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美術先驅:張聿光

海上新美術先驅:張聿光

《海上新美術先驅:張聿光》內容簡介:張聿光為早期西洋畫先端,土山灣有其身影,繪畫在南洋勸業會展出並獲獎,歷史材料存世極少,後人幾乎一無所知;他曾任上海圖畫美術院院長,而後人只知劉海粟,卻不知張聿光;他對現代舞台美術有變革和創造,而在民國時期,陳定山說當時人們就數典忘祖了;他對電影布景的接景技術有所創造,卻被電影的後世喧嘯所湮沒;他是早期漫畫的元老,而以後的漫畫界幾乎把他遺忘;他最早實驗繪畫用的現代顏料,而現在有誰知道顏料和張聿光的關係呢?《海上新美術先驅:張聿光》供讀者閱讀學習。

基本介紹

  • 書名:海上新美術先驅:張聿光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頁數:258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作者:陳杉杉 陳世強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95912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海上新美術先驅:張聿光》由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主要從事藝術批評、美術史與美術創作研究。陳杉杉,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合作發展部主任、編輯,擅美術、文藝史論等。

圖書目錄

導言
一、學忍堂持志勵行
其志甚遠也
得曹雲祥勖助
二、奠基新舞台美術
新舞台布景師
助瀾新劇與電影
三、晚近諷刺畫嚆矢
四、早期西洋畫先導
土山灣畫館
南洋勸業會
晨光美術會
五、開拓新美術教育
上海圖畫美術院
學校管理
招生與畢業
教材建設
新興藝術策源地
新華藝術學校
六、創始現代新畫材
實驗性開端
馬利畫材事業
七、“冶歐齋”美術情境
冶歐齋
美術界活動
全國美術展
個展與出版
中國畫會
八、留將藝業存青史
書畫籌賑
漂泊西南
勝利復員
步入新中國
張聿光年表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海上新美術畫家眾多,而新美術先驅則屈指可數。張聿光是20世紀國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先驅,對美術的諸多方面有重要的啟導作用,而在近現代美術史的著述中,其貢獻與影響幾為空白。某些記載中僅被零散提及,也是語焉不詳,而更多的事行則被浮雲塵封遮蔽了。正是先驅往往湮沒,幾乎成為先驅效應。
張聿光為早期西洋畫先端,土山灣有其身影,繪畫在南洋勸業會展出並獲獎,歷史材料存世極少,後人幾乎一無所知;他曾任上海圖畫美術院院長,而後人只知劉海粟,卻不知張聿光;他對現代舞台美術有變革和創造,而在民國時期,陳定山說當時人們就數典忘祖了;他對電影布景的接景技術有所創造,卻被電影的後世喧嘯所湮沒;他是早期漫畫的元老,而以後的漫畫界幾乎把他遺忘;他最早實驗繪畫用的現代顏料,而現在有誰知道顏料和張聿光的關係呢?
20世紀國中國美術人物及其活動,是近現代美術史研究的薄弱環節,而該環節無疑是重要的,其要旨在於關乎中國美術轉型的發生、美術思潮的方向、藝術價值觀取向、與上層建築多領域的互動和影響等。已出版的美術家傳記書系,無一套中有“張聿光”專冊,《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中也無“張聿光”詞條。歷史缺失須待補充,出版張聿光研究的文本應是一項搶救性工作。
總為浮雲難蔽日,不容青史盡成灰。然而,撰寫具有傳論性質的學術文本,對張聿光的藝術與人生進行發掘性的研究,則是一項艱難的工作。2005年甚至更早些時候開始的工作,於今已歷八載,其間用大量的時間查閱上海檔案館、上海圖書館等機構的相關檔案和歷史資料,梳理散落在近現代各類史籍中的星散材料和歷史圖像。與此同時,採訪張聿光後人,找尋張聿光的直接物件、作品和一手材料,並對各類資料進行考證考訂、辨偽求真。因此,上述工作反覆進行,文稿也要不斷修訂,現在雖然告一段落,而張聿光的事行終有不逮,其藝術也難免遺珠之憾,這些都有待於以後的努力。
在此過程中,有多方的支持和幫助,這些都是張聿光研究文本出版努力的的重要部分。除以上提到的查閱機構外,張聿光後人張修平、張修正先生,外孫陳大昕先生,以及友情人士陶為衍先生等,提供了部分資料和圖片。張修平先生不辭九旬高齡,與作者一同考察上海圖畫美術院舊址,考證當年先驅們的活動場域,將圖畫美術院周邊的白雲觀、裨文女中、婦孺醫院、崇慶東里隔壁的兩江女子體校等一一考辨,勾畫出當年張聿光、劉海粟、丁悚、江新等人活躍的身影……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社長梅雪林先生對此書的出版給予了重要推動,責任編輯王卓婭進行了悉心的案頭工作,設計師孫女士進行了精美的裝幀設計。此外,上海馬利畫材公司也曾給予一定的幫助。
於此一併致謝!
作者
2013年8月

