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05年4月29日,國共兩黨領導人胡錦濤同志和連戰先生達成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之五項共識,其中第2項為“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建構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鄭重呼籲,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同志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再次呼籲,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
回應
2012年2月15日,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表示,堅決反對、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維護台海和平,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我們一貫認為,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是我們多年來的主張。希望雙方共同努力,為此不斷創造條件。
范麗青強調,“台獨”勢力及其活動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阻礙,是對台海和平的最大威脅。堅決反對、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維護台海和平,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我們一貫認為,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是我們多年來的主張。希望雙方共同努力,為此不斷創造條件。
現狀
馬英九連任時躊躇滿志,一心要為
台灣打拚“黃金十年”,並謀求“歷史定位”的馬英九,想不到今日的民意支持度跌至十三趴,比當年弊案纏身的陳水扁還低。低支持度,如何領導國民黨在明年“七合一”選舉及2016年“大選”中獲勝?台灣一旦“藍天”變“綠地”,互信與認同基礎脆弱的兩岸關係就面臨逆轉之虞,這不是杞人憂天。
導致馬今日民意支持度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在兩岸關係和解進入“深水區”時所表現出來的彷徨迷茫與畏縮不前。任何一個台灣領導人,如何處理兩岸關係,事關重大。而馬英九2008年競選時提出2012年前與大陸簽訂和平協定,獲得高度支持,但勝選後這個政綱卻“跳票”了。2011年競選連任時他又提出10年內與大陸簽訂和平協定,在島內支持度隨之提高到61%,後因民進黨的杯葛而高設門檻,全面退縮。洽簽兩岸和平協定是2005年“胡連會”提出的五大願景之一,8年過去了,至今仍然被束之高閣,顯得遙遙無期。
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的對台部分,是
大陸未來5年對台工作的綱領性文獻,其中再度提出“希望兩岸商談建立軍事互信及協商達成和平協定”,並首度在黨代會政治報告中提出共同探討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議題,這無疑是為解決兩岸複雜問題指明了切入點和關鍵點,也為全面推進兩岸關係打開廣闊的空間。但對此重大宣示,馬好像沒有聽到。更有甚者,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今年2月訪京時,提出“一個中國,兩岸和平,互利
融合,振興中華”的主張,竟遭到莫名其妙的重擊,返台後不但得不到馬英九的背書,反而受到冷遇及“區隔”。無怪乎有台灣學者批評馬英九領導下的國民黨已經“質變”了。
國民黨是否已“質變”,或正在由“量變”走向“質變”,端視馬英九這位黨魁如何領航引路。今日的馬英九如果還自認是
孫中山事業的繼承者,如果想尋求“歷史定位”,就不該只想躲在美、日的身影背後偏安一隅,就不應因為島內分裂勢力的掣肘而連“兩岸和平、振興中華”這樣的議題都不敢碰觸。是非得失之間,是否應重溫一下於右任先生的座右銘:“計利應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
洽簽兩岸和平協定,功在兩岸、利在千秋。期待馬英九能儘早改變其在兩岸政治議題上不作為不敢為的心態,展現
格局,拿出一點魄力,抓住當前難得的歷史機遇有一番作為。
意義
和平協定重在穩定人心
一個時期以來,人們都在議論兩岸關係如何突破“深水區”的問題。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哪裡?應該從何處邁步?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認為,突破兩岸關係的“深水區”,當前最重要的應從簽訂
兩岸和平協定開始。
現在台灣島內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沒有必要再簽和平協定。他們說,現在兩岸關係已經很好,僅直航飛機每周就有558班次,已簽署的協定達18項,每一項的基礎都是和平,再簽一個和平協定,其內容又能增加什麼?然而誰都知道,兩岸簽和平協定,最重要的是穩定人心。目前兩岸關係雖然很好,但是人們的心裡總是不踏實。
民進黨人死抱著“台獨黨綱”不放,天天拿著“主權大棒”,提著“紅帽子”,動不動就整人,攪得人心不安;藍營內部對於馬英九在簽署“和平協定”的態度上,時此時彼,搖擺不定,也多有微詞。特別是對他總是躺在前幾年兩岸關係的“功勞薄”上,穩步不前,不邁新步,更是不滿,連郁慕明領導的新黨都已公開聲明他們“不再是藍營”。這樣一來,綠營攻馬、藍營怨馬,中間派疏馬,使得“執政”的國民黨赫然危機四伏。民進黨鼓動的“火大遊行”就是在這樣氣氛下搞起來的。
另一種是認為簽訂和平協定好是好,但時機不成熟,多數人不贊成。果真是這樣?據報導,馬英九在去年台灣地區領導人“大選”前,即曾拋出關於兩岸簽訂“和平協定”的建議,台灣“旺旺中時民調中心”做出的民意調查,結果有近6成民眾表示支持,泛藍民眾支持者達90%,泛綠民眾也有42%表示贊同。一般都認為簽署兩岸和平協定,有助兩岸穩定交流,避免兵戎相見。至於所謂時機,亦即簽署協定所要的氣氛和形勢,往往亦靠人為塑造。時勢可以造英雄,英雄也可造時勢。現國民黨和馬英九處於“執政”的領導地位,完全可以憑藉這樣的優勢條件,塑造對兩岸關係及簽署和平協定的有利氣勢,國民黨和馬英九有這樣的氣魄和能耐嗎?
