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星星數不清:陳瑞琳文學評論選

本書是陳瑞琳對海外華文創作的文學評論集。出國以後,陳瑞琳在自己的文學創作、評論中,常有一種發自“根”部的沉思,一種與中華文化休戚與共的精神探索。從她的評論文章中,不難看出她閱讀的廣泛和“詩識”,我這裡說的“詩”是廣義的“詩”,即“詩學”的“詩”,並非作為文體之一的詩歌的詩,所謂“詩識”,就是作者對文學的理解、對文學與生活關係的深刻認識。從中可以看到,她是一位有詩的靈性的評論家。她不僅在評論中注人自己豐富的感倩,還有一顆理解和關愛他人的心,所以她的評論無論是評人還是評文,筆底總有濃濃的情。

基本介紹

  • 書名:海外星星數不清:陳瑞琳文學評論選
  • 作者:陳瑞琳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822742, 7510822742
  • 外文名:Countless Overseas Stars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頁數:300頁
  • 開本:16
  • 品牌:九州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海外星星數不清:陳瑞琳文學評論選》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陳瑞琳,女,1962年生於中國西安。西北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原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教研室教師。旅美作家,海外著名文學評論家。1992年赴美,在美國從事多種研究和文化工作。現任休斯頓《新華人報》社長,國際新移民筆會會長、世界華文女作家會員、華語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等,同時兼任南昌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校客座及特聘教授,國際漢學研究員。有《中國現代雜文史》和《“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經緯線上》等多部作品。被譽為當代北美新移民文學研究的開拓者。

圖書目錄

第一輯 橫看成嶺
海外華人文學的新紀元
風景這邊獨好——海外“新移民文學”縱覽
來自兩個世紀的迴響——“海外新移民文學”的時空坐標
超越“鄉愁”——論“海外新移民文學”文化人格的精神重建
“從花果飄零到落地生根”——留學生文學到移民文學探蹤
開掘美華文學的世紀長河
自由穿行於“原鄉”與“異鄉”之間
長袖善舞縛蒼龍——素描當代海外新移民女作家
“原地打轉的陀螺”——評海外華文學研究的誤區
關於北美華文文學的對話
追溯歷史的腳步:《北美行》雜誌關於新移民文學的首次探討
第二輯側看成峰
嚴歌苓:“移植”的奇葩
說說哈金
杜鵑花開閔安琪
習慣了黑夜的北島
張翎,走在《金山》上
“世界”的女兒——虹影
閒話少君
“黑馬”陳河
散文是這樣寫成的
陳謙小說:向“內”看的靈魂
“書香”沈寧
“棄醫從文”話施雨
“黑色”的眼淚
為移民立碑
華人“塞林格”
草原上的騎手
融融的情愛小說
黃河的孩子
“開花般”的閱讀
來自崑嵛山的小說家宋曉亮
海外深谷話“幽蘭”
突破“重圍”
生命是一出大戲
相見依娃
青春,讓我們徹底告別了愛情!
第三輯 四海濤聲
第四輯 他人他語
聽再復講“紅樓”
這個冬天,想起張愛玲!
“驚夢”白先勇
寂寞之舞的陶然
莫言獲獎並不能掩蓋當代中國文學的硬傷
“三駕馬車”的意義——兼論中國當代文學的精神困境
第四輯他人他語
鑿碑立傳的文學女人(林楠)
五歲就要臥軌的陳瑞琳(宋曉亮)
北美新移民華文文學研究的開拓者(白舒榮)
海外華文文學需要“在場”的批評家——從陳瑞琳與華文文學說起(程國君)
旋舞在“理性”與“感性”之間——談海外評論家、散文名家陳瑞琳(劉荒田)
文人的詩意生活——評陳瑞琳《家住墨西哥灣》(白軍芳)
想起陳瑞琳(江嵐)
為了“小說”的見面(張惠雯)
在漢字里回家(楊光祖)
海風起處有歌聲——讀陳瑞琳《家住墨西哥灣》(閆玉蘭)
秦國女兒最多情——閱讀北美散文家陳瑞琳(依娃)
散文的思考與思考的散文——《家住墨西哥灣》讀後(江建文)
跨文化視角下的中國式書寫——評陳瑞琳散文集《家住墨西哥灣》(默崎)
跨文化的長空翱翔——論陳瑞琳的創作與評論(王亞麗)
特別附錄
東南亞華文文學與北美華文文學比較(白舒榮)
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歐華會員創作概略(王雙秀 麥勝梅)
澳華文學的崛起(何與懷)
後 記
野火春風的馬蹄

序言

“歌者”之“歌”

