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或政治集團為了達成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運用海軍或以海軍為主的武裝力量,以海戰場為基本作戰空間進行的武裝鬥爭。海上軍事鬥爭的最高形式。海上戰爭按歷史時期,可分為古代海上戰爭、近代海上戰爭和現代海上戰爭;按裝備技術發展,可分為槳船時代的海上戰爭、帆船時代的海上戰爭、蒸汽鐵甲艦時代的海上戰爭、核條件下的海上戰爭和信息化條件下的海上戰爭;按戰爭性質,可分為海上侵略戰爭、海上反侵略戰爭、海上爭霸戰爭、捍衛國家海洋主權和權益的海上戰爭等。隨著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海上局部戰爭已經成為海上戰爭的基本形態。海上戰爭可獨立進行,也可以作為全面戰爭或陸上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陸上戰爭和空中戰爭配合進行。最初的海上戰爭僅僅是陸上戰爭向海洋空間的自然延伸。如古代瀕海城邦為攫取財富,使用渡海工具在沿海水域或渡海到鄰近城邦進行掠奪性的海上作戰。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人曾在地中海進行相當規模的海上爭奪作戰。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就記載了當時海上作戰的情況,並首次使用了“海上戰爭”的概念。槳船艦隊時代的海上戰爭,敵對雙方主要是在近岸海域、海灣、邊緣海等海區進行交戰,作戰的主要樣式是艦隊海上接舷戰和輸送陸戰兵力至對方海岸登入,主要目的是配合陸上作戰。以封鎖航道和對方海港為作戰目的的海上作戰也間或出現。15~16世紀,西方主要海上國家的海軍開始向帆船艦隊過渡。主戰裝備的更新,使海軍的機動力和戰鬥力均有所增強,作戰規模也隨之擴大,出現了獨立的海上戰場。部分海軍強國利用其海軍力量,對他國發動海上戰爭,霸占海洋空間,征服對方或掠奪海外殖民地,並以條約的形式劃分各自在世界大洋的勢力範圍。這一時期的海上戰爭已開始對世界戰略格局的發展變化產生明顯的影響。海上戰爭的成敗,已能夠決定某些國家和民族興衰的命運。17世紀,資本主義逐漸形成,一些國家為了保護其海上貿易和出於掠奪殖民地、爭霸海洋的需要,先後建立了常備海軍。17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英國先後在同荷蘭、法國進行的海上戰爭中獲勝,攫取了比英國本土大數百倍的海外殖民地,奪得了歷時百餘年的“海上霸主”地位。19世紀後半葉,資本主義工業的迅速發展使海軍進入蒸汽艦隊時代。海軍機動力和戰鬥力的增強使海軍成為實現國家利益的重要武裝力量,海上戰爭更加頻繁。在此期間爆發的海上戰爭,既有帝國主義掠奪殖民地的海上戰爭,又有帝國主義之間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海上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海戰場上進行的海上封鎖反封鎖、破擊和保護海上交通線、使用戰列艦大編隊進行海上決戰和潛艇破襲戰等作戰行動,突出了海上戰爭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配合了陸上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上戰爭規模空前擴大,作戰行動遍及各大洋,出現了海上襲擊戰、海上空戰、潛艇戰、海上交通線作戰和大規模登入作戰等新的作戰樣式,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戰後,各國更加重視海戰場的作用,競相發展海軍,主要海軍強國先後擁有核動力艦艇和海基核武器。1982年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海軍使用航空母艦編隊和核潛艇擊敗了阿根廷海軍,拉開了高技術海上戰爭的序幕。1991年海灣戰爭及以後爆發的幾場局部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海軍充分發揮遠程精確攻擊武器的威力,取得由海制陸的戰略主動地位,推動了信息化條件下海上戰爭的發展。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即進行過海上戰爭。公元前485年吳國與齊國的黃海之戰,是最早見諸史冊的海戰戰例。之後,歷代都曾發生過規模不等的海上戰爭。如1161年宋金戰爭中的陳家島海戰,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等。19世紀中葉,清朝國力衰微,英、法等殖民主義國家大肆從海上入侵,先後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19世紀後期,清朝政府雖然建立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海軍艦隊,但在1884年的中法馬尾海戰和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中均遭到失敗。海上反侵略戰爭的失敗,造成中國有海無防的被動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海軍逐步發展壯大,在歷次保衛祖國海疆的作戰中均取得重大勝利,鞏固了中國海防。