用研究

《海水中鐵的形態分析方法及其套用研究》是依託廈門大學,由袁東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水中鐵的形態分析方法及其套用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袁東星
  • 依託單位:廈門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海洋中鐵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存在形態具有重要意義,是全球變化研究熱點。鐵的形態及其絡合基的定性在鐵循環機制研究中十分關鍵,需依靠準確和多功能的分析方法。本項目旨在求索海水中鐵的形態分析法,為研究全球變化中的關鍵問題提供技術支撐。克服現有技術單一、僅能分析簡單鐵形態的不足,採用各種現代儀器,對鐵的價態和絡合態以及絡合基進行系統的形態分析;探討鐵載體和溶解有機物中鐵絡合物的主要結構基團。方法包括:濾膜分級、8-羥基喹啉柱富集不穩定鐵、GPC分離-質譜鑑定結構;濾膜分級、C18或HLB柱富集有機絡合鐵、GPC分離、 MALDI-TOF/TOF鑑定結構;催化分光光度法確定鐵的價態;ICP-MS測定總鐵。進行生態場實驗和海上現場加富實驗並採集樣品,用以研究分析方法;同時將所發展的形態分析法套用于海洋中鐵絡合物在光作用下的降解和酸化作用下的形態轉化等研究,尋求光和pH與不同形態鐵之間的相關性和規律性。

結題摘要

本項目旨在求索海水中鐵的形態(包括氧化還原價態、有機絡合態)分析法。採用各種現代儀器,建立各種分析方法和聯用手段,對鐵的價態和絡合態以及絡合基進行系統的形態分析,為研究全球變化中的關鍵問題提供技術支撐。經過四年的潛心研究,本項目達到了預定目標,已經發表論文7篇,共有6篇論文被SCI收錄,其中一篇發表在EST上。基本解決了海水中痕量Fe(II)和Fe(II+III)的線上測定的關鍵技術問題,初步建立了海水及地表水中有機態Fe的萃取富集技術,探討了Fe的腐殖酸絡合物及鐵載體絡合物的分析方法,並較為系統地研究了三角褐指藻對不同形態鐵的吸收和利用。 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及其套用包括: 1. 建立了同時測定海水中痕量Fe(II)和Fe(II+III)的雙載流-反相流動注射-液芯波導流通池分光光度法,成功獲得了長江口及東海表層海水中現場可溶態Fe(II)和Fe(II+III)的濃度數據及其分布(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49: 3619-3627)。 2. 建立了海水中痕量Fe氧化還原價態分析的流動注射分析-C18柱富集-長光程液芯波導流通池分光檢測法(Analytical Methods, 2015, 7: 4971-4978)。 3. 首次實現了對海水中Fe(II)和Fe(II+III)的線上C18柱固相萃取富集和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同時檢測(Talanta, 2015, 137: 25-30)。 4. 建立了基於離心超濾技術的近岸海水中絡合態Fe的粒徑分級方法(海洋通報,2015,(1): 83-88)。 5. 建立了環境水體中Fe的腐殖酸(HA)絡合物的分析方法(Analytical Methods, 2014, 6: 5519-5526)。 6. 以尺寸排阻色譜分離、分光檢測和原子吸收光譜檢測方法,探討了典型環境因子對Fe-HA絡合物形成的影響(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5, 27: 188-196)。 7.建立了海水中鐵載體的固相萃取預處理、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HPLC-MS/MS)測定方法。嘗試利用質譜圖對鐵載體目標物進行初步結構解析(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5, 43(9): 1285-129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