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是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成祖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 作者:成祖漁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2034335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2016年12月3-5日,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和上海玉佛寺聯合舉辦的“佛教文化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玉佛寺覺群樓召開。上海市民宗委、華東師範大學及哲學系領導出席開幕式並發表講話。玉佛寺監院本如法師代表覺醒大和尚致辭。玉佛寺監院慧覺法師主持了開幕式。來自中國(包括台灣和香港)、美國、韓國、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的38位法師、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並發表論文,就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歷史、現狀、未來發展及其貢獻,以及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係進行了深入而開放的探討。
  佛教是人類歷史上早向外傳播的世界宗教。早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就向世界各地派遣佛教傳教士,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成為亞洲特別是南亞和東南亞多國人民的共同信仰。近代以來,佛教在亞洲復興,並相繼傳人歐洲、美洲、非洲等地,佛學思想、禪修實踐吸引了無數人的興趣和信仰。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代,佛教的傳播建築了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橋樑,帶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公元1世紀左右,佛教東漸,由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及北方的陸上絲綢之路傳人中國,中國很快成為大乘佛教的中心。在此後的數百年間,佛教不斷與中國傳統文化磨合交流,構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大乘佛教,並進一步向東亞及世界各地傳播。在此兩千多年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中國佛教不但沒有引發任何民族衝突,反而與各地文化相互融通,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成為世界宗教文化傳播與和平共處的典範。
  據不完全記載,公元3-8世紀的五百年間,無數中外僧人曾往來於海上絲綢之路,其中,238名僧人留下了他們的記載。由此可知,佛教與絲綢之路結有不解之緣,佛教傳播與沿途各國的商貿交通和經濟發展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事實上,正如季羨林先生的研究所表明的,佛教與商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僧侶與商人之間存在著特殊的親密關係,常常相伴於弘法和經商路上。近代以降,陸上絲綢之路上的佛教文化式微,但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各國仍然以佛教信仰為主,或保持著深厚的佛教文化傳統。繼承中國佛教國際友好往來的傳統,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開展佛教外交,加強中國與周邊鄰邦國佛教交往,促進經貿合作和人民友好往來,所有這些都將是當代中國佛教的使命,也是學術界研究的課題。

圖書目錄

當代上海佛教的對外文化交流(1978-1995)
海上絲綢之路與佛教文化傳播
晉宋間中印海路佛教交流
當代“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的福建安溪清水祖師信仰的發展戰略與理論建設等問題芻議
中國古代海上絲路與金陵佛教
海洋絲路上閩台龍山寺與閩南泉州海洋商人群體
淺析觀音菩薩信仰在緬甸的傳播與傳承
十六世紀末朝鮮士大夫在異國的佛教經驗——以魯認與姜沆為中心
海陸絲綢路上的佛教傳播特性及其異同略析——兼論當代“一帶一路”背景下雲南與東南亞佛教交流的意義
外推與回歸:聖嚴法師的美國經驗
《南海寄歸內法傳》對中印佛教交流之價值芻議——兼論義淨法師對於海上絲綢之路開鑿的傑出貢獻
留學日本的黃輝邦居士
高麗後期僧俗通過海路對蒙山禪的接受
二十世紀泰國華宗佛教之緣起與傳播
一帶一路視域下的印度與漢傳佛教比較研析
——從梁陳真諦的唯識古學與唐代玄奘的唯識新學論述印度與漢傳佛教的思想差異
匯通“禪”“茶”的榮西禪師——以《吃茶養生記》為中心的討論
“寶燭偶”制度與清末民國中國僧人下南洋的開枝散葉
近代中國漢傳佛教與印度的交流——以太虛、道階和譚雲山為中心
近當代中國與斯里蘭卡的佛教交流史
中國和斯里蘭卡相互依存的佛教文化領域
明末清初遺民逃禪與越南佛教
新羅來華僧人無相禪師在中國禪宗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