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宮海堤

地理位置,發展歷史,“二百兩”由來,修繕歷程,

地理位置

浮宮海堤位於九龍江河口段南岸。為南溪出口的匯流處,自浮宮鎮九節橋至霞威村。

發展歷史

“二百兩”由來

歷史上有禾平埭、趙埭、西埭等埭田和埭岸,後來逐漸發展連片。海堤面對大海,風浪大,年年受沖刷,崩塌嚴重。清代曾貸款200兩修崩堤,故有“二百兩”堤段之稱。

修繕歷程

民國18年(1929年),華僑郭美丞在印尼募款購買“鎮東號”舊鐵輪船拋在“二百兩”當丁壩;但抗潮能力仍然很低,每逢八月大潮,莊稼經常受淹。
新中國成立後,海堤連年培修加固。1959年遭受“八二三”12級颱風正面襲擊,堤段損壞嚴重,災後迅速修復。1962年至1965年,重點堤段列入國家基建項目,擴建水閘,鋪砌護坡,抗潮標準大大提高。至1990年,堤長12.38公里,其中砌石護坡7.0公里,堤頂高程5.2米,涵閘8座,丁壩15條,保護浮宮鎮9個行政村3.92萬人口和2.1萬畝耕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