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海南泥蟹蛛
- 拉丁學名:Borboropactus hainanus (Song,1993)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螯肢亞門
- 綱:蛛形綱
- 亞綱:柄腹亞綱
- 目:蜘蛛目
- 亞目:新蛛亞目
- 科:蟹蛛科
- 亞科:冠蟹蛛亞科
- 屬:泥蟹蛛屬
- 種:海南泥蟹蛛
- 分布區域:海南(壩王嶺,尖峰嶺)
基本信息,外形特徵,雌蛛,雄蛛,
基本信息
編號: | 14512 |
定名人: | Song |
年代: | 1993 |
中文名: | 海南泥蟹蛛 |
原始文獻: | 動物學集刊 第10集:89-91 |
模式產地: | 海南 |
資料來源: | 動物學集刊 10:89-91, 中國動物志 蛛形綱 蜘蛛目 蟹蛛科 逍遙蛛科:21-23. |
外形特徵
雌蛛
長7.66毫米。頭胸部長3.46,寬2.97;腹部4.20,寬3.58。背甲低平,紅褐色。頭端窄。前眼列後凹,後眼列稍後凹。側眼在眼丘上,前側眼丘較大,前、後側眼丘相連。前後側眼約等大(0.153),後中眼次之(0.128),前中眼最小(0.115)。前中眼間距小於前中側眼間距(0.102:0.179)。後中眼間距小於後中側眼間距(0.116:0.307)。背甲表面密布白色彎曲柔毛,毛貼靠在表面上。背甲中線自前往後有3個隆起,最後一個隆起最大。螯肢紅褐色,前齒堤有6齒(第1、3、5齒較大),後齒堤有4大齒。觸肢近末端處有一彎爪。下唇長大於寬,長度超過顎葉長之半。胸板平坦,橢圓形,密布黃白色細毛。第1步足粗壯而長;腿節內側中部隆起,隆起上有3根刺,腹側2根,背側1根,呈三足鼎立;
脛節腹面內側緣有5根壯刺,外側緣有4根壯刺;後跗節腹面內側緣和外側緣各有3根壯刺;跗節短小。第2足腿節無壯刺;脛節和後跗節腹面的刺同第1足。第3、4步足較細弱,無粗刺。步足測量:110.70(3.25,4.76,1.90,0.79),Ⅱ 7.18(2.36,2.78,1.26,0.78),Ⅲ 7.58(2.26,2.74,1.87,0.71),Ⅳ 8.42(2.74,2.77,1.94,0.97)。足式:1,4,3,2。腹部近乎梯形,前端窄,中部有一凹陷;後端寬,後部近似橫截形,有幾條橫紋,橫紋後的腹部末端向下方成斜坡。腹部黃白色,密被柔軟的棒狀毛,覆蓋在體表似一層絨,並稀疏地散布著一些白色或褐色長毛,毛的基半部棒狀,末半部尖細成細毛。腹面在生殖溝後方的中部為一淡黃色區域,兩側有白色棒狀毛。外雌器結構如圖示。
雄蛛
體長6.42毫米。頭胸部長3.25,寬2.70;腹部長3.17,寬2.26。全體暗紅褐色。體形窄長,背腹扁平。頭端窄,不及頭胸部寬的一半。兩眼列均略後凹。側眼位於小隆丘上。前中眼稍小(0.128),其餘各眼約等大(0.153)。前眼列各眼間距約相等(0.102),後中眼間距(0.128)小於後中側眼間距(0.281)。中眼域前邊短於後邊(0.358:0.409),長大於寬(0.473:0.409)。螯肢前齒堤有4個大齒;後齒堤後2個大齒,在這2齒之間有2個小齒;另外在前後兩齒堤之間有數個小齒。下唇長大於寬(0.58:0.42),長度超過顎葉長度之半。背甲深紅褐色,有細小的黑斑組成的斑紋白色的厚而短的棒狀毛。頸溝部位下凹,放射溝不明顯。未見中窩。
步足亦為紅褐色,不帶規則的黑斑紋。第一步足強壯,顯著較其餘各足發達。第一足腿節的內側緣在節的中部處向內側隆起,因而腿節的腹面有幾個短刺,刺基各生在小突起上。脛節腹面後外側緣4個壯刺,前內側緣5個壯刺。後跗節腹面3對壯刺。第二步足脛節和後跗節的刺同第一足。第3、4步足無這種壯刺。足的測量:Ⅰ 9.85(腿節3.20,膝、脛節4.05,後跗節1.85,跗節0.75);Ⅱ6.38(2.04,2.39,1.32,0.63);Ⅲ5.80(1.72,2.10,1.35,0.63);Ⅳ6.44(2.26,2.10,1.45,0.63);足式:1,4,2,3。步足上密布黃橙色棒狀毛。胸板平坦。腹部前緣平直,後端有5個橫的皺紋,形成節狀。腹部背面覆蓋許多短小而粗厚的毛,並且有大的棒狀毛。觸肢全長2.43(腿節0.78,膝節0.29,脛節0.26,跗節1.07)。跗舟呈屋脊狀,在背部為屋頂,其內外兩側面平坦,宛如兩個屋面,面上密布細毛。觸肢器的結構如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