序言

世紀交替,斗轉星移,中西交融互動,文化生態一變,19~20世紀之際,中國美術步入現代轉型期。脈傳的本土繪畫以文人墨戲為指歸,遣興旨趣缺乏異質因子而漸失活力;西洋藝術在宗教、貿易,以及文本傳媒滲透下漸行漸近,以慣見為常而被中土接納。中西互動,識解不一,本土筆墨傳承歧見日深,如何走出陳陳相因的中世紀,重審與再建益加迫切。而西洋圖像與藝術群體、社會生活愈趨貼近,對其表述理念與技藝操守,須有準確而富學理性的詮釋和傳授。這些責無旁貸地成為一代新美術人於轉型期的歷史使命。
肩負並完成這樣的使命,需要精英們持之不懈的努力,其中不乏艱辛,需要時間的積累和空間的出新。而推動進程,取得與世界藝術比翼頡頏的話語,則開拓者的作用尤顯重要。包括張聿光在內,那一時期的新藝術先驅均有一番振興之志,篳路藍縷,鍥而不捨,以粗獷質樸的打造給力於中國美術的現代奠基。然而,解讀魏晉,不知有漢,歷史煙雲推移,文物衣冠飄逝,大廈巍然,匠師無蹤,張聿光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20世紀初的上海,張聿光(1885一1968)是新美術學子矚目的先聲人物。曾為張聿光弟子,爾後列名中國早期西洋畫開拓者之一的陳抱一(1893一1945)在《洋畫運動過程略記》一文中追憶:“大約1907、1908年光景,某一時期,我在四川路青年會學校讀書;那時的圖畫先生,正巧是張聿光。我對於那時期的印象最深。他當時所作的水彩、鉛筆畫等作風,已可感見其個性的美,筆致極其生動,一切作品,都流露出一種高逸的氣品。在當時所見的洋畫中,他的畫也最能引起我的興趣。”
上海是西洋藝術較早在中國登入和萌發的主要地區。富庶的長江下游區位,歷為東南形勝,江海通津,繁華都會,文化要衝,工商經濟與文化藝術繁盛輻輳,是人文精英競趨之淵藪,也是中西藝術互動運動的前沿。因此“上海方面洋畫運動的發端,也可以說是中國洋畫運動的開始”。張聿光在上海從事藝術活動之時,正是洋畫運動在中國發端之際,因而其涉藝具有萌發時期的典型表征,接觸洋畫發生興趣,對描繪意境有探究欲,搜求摩挲仿照臨摹,尋師訪友問技學法,信心初具學用並驅,……漸及佳境而至藝術方立之時,張聿光則從事了多樣的實踐和嘗試,作照相背景與舞台布景,早期諷刺畫刊於報端,在新美術學校任校長教授,赴東瀛考察遊學,又趨西洋畫家處研修,復歸本土創冶歐齋畫風,其問還研發美術顏料的生產……
藝事多樣,實踐豐富,而張聿光卻有獨特的藝術個性與情懷取向。出於人生偶然的機緣,使他尋得本土傳承繪畫的門徑,以後在前後海派藝術興盛的上海,即江浙吳越文化的中心地帶,深受人文浸染,所以仍掛懷本土,鐘情中華水墨神韻,凡人物故實、社會風俗、河山舟楫、鳥禽花卉等,以及眼近生活題材,無所不繪。論者以為他的本土繪畫:“繼承清末傑出畫家任伯年的畫風,吸取西畫技巧而形成自己的面目。構圖較多變化,不落陳套,有天真自然之趣。”藝術成就在海內外有相當影響,法國國立博物館、德國柏林藝術院均收藏其作品。
張聿光的藝術人生在文化轉型的近現代舞台上,有顛沛跌宕的坎坷,也有隨然偶緣的際遇:有變革轉型的訴求,也有期冀正道的吶喊;有堅韌不懈的努力,也有多彩斑斕的成就;……鯤鵬邀游,萬里駐足,抱道在躬,滴水石穿,最終於融鑄中西一體的“冶歐齋”中成就了風標獨具的藝術神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