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壇海峽水下遺址

海壇海峽水下遺址

海壇海峽水下遺址,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境內,是五代至清代的遺址。

海壇海峽自古就是船舶避風航行的水道,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海壇海峽由北口鼓嶼門至南口塘嶼海域,全長22海里,在這狹長的水道中,分布有一眾島嶼暗礁,水況複雜,成為船隻觸礁沉沒的高發之地。2005年~2017年,在海壇海峽持續開展水下文化遺產調查與發掘工作,已確認10處水下遺存,從五代時期至清代各個時期的遺址都有,遺存數量多、分布集中、時代序列完整、且內涵豐富,海壇海峽水下遺址出土陶瓷器、銅錢、漆器等。陶瓷器有青白瓷、青瓷、黑釉瓷、青花瓷、五彩瓷以及陶器等,種類有碗、盤、盆、盞、碟、瓶、罐、軍瓷等。海壇海峽水下遺址是研究、論證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航線、港口及商貿交流的重要實證。

2013年5月,海壇海峽水下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壇海峽水下遺址
  •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境內
  • 所處時代:五代至清朝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0204-1-204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主要展覽,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2005年7月~10月,水下考古者集結福州,對平潭碗礁一號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持續了120多天,打撈出水的瓷器多達17000餘件。之後,“碗礁二號”古沉船、五代沉船遺址、西南嶼宋代沉船遺址以及九梁礁明代沉船遺址在平潭海壇海峽被相繼發現,海壇海峽水下遺址被確認為西太平洋地區水下文化遺產最為豐富的海域之一。
2009年7月~8月底,結合第五期全國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培訓班實習工作,聯合考古隊對小練島宋代至清代水下文物點及其周邊海域進行調查,發現大練島西南嶼宋代沉船遺址。
2010年,發現平潭娘宮分流尾嶼五代沉船遺址,被確認為在沿海地區首次發現五代沉船遺址。
2013年~2016年,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國家海洋局海洋公益項目“水下文物調查集成”,在海壇海峽實施時,先後發現“老牛礁二號”清代沉船、高嶼宋代沉船等遺址。
2016年夏天,在草嶼發現一艘南宋沉船;在娘宮海域發現一艘元代沉船。
2020年7月底~10月,福建博物院與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調集福建省內以及北京、寧波、廣東、海南、江西等省市的水下考古專業隊員,聯合組成水下文化遺產調查工作隊,開展福建海壇海峽水下文化遺產調查工作,共歷時73天。運用物探設備掃測海域面積達40平方平米左右,考古隊員潛水探摸28處疑點,獲取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數據以及水下文化遺存相關信息。
海壇海峽水下遺址
水下拍照

