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裂帶是指海浪在沿岸海水中破碎的地點。
因為海底深度越接近岸邊越淺,海浪前進至某一深度時,因為海水深度小於其波長之半,海水與海底的摩擦力減低海浪前進的速度,落後于海浪上部波峰的圓周運動往前的速度,因此造成波往前傾而崩潰。
由於涌浪通常具有相似的波長,因此相繼到達的浪幾乎都在同一個深度產生碎浪,而形成浪裂帶。
其寬度受水下岸坡坡度的制約,通常在100-200米之間,坡降平緩的海底其寬度可達數百米。在浪裂帶由於浪裂作用常形成沿岸沙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浪裂帶
- 外文名:breaker zone
- 又稱:破浪帶
- 寬度:通常在100-200米之間
- 定義:海浪在沿岸海水中破碎的地點
- 所屬學科:海洋地質學
簡介,形成原因,海蝕作用,原理,分類,
簡介
海岸和浪裂線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浪裂帶。
浪裂線是指波浪開始破裂的地方。浪裂線的位置取決於即將到來的波浪的高度和方向以及潮汐情況。
形成原因
浪裂帶是海蝕作用形成的產物。
深水區,風吹波起,海水呈圓形運動;淺水區,海水運動軌道受海底干擾,波形改變,最後形成碎浪。
碎浪通常具有相似的波長,因此形成浪裂帶。
海蝕作用
海蝕作用是指波浪、潮汐、海流等對海岸進行的侵蝕作用。除了碳酸鹽同樣能溶于海水外,對玄武岩、正長岩、角閃石和黑曜岩的溶蝕速度也比淡水大3-14倍。就連石英晶體在微鹼性的海水中也有較高的溶解度,它使含SiO2的基岩遭到破壞。
原理
海蝕作用在基岩海岸表現最為明顯,它通過沖刷、研磨和溶蝕作用使岸線遭到破壞。
分類
①沖刷作用:海浪以巨大的能量衝擊海岸,使岩石遭到破壞,法國北岸迪埃晉記錄到海浪的衝擊力達到60噸/平方米。特別是對有裂隙和節理的岩層,海浪不僅以其巨大的衝擊力破壞岩石,而且將裂隙中的空氣壓縮,海水退卻時,壓力驟減,形成一種爆炸力量。如此反覆進行,可使岩壁破碎、崩解,海岸不斷後退。
②磨蝕作用:海浪攜帶著砂礫以巨大的力量前擁後退,對岸邊和水下的基岩進行強力磨蝕,長期的磨蝕作用將岸邊塑造成陡崖,把海底基岩磨成平台。
③溶蝕作用:海水對岩石、礦物的溶蝕能力比淡水強。
③溶蝕作用:海水對岩石、礦物的溶蝕能力比淡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