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鳳尾蕨

海岸鳳尾蕨

海岸鳳尾蕨(學名:Pteris minor Hieron.)是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叢生,根狀莖短匍匐,線狀披針形,黑棕色鱗片。基部有鱗,正面有槽;葉綠色,革質,寬卵形至披針形,二羽狀,全裂;對生,羽片直,小羽片頂生,逐漸縮小,先端尾狀,鐮刀形羽片,邊緣全緣;離生。分布於中國台灣省,生海岸邊。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植物學史

海岸鳳尾蕨最早由學者Hieronymus作為傅氏鳳尾蕨(Pteris fauriei)的變種Pteris fauriei Hieron.var.minor Hieron.發表,其模式標本采於中國台灣基隆。由於植株形態和傅氏鳳尾蕨相似,海岸鳳尾蕨往往被錯誤鑑定為傅氏鳳尾蕨。因此鮮有海岸鳳尾蕨的採集記錄和研究報導。學者MITUI對琉球群島的蕨類植物進行染色體倍性研究時發現,島上的傅氏鳳尾蕨為有性生殖二倍體,而且生於海邊的向陽處,具有革質的葉片,其生境和形態特徵都明顯不同於常見的傅氏鳳尾蕨。後來台灣學者發現,生於海岸的“傅氏鳳尾蕨”為有性生殖二倍體,而生於其他生境的傅氏鳳尾蕨為無融合生殖三倍體。海岸鳳尾蕨從作為傅氏鳳尾蕨的變種,被CHAO等將其提升為獨立的種Pteris minor (Hieron.) Y.S.Chao。

形態特徵

根狀莖短匍匐,線狀披針形,黑棕色鱗片。叢生,長30-60厘米,葉柄長10-25厘米,厚2.5-4毫米,條紋狀或背面紅色,基部有鱗,正面有槽;葉綠色,革質,寬卵形至披針形,長15-40厘米,寬15-30厘米,二羽狀,全裂;側羽片3-9對,對生,羽片對軸成71-80°角,直,1-4對,基部羽片;羽片直,長圓狀披針形,2-2.5厘米寬,梳狀,無柄,小羽片頂生,逐漸縮小,先端尾狀,長0.5-2厘米,基部小羽片與其他小羽片一樣長,基生小羽片和頂生小羽片長几乎相同,鐮刀形羽片,寬3-5毫米,先端銳尖到圓形,邊緣全緣;離生。

生長環境

在中國澳門,海岸鳳尾蕨偶見生於海邊的石縫或灌叢中,陽光充足之處。其周圍還有一些石生的蕨類植物,如薄葉碎米蕨(Cheilanthestenuifolia)和隱囊蕨(Cheilanthesnudiuscula),以及常見於次生性生境的闊片烏蕨(Odontosoriabiflora)、烏蕨(Odontosoriachusana)和毛葉腎蕨(Nephrolepisbrownii)等。在灌叢中,和海岸鳳尾蕨伴生的有筆管榕(Ficussuperba)、錫葉藤(Tetracerasarmentosa)、蒼白秤鉤風(Diploclisiaglaucescens)和印度羊角藤(Morindaumbellata)等喜陽的種子植物。另外,還有一些喜陽耐旱的多肉植物,如落地生根(Bryophyllumpinnatum)和仙人掌(Opuntiadillenii),以及外來入侵植物假臭草(Praxelisclematidea)等。

分布範圍

世界地理分布:從世界範圍來看,所蒐集的海岸鳳尾蕨的地理分布信息來自位於亞洲的中國、日本和菲律賓,具體的經緯度範圍為:西起中國澳門,東至日本琉球群島小笠島;北起日本奄美大島,南至菲律賓呂宋島東海岸。
中國地理分布:分布在浙江省、福建省、台灣省,以及澳門和香港這2個特別行政區。其經緯度範圍為:西起澳門路環島,東至台灣基隆;北起浙江南麂列島,南至台灣最南端。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以及台灣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