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文集:時間概念史導論》是201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丁·海德格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德格爾文集:時間概念史導論
- 作者:【德】馬丁·海德格爾
- 譯者:歐東明
- 出版時間:2014年05月01日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525 頁
- ISBN:9787100092784
- 定價:132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相對於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而言,《時間概念史導論》具有其獨特的重要性。主要是由於本書比《存在與時間》多出了五分之二的篇幅,而這部分內容基本上就是對胡塞爾現象學的若干重要論題的討論,並從中開掘出了經過海氏重新表達的關於“存在本身”的問題。這是一種以比現象學本身更為現象學的方式來徹底地廓清現象學的內在趨向與問題的探析,而這些探析向我們顯示了海氏本人的“現象學的本體論”得以生成的最重要的思想來源和準備。
海德格爾著的《時間概念史導論》主要文本來源是馬丁·海德格爾1925年夏季學期的馬堡大學講課稿(由海德格爾本人手書但尚未按音標抄寫)以及經過海德格爾授權同意並增補的西蒙·摩塞爾(Simon Moser)的聽課筆記,由佩特拉·耶格爾(Petra Jaeger)負責整理、編輯並於1979年初版問世(本譯本所依據的是1994年的第三版)。本書是海德格爾劃時代巨著《存在與時間》的第二稿,同時又被認為是海氏的一部完全獨立的代表作,包括現象學研究的意義和任務、時間現象的分析和時間概念的界定兩部分內容。
圖書目錄
導言 講座的課題及其探索方式
第一節 作為科學對象域的自然和歷史
第二節 以時間概念史為線索的關於歷史和自然的現象學引論
第三節 講座的大綱
準備性部分 現象學研究的意義和任務
第一章 現象學研究的興起與初步突破
第四節 十九世紀下半葉哲學的形勢。哲學與科學
(a)實證主義的立場
(b)新康德主義——從科學論立場重新發現康德
(c)對實證主義的批判——狄爾泰對於人文科學獨立方法的探求
(d)文德爾班和李凱爾特對狄爾泰問題的膚淺化處理
(e)哲學作為“科學的哲學”——作為哲學基礎科學的心理學(關於意識的學說)
(α)弗蘭茨·布倫塔諾
(β)埃德蒙德·胡塞爾
第二章 現象學的基本發現,它的原則和對其名稱的闡明
第五節 意向性
(a)作為體驗之結構的意向性:對此的揭示和初步闡明
(b)李凱爾特對現象學與意向性的誤解
(c)意向性本身的根本樞機
(α)感知中的被感知者:自在自足的存在者(寰世物、自然物、物性)
(β)感知中的被感知者:被意向狀態的方式(存在者的被感知狀態,親身具體的-在此之特徵)
(γ)關於意向性基本性向之為Intentio(意向行為)與Intentum(意向對象)之共屬一體的初步闡明
第六節 範疇直觀
(a)意向式意指與意向式充實
(α)自證作為呈示性的充實
(β)明見作為自證性的充實
(γ)真理作為呈示性的自證
(γ)真理與存在
(b)直觀與表達
(α)感知的表達
(β)簡捷的和多層的行為
(c)綜合行為
(d)觀念直觀行為
(α)防止各種誤解
(β)這一發現的意義
第七節 先天的原初含義
……
主幹部分 時間現象的分析和時間概念的界定
第二部 解釋時間本身
編者後記
附錄一 德-漢術語對照表
附錄二 古希臘語-漢語詞語對照表
附錄三 拉丁語-漢語詞語對照表
譯後記
作者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國著名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編輯推薦
為了讓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爾思想,經過反覆醞釀而出版了本套《海德格爾文集》,其中收入海德格爾的代表性著作30卷,其中前16卷為海德格爾生前出版的全部著作,其餘14卷為海德格爾的重要講座稿和手稿。可以說,本套文集基本呈現了海德格爾哲學的總體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