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高校建築類學生專業實踐聯盟,是由華僑大學建築學院的學生聯合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學生自主發起的非營利性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峽兩岸高校建築類學生專業實踐聯盟
- 外文名:Architectural Professional Practice Un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ross Taiwan Strait
- 成立時間:2014.4
- 發起者:華僑大學建築學院
簡介,聯盟宗旨,聯盟組成,國立華僑大學 建築學院,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系,組織架構,發展歷程,主要工作,海峽兩岸高校聯合設計工作營,海峽兩岸光明之城實體建構競賽,海峽兩岸建築學生作品交流展,獲得榮譽,媒體報導,
簡介
海峽兩岸高校建築類學生專業實踐聯盟由華僑大學建築學院的學生聯合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學生自主發起,為更好的推進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實踐的交流,推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兩岸師生共同探索一條培養具有“專業自信、社會擔當、團隊精神”建築師的實踐之路。這也是首次兩岸高校建築類學生成立此類組織。依託該組織組建了兩岸高校聯合設計工作營、兩岸光明之城實體建構競賽團隊、兩岸建築學生作品交流展團隊,讓兩岸學生感受到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的快樂和滿足,科學檢驗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實際效果,進一步引導他們回到課堂探索新知識。
聯盟宗旨
加強海峽兩岸各界交流與合作,推廣中華建築文化,提升海峽兩岸青年學子的文化認同。以“實踐教育”為載體,緊密結合兩岸的實際情況,融入現實社會和生活的教育,學會對人的尊重,對環境的尊重,對歷史的尊重;是為進一步推進海峽兩岸青年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青年學生擁有理智的社會價值判斷能力、健康的社會心態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兩岸搭建一條培養具有“專業自信、社會擔當、團隊精神”建築人才的實踐之路。
聯盟組成
國立華僑大學 建築學院
國立華僑大學又名華僑大學,是中國僅有的兩所國立華僑高等學府之一,創辦於1960年,學校總校區坐落於中國著名僑鄉泉州市,學校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是中國華僑、港澳台學生及外國留學生最多的大學之一。學校是國家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首批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的大學,是新中國最早實行董事會制度的大學。
截至2013年6月,學校總占地面積226.8萬平方米(約3400畝),其中泉州校區占地127.9萬平方米(1919畝),建築面積96.8萬平方米,有各類圖書資料共360餘萬冊。設有研究生院,有29個學院,88個研究院、所、中心;有18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0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81個本科專業。學校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2個學科門類,形成了理工結合、文理滲透、工管相濟、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
華僑大學建築學專業始設於1983年,在國務院僑辦、教育部、建設部、海外華僑及各兄弟院校的關懷和支持下,迅速成長發展,教學設施日臻完善,教師隊伍已具相當實力,穩定而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已基本形成。1992年建築學專業被評為“國僑辦”的重點學科,1993年獲得“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碩士授予權,1995年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1996年初次通過全國建築學專業教育評估,2000年獲得“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碩士授予權。2003年創辦“城市規劃學”專業。2005年,建築系擴展為建築學院,並由泉州搬遷至廈門。2010年建築學專業被批准為全國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建築學、城鄉規劃學同時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一級學科碩士點。2014年,城鄉規劃學通過全國城鄉規劃專業教育評估。2014年創辦“風景園林學”專業。
