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鼓樓

海州鼓樓

海州鼓樓位於江蘇連雲港市海州鼓樓街。城門高約4米,內徑3.15米,長10.38米。磚石結構,石高1.9米:上以磚作券形拱門。城門上原有鐘鼓樓建築,久圯無存,是一處體現明代建築風格的古建築。唯明海州知州王同所立《重修鐘鼓樓台記碑》,今尚完好。1993年後,海州區政府將鼓樓修復,更名為鎮遠樓。

基本介紹

史書記載,歷史發展,

史書記載

碑額作弧形,高2.5米,寬1.03米,厚0.28米。碑的另一面,為明正德年間的《新建海道碑記》,根據《海州志》和此碑刻所載,海州鐘鼓樓城門築於明初。城磚長33、寬13、厚8厘米,也正和刻有洪武年款的海州城磚的形制相當。按南北朝至唐宋間的史書和明代《海州志》的記載,此門原為秦漢朐縣城和南北朝朐山縣城西門。在這一點上。它對研究古代海州建置就有很重要的價值。目前它又是僅存的海州城門,就更有保護的必要。1982年公布為連雲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海州區政府修復了城門上的鐘鼓樓建築——鎮遠樓

歷史發展

當時老海州城以官員、百姓居住為主。直到了唐朝以後,鐵市、木市、商店等從城外轉移到城裡,鼓樓以西才逐漸有了人家以及其它公共設施。隨著海州城不斷向西發展,鼓樓逐漸從原先的海州西城門變成了古城中央的制高點,城高約九米,純系磚石結構,城門洞長十餘米,晚上洞壁上還點有油燈,用以照明。城門上建有魁星閣,據史籍記載,系明正德年間重建,純系青磚結構,飛檐重疊,四角懸鈴,與拱門相映襯,頗為雄偉。 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魁星老爺在享受了人間近千年的香火後,地位大不如前。只是鼓樓地勢高,每逢海州城有什麼活動人們便跑到鼓樓上觀看,鼓樓倒成了老百姓的“觀禮台”。民國期間,北伐軍進駐海州,魁星閣北面配房成了國民黨黨部農會駐地,後來成了鼓樓鎮鎮公所。抗日戰爭時期,城南耶穌堂有一口銅鐘,鼓樓因為地勢高兀,其間也架著一口兩米多高大鐵鐘,以作警報之用,不久,日機頻繁轟炸,城樓也被炸毀了。
為了保護鼓樓這一歷史遺蹟,1993年後,海州區政府將鼓樓修復,更名為鎮遠樓。碑文由我市著名考古工作者丁義珍先生撰寫,先生用縝密的考據、洗鍊的文筆介紹了鼓樓的歷史以及當代海州人民重修鼓樓的功績;碑文則由書法家陳鳳桐先生書丹。現在的鼓樓是海州城一處熱鬧之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