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中文名稱:海七鰓鰻
別名:八目鰻
拉丁名:Petromyzon marinu
棲息環境和習性
生活習性
海七鰓鰻是寄生魚,靠吸食其他動物的血為生。它們都有尖尖的牙齒和吸盤,能牢固的吸附在其他
動物的身上,海七鰓鰻能呆在獵物身上幾周,吸足血後獵物就會死去。
棲息環境
它是生活在
海里,卻在
淡水中繁殖,幼魚靠濾食淡水中的
浮遊動物為食。需在淡水中生活六年,才能進入海里。
生長發育
雌雄異體,發育要經過較長的幼體期,經變態為成體。成體行半寄生生活,有害於漁業。 全體近圓筒形,尾部側扁。體長可達60厘米以上。頭的兩側各有7個分離的鰓孔,與眼排成一直行,形成8個象眼的點,故通稱八目鰻。鼻孔單個,位於頭背面兩眼的中間,後方有一白色皮斑。頭前腹面有呈漏斗狀吸盤,張開時呈圓形,
周緣皺皮上有許多細軟的乳狀突起。口在漏斗底部,口兩側有許多黃色角質齒,口內有肉質呈舌形的活塞,其上亦有角質齒。肛門位於軀幹與尾部交界處,肛門前有一泌尿生殖突。皮膚柔軟而光滑,無鱗,側線不發達。無偶鰭。背鰭兩個,基長約相等,後面的背鰭與尾鰭相聯,鰭條軟而細密。生活時背呈青色帶綠,腹部灰白色略帶淡黃。
七鰓鰻是一種圓口綱的魚類。沒有頜,裡面長滿了鋒利的
牙齒,這是古代魚祖先所具有的特徵之一。鰓在裡面呈袋形的原始狀態,
腮穴左右各七個,排列在眼睛後面。口呈漏斗狀,內分布著一圈一圈的牙齒,為圓形的吸盤,能吸住大魚。舌也附有牙齒。口吸住獵物時,咬進去刮肉並吸血。身體沒有鱗片,包著一層粘粘的液體。海七鰓鰻體長70厘米;溪七鰓鰻體長15~19厘米。
恐怖的七鰓鰻 :
水中“殺人吸血鬼”,這種看起來十分恐怖的生物就是傳說中的“水中吸血鬼”,學名叫做
七鰓鰻,也叫八目鰻、七星子。七鰓鰻在北美被視為有害的魚類,但是在葡萄牙以及亞洲的一些地區,卻是吸引老饕們口水的美食。
除非洲外分布於全球所有溫帶淡水水域和沿海。體形似鰻,無鱗,長約15~100公分(6~40吋)。有眼,背鰭1~2,尾鰭存在;單鼻孔,位於頭頂;體兩側各具7個鰓孔。
無真骨及齶,亦無偶鰭。骨骼均為軟骨。口圓,呈吸盤狀,有角質齒。七鰓鰻幼體稱為沙棲鰻或沙隱蟲,生活於淡水中,在水底挖穴而居;無牙,眼不發達,以微生物為食。數年後變為成體,游入海中,開始寄生生活,藉助其口吸附於魚體,吮食宿主血液及組織。
到生殖期復返淡水,築巢,產卵而死亡。並非所有七鰓鰻都需要到海中生活,有些陸封種類終生留於淡水。著名的例子是海七鰓鰻陸封型(Petromyzon marinus dorsatus)。此型進入北美洲五大湖,營寄生生活,在沒有辦法控制之前,給湖鱒及其他經濟魚類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普氏七鰓鰻(Lampetra planeri)亦終生棲於淡水,然而不營寄生生活,達到成年後即不進食,隨即繁殖而後死亡。七鰓鰻經濟價值不大。
在秋天裡,與鮭魚一起從海洋溯上河川的還有一種七鰓鰻魚,它因兩隻眼睛後面各排列著七個鰓穴而得名。雄性七鰓鰻挑選一米以下且石子多的地方停下來,誘引雌性。
部分時期棲息于海中,成長後游至淡水河流中產卵,為洄游性魚類。常以吸盤吸附子其他魚體上,吸食其血肉。分布我國東北之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松花江等河流中。
七鰓鰻為肉食性魚類。既營獨立生活,又營寄生生活,經常用吸盤附在其它魚體上,用吸盤內和舌上的角質齒銼破魚體,吸食其血與肉,有時被吸食之魚最後只剩骨架。營獨立生活時,則以浮遊動物為食。仔鰻期以腐植碎片和絲狀藻類為食。生殖時期的成魚停止攝食。
肉中維生素A的含量較一般魚類高,每克約含99~980國際單位(平均300國際單位)。其次,在肝、腎、生殖腺及大腸中亦含有之,特別在睪丸與小腸中的含量更高。在魚皮中維生素B1與維生素B12的含量遠較其他魚類為高,腹皮中的含量比背皮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