由於海軍武器裝備、作戰空間和兵力運用具有特殊性,因此,海上戰爭受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海洋環境等諸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更加突出。制約海上戰爭的因素主要有: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治主張、外交政策等,是實施海上戰爭的重要政治基礎。戰爭的目的、性質、方針、計畫、規模、手段和指導原則,通常取決於政治。同時,海上戰爭的勝負也反過來影響政治。某些海上戰爭的結局,則對國家命運、民族興衰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對海洋權益、海洋政治經濟利益的維護與爭奪,是海上戰爭的基本動因。國家經濟實力是賴以進行海上戰爭的基本物質基礎。交戰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用於海軍建設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投入,造船工業的生產能力與效益,戰時經濟潛力的動員機制,經濟中心的防護和功能恢復等,都嚴重影響海上戰爭的進程與結局。海上戰爭受海軍建設水平的直接影響。海軍及其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教育訓練的水平,兵力的編成和部署,海軍與其他軍種、兵種的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海軍奪取戰區制海權、制空權和制電磁權的能力,海戰場的建設,海軍軍事科學的發展,海軍指揮員籌劃與指導戰爭的能力,都直接決定海上戰爭的勝敗。海軍建設的質量和作戰能力的提高依賴科學技術的發展。海上戰爭的指導思想、兵力結構、作戰方法、指揮手段、鬥爭空間等都必須順應海軍武器裝備技術性能的改進而發生相應的變化。海上戰爭的客觀需求,牽引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基礎雄厚,武器裝備精良,人與武器的有機結合,都是奪取海上戰爭優勢的條件。海洋是海上戰爭的基本空間。海區地理、海洋地貌、周邊戰略環境是決定海戰場布局和兵力部署的重要依據,海洋水文氣象和海區自然狀況是實施海上戰爭的基本條件,海洋環境對海上戰爭既具有制約作用,又提供利用之機。海洋自然條件對海上戰爭的影響程度,取決於武器裝備性能和人們駕馭海戰場自然條件的能力。與以往的海上戰爭相比較,現代海上戰爭的主要特點有:現代海上戰爭動因複雜,往往多種因素交織、共同作用。如霸權主義國家利用其強大海軍推行強權政治或為實現其政治、經濟目的,通過海上戰爭,控制一定的海洋範圍;某些國家利用海洋地理因素進行海上權益的擴張;瀕海國家間因島嶼歸屬、海洋權益或海洋開發等矛盾,導致訴諸武力等。現代海上戰爭既受國內綜合條件的制約,往往還涉及多國利益並受到國際組織的監督、有關戰爭法規的約束和國際輿論的關注等多重限制,通常只著重解決現實矛盾,達成有限目的。進行海上戰爭,在兵力使用、作戰方式、打擊目標、作戰強度與戰爭進程等的選擇上,通常需要綜合考慮各種要素,以避免戰爭失控。現代海戰場包括海洋的上空、水面、水下、海底、島嶼和瀕海陸區,布局廣闊。廣闊的戰場空間便於海軍諸兵種的契約作戰,適合發揮諸軍種、兵種在海洋方向的一體化聯合作戰的綜合威力,還為由海向陸的作戰,海、空、陸、天、電的多維一體作戰提供了其他作戰空間所不具備的戰場條件。海軍兵力、武器裝備和作戰空間所具有的基本特點,使海上作戰行動便於隱蔽作戰企圖、先發制人。海軍兵力突出的多空間機動作戰性能,海軍武器裝備遠距離、多空間、大威力的打擊功能,為海上戰爭中突然摧毀對方指揮系統或海軍主要作戰兵力,奪取和保持戰區制海權,達成戰略戰役目的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以往重視爭奪制海權、制空權鬥爭的基礎上,信息化條件下的海上戰爭爭奪信息優勢成為海上戰爭雙方鬥爭的焦點,決定海上作戰行動的成功與失敗。實施戰爭全過程的信息對抗,遠距離精確制導武器的火力突擊,由海向陸實施全縱深、全時空的猛烈持續打擊等,成為貫穿海上戰爭全過程的基本作戰樣式。21世紀,海洋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廣闊的海洋既是國家開發利用和相互爭奪的戰略空間,也是部署和展開戰略力量的重要場所。海上戰爭將成為軍事鬥爭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世界海軍強國將繼續依恃其強大的海上實力,進行全球性海上威懾,發生海上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瀕海國家因海洋權益和資源爭端導致使用武力的可能將相應增多,海上戰爭中採取集團或聯盟參與的方式仍可能出現。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高新技術在海戰場的廣泛運用,使海軍的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遠程制導武器系統、深海武器系統、衛星偵察系統、大型多功能的信息化作戰平台系統等得以迅速發展,各種軟、硬殺傷手段將愈益多樣。海軍軍事科學的發展,將使海上戰爭的新理論、新概念、新樣式不斷湧現,海軍多維空間作戰能力將逐步提高,海戰場與陸、空、天、網路電磁戰場的聯繫將更加緊密,海上戰爭將進一步影響其他戰場乃至整個戰爭的進程和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