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人草,中藥名。為松節藻科植物海人草Digenea simplex (Wulf.) C. Ag. 的藻體。分布於台灣蘭嶼島域及東沙群島等沿海。具有驅蛔之功效。常用於蛔蟲症。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海人草
- 別名:鵠菜、海仁草
- 界:植物界
- 門:紅藻門
- 綱:紅藻綱
- 目:仙菜目
- 科:松節藻科
- 屬:海人草屬
- 種:海人草
- 分布區域:台灣蘭嶼島域及東沙群島等沿海
- 採收時間:3-8月
- 用量:5-10g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
入藥部位
藻體。
性味
味鹹,性平。
功效
驅蛔。
主治
用於蛔蟲症。
相關配伍
1、驅蛔蟲:①海人草8g,番瀉葉20g。水煎,和糖少許,頓服。②海人草8g,大黃6.5g,甘草3g。水煎頓服。(《現代實用中藥》)
2、治蛔蟲疳眼:海人草、黑醜、苦薏、大黃、甘草。水煎服。(《眼科錦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研末。
採集加工
3-8月採收,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藻體暗紫紅色,乾後變綠或灰色,軟骨質,叢生,高5-25cm。枝圓柱形,不規則互生,二叉分枝,密被很短的毛狀小枝,下部因小枝脫落而裸露,頂端如狐尾狀。髓部圍軸細胞8-10個。四分孢子囊位於小枝上端的膨大部分,螺旋形排列。囊果卵圓形,生於小枝的上部或中部側面。固著器盤狀。
生長環境
生於大幹潮線下2-8m深的珊瑚礁上。分布於台灣蘭嶼島域及東沙群島等沿海。
性狀鑑別
藻體灰綠色,微帶棕色。枝圓柱形,不規則叉狀分枝,全體密被毛茸狀的小枝,形似狐尾,但基部小枝脫落而裸露。質韌。氣腥,味鹹,有粘性。
藥理作用
1、影響中樞神經系統
2、影響外周神經
3、影響心血管
4、影響泌尿道
5、影響胃腸道
6、影響呼吸
7、驅蛔
8、其他:海人草酸對家蠅和蟑螂等昆蟲有很好的毒殺作用。
9、毒性:海人草酸可使兔紅細胞減少,及淋巴細胞增多;能引起肝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