我認識陳瑞琳,是在2002 年上海“第十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上。大會的第二天,我參加美華小組討論。在討論中,陳瑞琳充滿激情的發言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她說自己在海外從事華文文學創作,是出於“對文學的一種責任感”。她認為: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海外華文文學已進入“向縱深發展的繁榮時期”,新移民文學崛起,新人新作層出不窮,展現出成熟的個性和藝術特徵,大陸的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者要與時俱進,不能拘泥於早期的研究格局,“如同一個原地打轉的陀螺”。她自己把這看作是“喜中之憂”。這個“憂”,實際上是一種見地,也是她作為評論家的一種敏感和識力。從她這些熱切、率真的言語中,我感受到感情和思想的波瀾,這當中蘊含有她在特定時空里對北美新移民華文文學由衷的關懷。在會上,我對她的發言作出積極的回應。正是因為學術上的見解相同,使我們一見如故,雖是初次見面,卻有似曾相識之感。
2002 年12 月,我應邀赴美參加加州大學主辦的“亞裔文學國際研討會”,我們再度相遇時,就倍感親切,圍繞海外華文文學的種種論題,彼此有說不完的話。今年9 月,她從休斯敦給我來電話,告知正在策劃出版《世界華人文庫》叢書,除了散文、小說,也有她的文學評論集《海外作家數不清》,約我為這本新書作序,我就欣然答應,並且從心底里為北美充滿活力的創作群體在中國本土集體“亮相”,感到由衷的高興!
海外華文文學界女作家很多,美華女作家的文學成就尤其突出。但既從事文學創作又經常寫文學評論的並不多。陳瑞琳以她那支“出彩”的筆,遊走在創作與評論之間,成為北美新移民作家群體中的“這一個”。陳瑞琳移民美國之前,在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有學術著作問世,是一位已為人知的青年學者,因而具有中國傳統之詩學觀念,對文學與人生、人性;文學與現實、歷史那種在精神層面上源源相通之處,有自己的體會,深知文學之價值與意義,絕不止於文學自身。出國以後,在自己的文學創作、評論中,常有一種發自“根”部的沉思,一種與中華文化休戚與共的精神探索。從她的評論文章中,不難看出她閱讀的廣泛和“詩識”,我這裡說的“詩”是廣義的“詩”,即“詩學”的“詩”,並非作為文體之一的詩歌的詩,所謂“詩識”,就是作者對文學的理解、對文學與生活關係的深刻認識。從中可以看到,她是一位有詩的靈性的評論家。她不僅在評論中注入自己豐富的感情,還有一顆理解和關愛他人的心,像魯迅所說:“外面的進行著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所以她的評論無論是評人還是評文,筆底總有濃濃的情。
記得一位批評家在評論作品時曾說:“心靈不在場的寫作是不真實的寫作”,我覺得陳瑞琳的評論文章是“心靈在場”的寫作。我們讀她早期的《風雨故人,交錯彼岸》、《冷靜的憂傷》等文,就會感受到的那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感情和敏銳的藝術觸覺。她在《風雨故人,交錯彼岸》中,用帶自己體溫的語言,評論張翎的長篇小說《交錯的彼岸》:“張翎,仿佛是地球舞台的神秘調度,大幕拉在海外,幕里燃燒的焦點卻在中國,她讓自己心愛的人物,身世痴迷蒼涼,遊走在東西的時空,時而靠岸,時而揚帆,穿梭出一幕幕人世無常的命運故事,淡淡的憂傷里卻溢滿了愛情飄零的芬芳。”這,既是她對作品文心的解讀,也有她閱讀時的感覺。
海外華文創作的主要特徵就是心靈自由和想像力的釋放。這種心靈自由和超越想像力使他們的體驗可以深入到歷史和人性的深處。陳瑞琳作為北美華文文學家,無論是從事創作還是評論,她的目光從未離開過海外新移民的生活體驗的和藝求想像。她總是在新移民文學之幽深處與佳勝處作一次又一次艱難而愉悅的探尋。在《冷靜的憂傷》一文中,她全面分析、評價嚴歌苓的文學創作,論述她的小說在海外新移民文學發展中的地位、影響和美學上的意義。嚴歌苓是近十年來北美華文創作成就最為顯著的作家,也是北美地區最有影響力的新移民作家,她的小說閃爍著“新移民文學”獨有的精神特質。文中,陳瑞琳指出嚴歌苓的成功在於:她從自身那種生命“移植”的體驗出發,借著心靈與世界的聯繫,進入到別人的人生體驗中,轉化成自己的故事,獨辟創作的蹊徑。說“她敢於直面‘邊緣人’的人生”,特別是他們隱秘的內心世界,抒寫“出緣人”的苦痛處境,“把握‘人性’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所具有的全部張力和豐富深邃的內涵”,從而表現出“生命的尊嚴”這樣“沉重的主題”。認為“冷靜的憂傷”是嚴歌苓作品的藝術風格,而“苦難意識”則是她這種風格的核心。這是一種對“旅人”之“詩”深刻解讀,也是嚴歌苓作品的藝術精神價值在她心中的折射。
如果說,嚴歌苓是一位非常真誠的移民人生的“歌者”,那么,陳瑞琳就是這一位“歌者”的非常真誠的“歌者”。
瑞琳是一位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又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評論家,她對作家作品的品評都有自己的歷史和美學尺度。因她也是一位作家,所以她對自己的評論對象。不但相知,還很理解,因而在評論作品時能做到入微,有詩意的牽引,也有詩性的上升。我相信,她的這部關於海外華文作家的新論著一定會受到讀者的歡迎。是為序。

名人推薦

我喜歡陳瑞琳的文章。她寫得認真、親切、誠實,從不賣弄學問,又處處盡顯專業精神。多年來,她為北美華文文學的發展盡心盡力,成為它的掌門人之一。
——哈金(美國著名華裔作家)
瑞琳的論文,立足文本分析,思考縝密,生動活潑,筆端常帶感情,讀來既受啟發又興味無窮。創作和評論對於一位作家來說,往往難於同時兼顧,但瑞琳做到了,而且做得有聲有色,成績斐然。
——白舒榮(前《世界華文文學》雜誌社社長)
她是北美文壇護花的使者、辛勤的園丁、睿智的學者。她開拓、堅守海外華文文學的原野,篳路襤褸、殫精竭慮、鼓呼吶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江少川(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