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雪中過邯鄲

《浪淘沙·雪中過邯鄲》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朱德在1949年10月1日所作,描繪了華北大地美麗景象,體現出作者的豪邁之情。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浪淘沙·雪中過邯鄲①
一九五四年二月二十六日,由北京乘火車赴廣州。同行者有葉劍英、羅榮桓、聶榮臻等同志。華北大雪,喜兆豐年。
飛雪滿山川,淨化平原。融融暖氣卻春寒②。嫩綠新苗逢瑞雪,萬姓同歡。
乘興百人團,巡視江南。長征彈指十餘年。景物全新驚世變,天上人間。

注釋譯文

①邯鄲:地名,中國華北城市。位於河北省南端,戰國時期,曾經為趙國都城。
②融融:溫暖之意。卻:去,使退卻。

創作背景

1949年10月1日,經過28年血與火考驗的中國共產黨人,終於打倒了黑暗的蔣家王朝,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一個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在世界東方屹立起來。經歷了戰火考驗的中國共產黨人,又面臨在千瘡百孔的戰爭廢墟上重建國家的考驗,而這種考驗枷開始就顯得異常嚴峻。重建的工作剛剛起步,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即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反華狂潮。先是經濟封鎖,企圖孤立和阻撓新中國的經濟重建,把這個新生的東方布爾什維克國家扼殺於搖籃之中。經濟封鎖失敗之後,又悍然發動了侵朝戰爭,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並直接出兵中國的台灣省,以武力相威脅。面對帝國主義的戰爭挑釁,中國毅然派出志願軍入朝參戰,和朝鮮人民一起抗擊美帝國主義的侵略,經過三年的浴血奮戰,沉重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這使新中國贏得了世界聲譽。與此同時,新中國的國民經濟也迅速得以恢復,人民政權更加穩固。
到1954年,在短短的5年間,新中國在內政外交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儘管中國共產黨人依然面臨著建設國家的各種考驗,然而他們始終充滿著昂揚向上的革命樂觀主義情緒和社會主義事業必勝的堅定信念。1954年,新中國在國際上贏得更多的朋友,國內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更加欣欣向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當時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朱德,在葉劍英、羅榮桓、聶榮臻等均陪同下,離開北京,南下湖北、廣東、浙江、江蘇等省視察工作。途經河北省邯鄲市時,正逢華北大地,瑞雪紛紛,隨即興揮毫寫下了這首《浪淘沙·雪中過邯鄲》。

作品鑑賞

朱德是老帥中著名的詩人,他的詞的數量不如他的詩多。他的詞風和詩風一樣,節奏明快,通俗曉暢,不事雕琢,有較高的成就。這詞是很能體現他詞風的一首。像其他革命領袖的詩詞一樣,朱德的詩詞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獨有的恢宏氣魄和俯瞰世界的大無畏氣概,格調昂揚向上,充滿革命激情。
這首詞的上闕描繪了華北大地銀裝素裹的美麗景象。起首一句:“飛雪滿山川,淨化平原”排空直入,點明主題。一個“滿”字把瑞雪之勝寫到極處,“平原”又點出了降雪的地點。全句不刻意雕琢修飾,全似信筆拈來,卻把雪景描繪得極為真切。這一句,是寫景之詞,從客觀角度描寫瑞雪的壯美,為接下來的筆墨鋪墊。“融融暖氣卻春寒”一句,作者的主觀情緒已悄然浸潤於客觀視角。面對嬌嬈的茫;茫白雪世界,作者禁不住心曠神怡,暖暖春意頓生於心,使人似乎忘卻外面世界的隆冬寒意。這從另一個角度,即作者的主觀心理感受上反襯出皚皚白雪的賞心悅目。接下來的“嫩綠新苗逢瑞雪,萬姓同歡。”—句,作者的歡快心緒更是躍然紙上。在封建文人筆下,“雪”,常常是“肅殺”的同義語,表達的也常常是個人的惆悵與失意,感喟的也多是世間滄桑與炎涼。而對於一個心繫人民,心繫國家,以天下人之憂而憂,以天下人之樂而樂的偉大政治家,睹喜兆豐年的瑞雪,其心中自然會生出與民同樂同慶的歡快與興奮。“雪”是作者提筆的觸點,而絕不限於寫雪,寫一種景物,而是把強烈的思想感情溶注其間,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景物也不僅僅只是具象,而成為寓深刻內涵於其中的意象。這是作者的一貫風格。故而,寫萬民同慶同喜瑞雪兆豐年,實質上,是反映了新中國誕生初期,舉國上下喜逢盛世的一種普遍心態。
上闕寫雪,三句中句句不離雪,而每句遞次生情,客觀描繪漸少,而主觀情緒愈來愈濃。下闕三句,句句抒情。上下兩闕貌離而神合,細細品味,卻有水到渠成,異常自然順暢之感。
下闕乘上闕寫雪之興,潑墨抒情。起首一句,“乘興百人團,巡視江南”點出邯鄲遇雪的情由,承上啟下。“乘興”兩字寫出此次與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去南方視察工作,心情是非常愉快的。接下來的“長征彈指十餘年”一句,是作者任思緒自由馳聘,不禁回首往事,浮想聯翩。中國革命以舉世注目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為轉折,到作者視察新中國誕生後的南方,其間也不過是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這一切似乎都在彈指一揮間。此句起到襯托作用,以時間短暫襯托出下句世界變化之快,歌頌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功績。末句“景物全新驚世變,天上人間”,是全詞抒情的最高潮,也是全詞的點睛之筆。山依舊,水依舊,人依舊,可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革命在全國取得了勝利,建國後的短短几年裡,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也成了國家的主人,舊山河換了新顏,恰似換了人間。這一句中“天上人間”是化用了宋代著名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的“何似在人間”一句,作者完全剔除了蘇軾思想中人世難,出世更難,只得安於現實的無奈情緒,而以更洗鍊的筆墨,抒發出昔日人們可望而不可得的人間仙境已經來臨,作者心中歡喜與豪邁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從而把全詞的情緒推向頂峰。朱德的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採用了情景交融,借景生情的手法,景與情的承轉清晰自然。化用詞句,恰當貼切,而有新意。有虛有實,虛實相生。

作者簡介

朱德(1886年-1976年),字玉階,四川儀隴縣人,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朱德像朱德像
朱德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後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曾參加護國、護法戰爭。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