遺址特點

綜述
海壇海峽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暗礁眾多,海況複雜,長期以來留下了豐富的水下文化遺存。截至2017年,海壇海峽水下遺址已確認的水下文化遺存共有10處,此外還有一批水下文化遺存疑點有待進一步確認。這些水下文化遺存的時代序列完整,從五代一直延續到清代。海壇海峽水下遺址沉船遺存性質為中小型船隻,以沿岸短途轉運為目的,產品均為外銷,其依託的港市為福州。至少從五代開始,江西、浙江及閩江流域各時期窯場產品以閩江為內陸航道,匯於福州,再從五虎門開船出海,往南從海壇海峽北部口門進入事發海域,再穿越險峻的海壇海峽,貿易船貨運至泉州,並延續到明初。此後因朝貢貿易的興起及對私商海禁政策的推行,一度沉寂。明中晚期隨著中央控制力的削弱,私港、私商的興起,轉口貿易再度恢復,運達港口變更為漳州月港,至清雍正年間又為廈門港所取代。
分流尾嶼沉船遺址
分流尾嶼沉船遺址是海壇海峽水下遺址發現的歷史年代最早的水下文化遺產。分流尾嶼為面積不到0.5平方千米的一個小島,位於福建平潭島的西南面娘宮碼頭和福清小山東之間的海上交通要道上,東距娘宮碼頭約1.5千米,南面不到1000米即為平潭大橋。沉船遺址位於分流尾嶼的北部,南距分流尾嶼約100米。2009年底,該遺址因遭不法分子盜撈而被發現。2010年4月下旬~5月上旬,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與福建博物館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組織的沿海水下文物普查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根據調查,遺址所屬海床大部分為泥沙底,靠近分流尾嶼則局部礁石出露海床,所處的位置低平潮時8~10米,高平潮時11~13米,潮差3米左右。散落在海床表面遺物較為集中分布的面積約500平方米,由於調查時間限制,未發現床體遺蹟。從採集標本的胎、釉、製作工藝以及燒造技術來看,分流尾嶼沉船遺址出水器物為浙江越窯產品。由於沉船遺址未發現有明確紀年的材料,因此只能通過出水遺物來分析,繼而推斷該遺址年代。根據出水遺物與以往出土紀年器物的比較,該沉船年代在五代中期。
老牛礁一號沉船遺址
老牛礁一號沉船遺址,位於老牛礁東南約2000米,高平潮水深約14米。泥質海床,較平坦。從調查結果來看,遺址遭多次盜撈,海床表面遺留數個大小不等的盜坑,大者寬約2米、深0.5米;小者寬1米、深0.3米。海床表面淤泥中,散落大量瓷片,面積在200平方米以上。由於未計畫對船體進行發掘,僅對沉船遺址進行表面調查,在遺址北邊發現部分船體殘骸,呈東西走向,露出海床部分的船體已無存,僅保存船體下半部,部分船板表面有一層厚1~2厘米的木炭,應是被火燒過的痕跡。
海壇海峽水下遺址
老牛礁一號沉船遺址出水文物
碗礁一號沉船遺址
碗礁,位於福建平潭嶼頭島東北面約1000米處,是一塊突出海面約10米的礁石。這一帶暗礁眾多,不少船隻沉沒於此,當地人根據沉船中撈出的大宗貨物,把這裡的海域叫白糖礁、銀珠礁、碗礁等。
碗礁一號船體掩埋於灰黑淤泥中,船體大致為東西向。自甲板以上部分和桅、舵、帆、錠等均已不存。船內有15道隔艙板將船分為15個艙,其中東八艙和西五艙隔艙板全被破壞,僅存痕跡。船殼板僅一層船板,船體用材主要為杉木、樟木等。“碗礁一號”沉船船體殘長13.8米,殘寬3米,平面近橢圓形,頭部尖,船底尖圓,推測船長18~20米,船寬4~5米,根據現存狀況,“碗礁一號”很可能是一艘福船。
海壇海峽水下遺址
碗礁一號沉船遺址出水文物
大練島西南嶼宋代沉船遺址
大練島西南嶼宋代沉船遺址,位於大練島北部西南嶼的西南面,低平潮時水深約35米,海床表面大部分為礁石,局部低洼處為淤泥。
碗礁二號清代水下文物點
碗礁二號清代水下文物點,位於碗礁東南部,距碗礁一號沉船遺址約1000米,低平潮水深6~8米,遺址東、南部為礁石底,西、北部為沙底。2010,年對此文物點進行了調查,採集了一批文物,主要為青花瓷器,有碗、盤、杯、筆筒等。
九梁明代沉船遺址
九梁明代沉船遺址,位於平潭嶼頭島東面航道的東側坡上,高平潮時水深約18米,礁石底,遺址東高西低,高差約2.5米。2006年、2008~2009年對此遺址進行了調查,採集了一批遺物。
小練島東礁村宋至清代水下文物點
小練島東礁村宋至清代水下文物點,位於平潭小練島東礁村東面,低平潮時水深19~21米,此文物點的東北面局部為泥底,其餘為礁石底,遺物分布範圍為1000多平方米。2008年,調查時發現。2009年,進行了詳細調查並採集了一批遺物。

文物遺存

海壇海峽水下遺址中採集的物品以陶瓷器為主,此外還有部分銅錢、漆器等。陶瓷器有青白瓷、青瓷、黑釉瓷、青花瓷、五彩瓷以及陶器等,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種類有碗、盤、盆、盞、碟、瓶、罐、軍持等。大部分產品為福建窯址生產,此外還有浙江龍泉窯、越窯,江西景德鎮窯,以及江蘇宜興等窯址的產品。

主要展覽

海壇海峽水下考古遺址公園
海壇海峽水下考古遺址公園項目位於平潭竹嶼灣區域,將依託海絲文化與海壇海峽水下遺址,對中國標準砂廠東側區域原有房屋進行改造施工、景觀提升等。項目分兩期建設,占地面積約28684平方米,計畫總投資約1.8億元。其中一期工程面積約2327平方米,室外廣場修繕改造面積約2279平方米。水下考古基地主要功能包括水文物收藏保護、整理研究、陳列展示、水下考古培訓、管理辦公和學術交流等,還將置入餐飲休閒、研學教育等業態,拓展水下遺產保護利用交流合作,助力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
2023年3月,平潭海壇海峽水下考古遺址公園—水下考古基地(一期)項目正式啟動施工。
海壇海峽水下遺址
海壇海峽水下考古基地

研究價值

海壇海峽水下遺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的一個重要通道,出水的大量文物及沉船史跡,是研究、論證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航線、港口及商貿交流的重要實證。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海壇海峽水下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海壇海峽水下遺址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境內。
嶼頭島

交通信息

自駕:自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海壇海峽水下遺址附近,路程約24千米,用時約30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