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床族,自主創業成華人海外發展新選擇。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創業之路往往總是看上去美好其實並不輕鬆。在度過艱難的初創期後,如何實現產品的轉型升級,把企業做大做強,是每個“海床族”需要一直思考的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床族
- 別名:自主創業
- 屬性:轉型升級
- 對應:企業做大做強
簡介,典型案例,
簡介
做一番事業,是每一位海外移民追求的目標。如今“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打工已不再是一些華人移民的首選了;自主創業,成為華人在海外發展事業的新動力。法國<歐洲時報>給選擇創業的華人起了一個有趣的暱稱——“海床(創)族”。
不同於此前的“海龜(歸)”、“海帶(待)”,“海床”們大多是學有所成後,留在求學之地,並在當地開辦了自己的企業。他們也許暫時沒有回國,卻在各自的事業中與故土保持著緊密的聯繫。
典型案例
在紐約從事律師行業的鄒寧芝(音)就是一位典型的“海床”。從普林斯頓法學院博士畢業後,她順利進入當地一家法院工作。一年後,因為“不想給別人做”,她選擇自己創業——開設一家商業律師事務所。“最初的6個月,連電話鈴都不響。”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鄒女士非常感慨。憑藉出色的專業素養和客人們的口口相傳,她的客戶逐漸多了起來。“紐約的華商很多,由於語言不過關,他們經常在遇到法律問題時手足無措。面對這個潛在的巨大市場,華人商業律師的舞台很大,關鍵在於有沒有堅持的毅力和獨到的眼光。”鄒女士這樣表示。
曾經有華人感慨,“移民路就是創業路”。專家表示,“海床”們想要在海外順利生存發展,需要過“四關”——語言關、政府關、業務關、質量關。具體而言,“海床族”應當儘可能熟練地掌握住在國的語言,同時要和當地政府搞好關係,遵紀守法,對經營的商品了如指掌,在競爭中以質量取勝。
在德國開辦進出口貿易公司的陳鐵龍夫婦對此深有體會。1992年,他與妻子在德國博士畢業後開辦了自己的公司。最初,兩人一無經驗,二缺資金。但憑藉對德國語言、法律、稅務、社會風俗的熟悉,他們在困難中發現了“商機”。“針對當時中德市場都需要有一批人來擔起橋樑的作用,我們採取了兩個步驟,一是在德國建立自己的生產加工基地,二是在中國尋找穩定可靠的合作夥伴。”
就這樣,陳鐵龍夫婦順利地從當地銀行拿到了200萬馬克的10年期貸款。不久,又從不萊梅州政府爭取到了占總投資額18%的政府資助,條件是公司保證在5年的時間內雇用5名德國人。陳鐵龍表示:“這是一箭雙鵰的好事,既減輕了雇用人員的負擔,又與當地政府建立起了良好的關係。”不萊梅州的州長曾對他們說:“這是不萊梅州第一次將經濟資助給了華人,你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