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名詞來源,發展歷史,
名詞來源
明朝建立後,太祖朱元璋開始振興科舉、網羅人才。“使中外文官皆由科而進,非科舉者無得與官”。至明永樂以後,科舉入仕成為明代文職官員的主要來源。據史料不完全統計,明代渡瓊任職的進士就有32人,舉人更是無數。他們在任職期間重視文教,興學育才,大大推動了海南的文化教育。不僅官員辦學育才,不少海南當地文人、外出官吏和民眾也紛紛集資設辦書院、招徒講學。僅瓊山縣名人創辦的書院就有大學士丘濬創立的奇甸書院、戶部侍郎唐胃創立的養優書院等等。
發展歷史
在明代教育史上,定安人王宏誨的確功不可沒。1565年,王宏誨參加會試中進士走入仕途,曾位居禮部尚書。以往海南學子參加科舉,要跨越海峽到雷州參試,渡海路途險惡重重,不少人為此丟了性命。王宏誨任職南京翰林院時,極力上書請改海南兵備兼任提學考核,海南生員就在府城考試。從此,海南考生參加鄉試不必再千辛萬苦渡海北上,讀書之人越來越多。
一批中原文化名人,也因為各種原因來到海南辦學,其身後追隨者和門生無數,為海南文教注入清新之風。其中,最有名的當數趙謙。趙謙是浙江餘姚縣人,因博洽經史,世稱“考古先生”。明洪武十二年,趙謙由國子監典簿貶任瓊山縣教諭。趙謙並未因貶喪志,作為瓊山縣學從海口城遷回府城東門後的第一任教諭,他以興起文運為己任,一時士類翕然從之,瓊州文風為之大變。瓊州知府及瓊山知縣對趙謙非常敬重,特地在瓊山學內修築考古台,作為趙謙著書講學之地,吸引了大批島內外追隨者。明洪武二十八年,趙謙病逝於考古台上,後葬於縣學附近的高土村。明清時代,趙謙墓重修過數次,一名學官為當地官民世代敬仰,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