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風子

海南大風子

海南大風子,學名別稱龍角、高根(海南尖鋒嶺)、烏殼子(吊羅)、海南麻風樹(海南)、大風子、大楓子。是常綠喬木,高15米。分布於海南及廣西部分地區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喜生於溝谷和岩石裸露的河岸階地。天然結實能力差,更新不良。花期4至5月,果期8至10月。種子油富含副大風子酸和晁橫酸等,可供消炎和治麻風病、牛皮癬、風濕病等症。木材結構密緻,材質堅硬而重,耐磨、耐腐,為海南的優良名材。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海南大風子
  • 拉丁學名: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
  • 別稱:大楓,大風子,風子炭,大風子油,大楓子,大楓子仁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側膜胎座目
  • 亞目山茶亞目
  • :大風子科
  • 大風子族
  • 大風子屬
  • 分布區域:產於中國海南、廣西。越南也有分布。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分布範圍,栽培技術,栽培,撫育管理,主要價值,藥用,經濟,園林,藥材鑑定,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6-9米;樹皮灰褐色;小枝圓柱形,無毛。
葉薄革質,長圓形,長9-13厘米,寬3-5厘米,先端短漸尖,有鈍頭,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則淺波狀鋸齒,兩面無毛,近同色,側脈7-8對,網脈明顯;葉柄長約1.5厘米,無毛。
花15-20朵,呈總狀花序(雄花排列較密集),長1.5-2.5厘米,腋生或頂生;花序梗短;花梗長8-15毫米,無毛;萼片4,橢圓形,直徑約4毫米,無毛;花瓣4,腎狀卵形,長2-2.5毫米,寬3-3.5毫米,邊緣有睫毛,內面基部有肥厚鱗片,鱗片不規則4-6齒裂,被長柔毛;雄花:雄蕊約12枚,花絲基部粗壯,有疏短毛,花葯長圓形,長1.5-2毫米;雌花:退化雄蕊約15枚;子房卵狀橢圓形,密生黃棕色絨毛,1室,側膜胎座5,胚珠多數,花柱缺,柱頭3裂,裂片三角形,頂端2淺裂。
漿果球形,直徑4-5厘米,密生棕褐色茸毛,果皮革質,果梗粗壯,長6-7毫米;種子約20粒,長約1.5厘米。
花期春末至夏季,果期夏季至秋季。

生長習性

海南大風子多生於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區。分布區的年平均溫一般21--25℃,極端最低溫2℃,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乾濕季明顯至不太明顯,相對濕度為80--85%。土壤多為褐色棕紅壤或山地紅壤,在石灰岩地區也能正常生長。一般喜生於溝谷和岩石裸露的河岸階地,居於林冠的第二層林層,天然結實率弱,更新不良,林下幼苗、幼樹稀少。
海南大風子形態分析圖海南大風子形態分析圖

分布範圍

分布於海南尖峰嶺、壩王嶺、吊羅山、七指嶺、五指山、黎母山、鸚歌嶺和崖縣的羅蓬嶺、落筆洞、南山嶺等地及廣西龍州、寧明。海南島的文昌、瓊海、萬寧、儋縣、屯昌等縣曾有記載。越南北部亦有分布。

栽培技術

栽培

種子處理
成熟果實採收後,應及時放入水中浸2-3天,搓去果肉,然後洗淨晾乾沙藏。或是採收後攤放晾乾,砸破果皮,取出種子,晾乾後用濕沙儲藏,保持乾燥。
繁殖
種子壽命短。採集保存種子至次年3月播種,播後10天左右開始發芽,發芽率達70%-80%,5月上旬出土,苗期須要遮陰,當年生苗高10-12厘米,主根發達,側根稀疏。次年留床1年,1年後苗高40厘米左右,即可出圃帶土定植,但仍需遮蔭,扦插亦能成活。

撫育管理

海南大風子樹幹通直、材質優良、根系發達、抗風力強、適應性廣。海南大風子對環境要求不嚴,養護管理較為粗放,適應力強,且經濟實用。
如成片種植,按行距4厘米X4厘米挖穴,寬60厘米,深50厘米,穴施腐熟有機肥。栽時根系舒展,填土壓實、澆水。
定植後至成林前可間種有支架的豆類、玉米等,適當蔭蔽成長較快。每年追肥2-3次。土壤乾燥,進行灌溉,雨季排水。每年冬春剪修下部側枝、分杈枝,使樹幹直立粗壯。

主要價值

藥用

海南大風子的種子油富含副大風子酸和晁橫酸等,其有效成分比泰國大風子H. anthelmintica Pierre)還高,可供消炎和治麻風病、牛皮癬、風濕病等症。
本草求原:“大楓子,須用紋銀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殺其毒,否則燥痰而傷血,多服必致失明。”

經濟

海南大風子木材結構密緻,材質堅硬而重,耐磨、耐腐,為海南的優良名材。

園林

海南大風子其樹姿美觀,一年有2至3次觀葉期,1次觀花、觀果期,紅果滿掛枝梢,花果黃白相襯,配以綠葉,更顯秀麗。
海南大風子季相變化明顯,色彩鮮明,用做庭院樹、行道樹,可大大豐富園林綠化中的色彩,使城市園林景觀輪廓清晰,美觀自然。

藥材鑑定

乾燥的成熟種子,呈不規則的卵圓形,或多面形,稍有鈍棱,長約1-2.5厘米,直徑約1-2厘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細紋,較小的一端有明顯的溝紋。種皮厚而堅硬,厚約1.5-2毫米,內表面光滑,淺黃色或黃棕色,種仁與皮分離,種仁兩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層紅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氣微,味淡。以個大、種仁飽滿、色白、油性足者為佳。
顯微鑑定種皮橫切面:表皮細胞脫落,其下數到數十列薄壁細胞多切向延長,壁皺縮,有的含棕色物;有維管束和石細胞群散在。石細胞層為2-3列石細胞,多角形、長圓形或方形,壁較厚者紋孔和孔溝明顯,少數含草酸鈣方晶;壁極厚者孔溝細長,有分枝。柵狀纖維層為多列纖維,纖維細長或梭形,壁厚,胞腔多不明顯,紋孔較明顯或不明顯。
纖維狀石細胞層外側數至十數列石細胞作軸向排列,橫切面觀類圓形、類長圓形或多角形,胞腔明顯,孔溝稀疏,內側數列作切向排列,最內為5列棕紅色薄壁細胞層,細胞小,略扁平。粉末灰棕色。①石細胞棕黃色或淡黃色,類長方形、纖維狀、多角形、類圓形或短棒狀,長25-102(-160)微米,直徑19-46微米,壁厚6-20微米,孔溝多明顯,有的分枝狀。②纖維多成片,棕黃色或淡黃色,長梭狀,先端鈍,有的一端較尖,直徑11-28微米,壁厚5-13微米,胞腔多明顯,紋孔和孔溝不明顯或隱約可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