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黃鱔基因組特徵、遺傳適應及進化》是依託武漢大學,由周榮家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峽兩岸黃鱔基因組特徵、遺傳適應及進化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周榮家
- 依託單位:武漢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黃鱔是我國名優特經濟淡水魚類,是淡水魚中最小基因組的魚類,並具天然性逆轉特徵,其獨特的基因組和進化地位是生物學研究的新型模式動物。然而,國內外尚缺乏黃鱔遺傳學基本資料,限制了海峽兩岸開發和利用這一獨特物種資源。海峽兩岸及其南海區域黃鱔種質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符合國家利益。本項目基於本課題組所獲得的黃鱔全基因組計畫獨特資源,圍繞海峽兩岸黃鱔種質特性、遺傳適應性和進化特徵的主題,闡明大陸與台灣地區黃鱔基因組的特徵及其差異性,遺傳多態性特性;探索生殖適應與生殖機制及其與當地環境的遺傳適應性變化;研究黃鱔的進化特徵及與淡水魚類的進化關係。這些原創資料的獲得,將有望對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認識做出貢獻。對於開發海峽兩岸黃鱔的遺傳資源和新品種培育具有重大的基礎研究價值和套用意義。
結題摘要
項目的背景黃鱔是我國名優特經濟淡水魚類,具天然性逆轉特徵,其獨特的基因組和進化地位是生物學研究的新型模式動物。然而,國內外尚缺乏黃鱔遺傳學基本資料,海峽兩岸黃鱔種質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符合國家利益。本項目基於本課題組所獲得的黃鱔全基因組計畫獨特資源,圍繞海峽兩岸黃鱔種質特性、遺傳適應和進化特徵的主題,闡明大陸與台灣地區黃鱔基因組的特徵及其差異性,遺傳多態性;探索生殖適應及生殖機制。這些原創資料的獲得,將有望對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認識做出貢獻。對於開發海峽兩岸黃鱔的遺傳資源和新品種培育具有重大的基礎研究價值和套用意義。主要研究內容1. 黃鱔的亞群結構及海峽兩岸黃鱔的起源1. 染色體結構及其與基因表達和功能的關係3. 黃鱔等硬骨魚類Fs染色體鑑定與演化4. 性別決定遺傳機制的演化5. Rab37通過與Atg5互作和GTP/GDP循環調控細胞自噬重要結果1. 認識了黃鱔染色體結構特徵及其與基因表達和功能的關係;2. 鑑定了黃鱔亞群結構及海峽兩岸黃鱔的起源,武漢地區是海峽兩岸黃鱔起源的中心區域;3. 發現了黃鱔等魚類Fs染色體,揭示其獨立起源和演化;4. 闡明了性別決定遺傳機制的演化及其Rspo1/Wnt/Ctnnb1分子信號通路;5. 解析了Rab37通過與Atg5互作和GTP/GDP循環調控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以上研究成果發表了4篇 SCI論文,其中,一區3篇,二區1篇;另有1篇論文已經投稿,在評審中:Protein Cell 2019 (一區,IF=7.575); Autophagy 2018(一區,IF=11.1); Gigascience 2018 (一區,IF=7.267); J Genet Genomics 2019 (二區,IF=4.65)。關鍵數據及其科學意義1. 海峽兩岸黃鱔遺傳資源, 為新品種培育提供了新資源;2. 性別決定演化規律和性分化機制的認識,為進一步理解脊椎動物性分化發育機制提供了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