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努克古城

海努克古城

海努克古城位於察布查爾縣海努克鄉海努克村北偏東約4千米的伊車布哈渠南岸。該城於1966年公布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批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遺址規模不大,築成內外兩重,外城的城牆早已無存,僅餘一土埂,周長2千米。占地面積0.5平方公里。內城略呈長方形,尚存城牆之殘壁,夯土所築,高約2米。城北殘留建築遺蹟,其餘已被早年挖金者所破壞,已呈條溝渠狀。當地民眾又稱此處為“阿勒吞魯克”,即“金地”之意。《西陲總統事略》雲:“伊犁名勝之地,河北無過固爾扎,河南無過海努克”在海努克古城中曾發現元、明陶片及銅、鐵器。1972年,曾有人在城內拾到一把銅匕首,長40厘米,寬4.5厘米,刀面兩側各有四道刀槽,刀把兩端雕刻有虎紋。海努克古城的建築年代,約於元初。《耶律希亮神道碑》雲:“公單騎從行,二百里至出布爾城,九十里至亦烈河,河南之城也里”。也里,即為伊犁蒙古宗王阿魯忽的牙帳所在地。據稱,此伊犁河南岸之城也里,即為海努克古城。海努克古城廢棄時間,史無明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努克古城
  • 地點: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 時間:1292年
  • 修建人:察合台的兒子
古城始建於元明時期。成吉思汗征服中亞後,把它劃給二兒子察合台管理。1292年,它成為察合台的兒子、阿魯忽王的領地,稱“葉爾欽”城。
17世紀70年代,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在伊犁河谷不斷發展、日趨強盛之後,把首府遷到伊犁,海努克古城成了準噶爾汗國的都城。18世紀初,他們又從西藏掠取大量金銀、神器、佛像,然後在伊犁河南岸建海努克廟、北岸建固勒扎廟予以安放供奉,成為當時蒙古人崇拜的聖地。今天,古城外城已經毀壞,內城長方形的城垣還保留。古城內的海努克廟,即銀頂寺,與伊寧市的金頂寺隔河相望,與金頂寺同時建造,但藏傳佛教以白色為最高貴,因此規模更勝於後者。海努克蒙古語的意思是“氂牛”,據說寺廟屋頂是氂牛角裝飾而得名。銀頂寺與金頂寺同時毀於戰火,現在的遺址只能看到殘磚廢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