華僑大學建築學院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與“為僑服務”的辦學宗旨,實踐“會通中外、並育德才”的華僑大學辦學理念,倡導傳承民族精神,融通多元文化。
華僑大學建築學院高度重視建築教育、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的整體性關係。在科研上長期著眼於閩南地域城市與建築研究,同時積極加強與海內外的聯繫,而近年來多位海歸博士的加盟,使地域研究與國際視野有機結合。
華僑大學建築學院根據專業特點,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精心建構實踐教學體系,認真組織學生參加各類設計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取得優異成績,讓學生在實戰中經受鍛鍊,迅速成長。
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系
中國文化大學是一所位於台北市士林區陽明山的私立大學,創建於1962年,原名遠東大學,後改為中國文化學院,1980年改為中國文化大學。現有兩萬七千多名學生,文大目前是台灣地區實體藏書最多的私立大學,也是海拔第三高的綜合大學,在暨南國際大學、華梵大學成立前,以海拔高度而言曾有最高學府之稱。董事長為創辦人張其昀之子張鏡湖。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成立於1963年3月,原屬工學院,1993年與景觀系及市政系整合共同成立環境設計學院。創立人盧毓駿博士於1916年進入福州高級工業專科學校就讀,並於1920年以勤工儉學方式留學於法國巴黎國立公共工程大學,對建築設計、建築技術、都市設計及都市計畫等學識均有深厚之造詣。創系時期有鑒於近代建築與都市發展有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故決定將本系命名為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成立迄今已歷經16位系主任,分別為盧毓駿、鄭嘉武、林澤田、黃寶瑜、蔡添璧、徐秀夫、黃華勛、曹奮平、鐘治平、林建業、王世燁、陳錦賜、張世典、丁育群、陳明竺以及現任之邱英浩主任。103學年度之現職專任教師12位,計博士學位12位(具教授1位、副教授資歷4位、助理教授7位)。教學目標在於培育具永續發展信念之建築及都市設計專業人才。本系除在專業知能與技術的培育訓練之外,更重視術德兼修的特質及專業倫理之觀念養成,期許中國文化大學之建築人,皆為對國家社會有高度關懷力與行動力之專業知識分子。
為培育高等建築專業人才,本系奉準成立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博碩士班,成為國內少數具完整學士、碩士及博士之建築系。博碩士班成立於1962年3月,原名“實業計畫研究所工學組”,授予工學博、碩士學位。創立初期以訓練儲備大學部師資為目標,成為當時國內第一所培育建築及都市計畫高級人才之學府。歷經20年之努力,為國家建設發展提供不少人才。然而學校配合環境變遷及教育部系所整合政策,遂於1986年8月奉準停招。後經學校積極地在師資、設備及空間的擴充下,配合國家發展,於1995年3月恢復成立“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lv”碩士班,積極培育建築相關領域之高級研究人才。2002年繼成立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班,建構專業一貫學程,以奠定國家城鄉建設發展之人力基礎。為達到系所師資整合,2009年10月經教育部許可系所正式合併,更名為“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因應國際建築之趨勢,2011年本系正式提出5年制學士班計畫,過程順利且獲學校方及系友支持,一致通過並將於2013年8月招入第1屆學生,除此,本系更於2011年積極加強建築及都市之設計教育,大幅增加碩士班建築設計學分,由原本一學年6學分增加至12學分,博士班部份則於2011年增設由院組成之博士班審查委員會,規劃以環境設計學院全體師資為平台之博士班。
組織架構
三大實踐團隊:澳門古建測繪實踐隊、校園文化推廣社會實踐團隊、“共同締造”大學生社區營造志願服務隊
澳門古建測繪實踐隊成果在連續三年贏得了澳門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2014年澳門畢業生設計展贏得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陳斯喜等澳門高階領導的出席,得到了政府和行業協會認同扶持,2015年完善品牌特色活動,引入主流媒體進行國際化行銷。
校園文化推廣社會實踐團隊以“光明之城實體建構競賽”等多種活動為校園文化主題,尋求福州、澳門、台灣、各大企業等多方平台,展示與宣傳實踐成果,在宣傳學院、校園文化的同時,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擴大“創新”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建立健康、綠色的生活導向。
“共同締造”大學生社區營造志願服務隊致力於社區文化活力再現服務,社區歷史習俗傳承、生活傳承和產業傳承服務。依託廈門市央視媒體關注度和宣傳知名度,走出一批甘於奉獻、熱情服務的志願者。
發展歷程
2014.3.31 首屆海峽兩岸光明之城實體建構創意競賽決賽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成功舉行。
2014.4.1 華僑大學第十四屆“光明之城”建築文化節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舉行開幕式。儀式宣布海峽兩岸高校建築類學生專業實踐聯盟成立,並舉行揭牌儀式。