和平協定議題考驗領導人智慧膽識
人們很清楚,簽署和平協定的一個重要
關鍵,不是什麼別的,而是在於執政黨和它的領導人的智慧、膽略和氣魄。
簽署和平協定,這是關係到台灣、兩岸以至整個國家民族命運的大事,如果沒有超前的視野、博大的胸懷,過人的氣魄和膽略,是不可能成就這樣一件大事的。現在執政的國民黨和馬英九,在簽署兩岸和平協定上總是瞻前顧後,前怕狼、後怕虎,對外過於注意美國人的臉色,對內過於擔心民進黨人的反對,因而對於簽署和平協定時提時擱,搖擺不定。
據台灣一家民辦刊物報導,2011年10月馬英九提出“和平協定”時,第二天《中國時報》的民調,有61%的人表示支持,但隨後馬即因有美國學者對此“表示關切”而迅速收回;吳伯雄在大陸訪問時,曾提出“一國兩區”,相信是得到馬英九“首肯”的,但因民進黨反對,又有美國學者“質疑”,因而也不敢再提。領導人這樣一個態度,又怎么敢頂天立地,做一個新時代的開創者、成就一番大事業。
和平協定並非就是統一協定
最近,在社會輿論壓力下,馬英九的態度似乎有些變化。他已不再反對“簽署”兩岸和平協定,而是希望中國大陸明確一下這個和平協定應該有什麼樣的內容。
實際上,包括馬英九本人在內,其對這個和平協定也有疑慮和誤解的地方,似乎這個和平協定實際就是統一協定,從而把和平協定和統一協定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兩者是有原則區別的,但又是相互有聯繫的。之所以有聯繫,就是兩岸的和平,乃至和平的常態化和制度化,不能沒有靈魂,不能只是和平的長期化,而沒有終極的目標,亦即只有“過程”而沒有“目的”,那就是“為和平而和平”。台灣的分裂主義者,他們也講和平,反對用武,但是他們是有“目的”的,這個目的就是“台獨”。相對於他們而言,我們的目標當然是“統一”。沒有這個目標,那就是自然主義,和平主義。
所以“和平協定”的內涵,筆者個人認為,應該有兩條原則:一是堅持和平手段,反對使用武力;二是堅持統一,反對分裂國家。如果沒有後者,只講和平,那就有利於“台獨”。這裡講的“統一”是講方向,講終極目標,而不是不顧客觀條件,不顧島內民意,主觀地命令式地要求統一。
在“和平”與“統一”兩大原則之下,“和平協定”的內涵,還可包括兩岸的各種交流,各種有利於兩岸民生的合作協定,各種有利於兩岸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的友好合作交往與協定,可以進行各種不拘形式的友好溝通與對話。
這兩條原則確定以後,兩岸目前雖還不能統一,但是“終極統一”的大方向,算是通過合法形式定了下來。這樣,台灣島內人民安心,中國大陸人民放心,各種分裂主義者以及對中國不懷好意的外國勢力也就只好死心了。
和平協定讓兩岸軍隊攜手對外
兩岸簽署和平協定以後,中國大陸可以不必再針對台灣作軍事部署了,兩岸軍隊將成為友軍,攜手共同捍衛領土主權完整,東海和南海的防衛力量一定會加強,日本右翼勢力不必再痴心妄想來拉攏台灣炒作往日的“中國人斗中國人”、“中國人打中國人”了。真所謂“兩岸聯手,人民歡心,朋友開心,敵人死心”。
至於台灣島內的分裂勢力,那是兩岸執政黨和人民需要共同保持警惕和聯手化解的問題。中國大陸現時的兩岸政策是,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共同對付外來侵略,即使是民進黨只要能站到中華民族整體利益這一邊,相信都在歡迎和爭取團結之列。
近現代以來,我中華民族內部戰亂連年,正給了外敵以可趁之機。歷史是一面鏡子,海峽兩岸的國共兩黨、民共兩黨,以及島內的國民兩黨都不應再折騰了,這樣的互相消耗對誰都沒有好處,尤其會損害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偉大復興。
海峽兩岸簽署“和平協定”有沒有阻力和障礙呢?當然有,主要是內有“台獨”,外有美日。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其趨勢,從來就不是以少數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其對美國一次又一次的教訓也並不少。但願美國朋友們思之、再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