2014.4.3 與泉州南建築博物館聯合開展為期10周的“海峽兩岸文化劇場聯合設計工作營” 。
2014.6-7 策劃“第二屆海峽兩岸實體建構競賽”、“海峽兩岸文化劇場設計工作營”。
2014.8.8 “第二屆海峽兩岸實體建構競賽”、“海峽兩岸文化劇場設計工作營” 參加由福建省團省委、福建省學生聯合會主辦的“青春創想秀”暨第二屆兩岸大學生公益社團活動策劃大賽,分別榮獲總決賽一等獎和三等獎。
2014.8.29 華僑大學建築學院畢業生設計“澳門城市活化”專題展在澳門科學館開幕,展出世遺、內港、離島和北區、澳門歷史建築保護以及澳門城市休閒吧等澳門城市活化專題。
2014.9.10 聯盟新老成員抵達深圳,與CCDI悉地國際合作成立專業實踐基地,並在CCDI悉地國際公司的接待下進行為期三天的深圳遊學活動,感受深圳“以能力導向為主,同時適宜大學生髮展的就業氛圍”。
2014.12.24 聯盟指導老師遠赴台灣參加第四屆海峽兩岸高校文化與創意論壇,並對聯盟及活動進行推廣介紹及宣傳。
主要工作
海峽兩岸高校聯合設計工作營
華僑大學建築學院與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與泉州南建築博物館聯合開展 “海峽兩岸文化劇場聯合設計工作營”。 “閩南建築文化體驗與文化劇場共題設計交流”,邀請台灣的師生對泉州古城、福建土樓進行實地勘察和學習後,針對泉州市區的某塊基地,進行還原閩南戲曲文化的場景設計,提升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嘗試解決與現代社會、環境、建築與人的問題,共同探討新時代、新形勢下的建築與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欲在當地、社會各個層面及海峽對岸擴大閩南文化與特色建築的影響力。
海峽兩岸光明之城實體建構競賽
2014年3月華僑大學在廈門成功舉辦了“2014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光明之城實體建構體驗營”。該項目對加強海峽兩岸各界交流與合作,推廣中華建築文化,提升海峽兩岸青年學子的文化認同感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全面提高了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卓越工程師。
首屆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光明之城實體建構體驗營主要面向海峽兩岸高校包括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等師生32人以及廈門多所高校參與活動,擁有廣泛的群體基礎和可持續發展性。迄今已獲得國務院台辦、中國建築學會等有關單位網站和中國新聞網、香港商報等境內外媒體的關注和報導。
首屆體驗營活動時間自2014年3月23日至3月30日(共8天)。期間,兩岸學子參加了“光明之城實體建構競賽”、“閩南建築文化體驗與文化劇場共題設計交流”、“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建築文化聯歡活動”等系列活動,實現了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實踐的交流,推進了建築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首屆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光明之城實體建構體驗營,以“實踐教育”為載體,緊密結合兩岸的實際情況,融入現實社會和生活的教育,學會對人的尊重,對環境的尊重,對歷史的尊重;是為進一步推進海峽兩岸青年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青年學生擁有理智的社會價值判斷能力、健康的社會心態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兩岸搭建一條培養具有“專業自信、社會擔當、團隊精神”建築人才的實踐之路。
作為首屆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光明之城實體建構體驗營重要活動之一的“海峽兩岸光明之城實體建構競賽”,是由海峽聯合舉辦的大型學生實踐競賽項目,也是凝練高校建築學專業特色、順應時代要求、營造高品位學術氛圍的品牌活動。實體建構設計要求學生以“節能環保 綠化生活”為主題,在災後臨時庇護所的營造思路下,利用瓦楞紙等材料,在9㎡的面積控制下,搭建出一個具有環保性、便捷性、創新性的實體構造小屋。通過設計活動促進建築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交流,構築兩岸溝通與合作的新橋樑。
海峽兩岸建築學生作品交流展
獲得榮譽
“第二屆海峽兩岸實體建構競賽” 獲得“青春創想秀”暨第二屆兩岸大學生公益社團活動策劃大賽總決賽一等獎
“海峽兩岸文化劇場設計工作營” 獲得“青春創想秀”暨第二屆兩岸大學生公益社團活動策劃大賽總決賽三等獎
媒體報導
國務院台辦:首屆海峽兩岸光明之城實體建構創意競賽頒獎儀式在閩舉行
中國建築學會:首屆海峽兩岸光明之城實體建構創意競賽決賽在華僑大學舉辦
東南網:兩岸學子廈門比拼建構創意 華僑大學學生獲一等獎
搜狐新聞滾動:大學生實體建構賽舉行
中國經濟網:兩岸大學生廈門切磋實體建構創意設計實踐
福建日報:兩岸學子廈門比拼建構創意
中國台灣網:首屆海峽兩岸實體建構創意賽頒獎儀式在閩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