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自題庚子秋詞後》是清代詞人王鵬運所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描述了《庚子秋詞》寫作的歷史背景:作客京華,身已老邁,天寒歲暮,與同困於兵火中的朱、劉二人一起,填詞倚聲,相互慰藉,此時到處是流離失所的難民,一片哭聲,令人斷腸;下片具體摹寫填詞時的心境:燈光搖曳,愁心激盪,墨痕斑斑,淚水漣漣。此詞是一首感情跌入苦痛深淵的作品,字字含愁,句句鬱勃,讀之令人哀慟不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浪淘沙·自題庚子秋詞後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王鵬運
- 作品出處:《半塘詞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浪淘沙1·自題庚子秋詞後2
華發對山青3,客夢零星4,歲寒濡呴慰勞生5。斷盡愁腸誰會得6?哀雁聲聲7。
心事共疏檠8,歌斷誰聽9?墨痕和淚漬清冰10。留得悲秋殘影在11,分付旗亭1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浪淘沙:詞牌名,又名“浪淘沙令”、“賣花聲”等。唐人多用七言絕句入曲,南唐李後主始演為長短句,雙調五十四字。宋人也有稍為增減的,平韻。宋教坊又演為“浪淘沙慢”。
2.庚子:指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3.華發:花白頭髮。南宋吳文英《八聲甘州》詞:“問蒼波無語,華發奈山青。”
4.客夢:異鄉遊子的夢。唐王昌齡《送高三之桂林》詩:“留君夜飲對瀟湘,從此歸舟客夢長。”零星:零碎,稀落。近人李叔同《秋柳》詞:“零星舊夢半沉浮,說閱盡興亡,遮難回首。”
5.歲寒:一年的嚴寒時節。春秋魯孔子《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濡呴(xǔ):又作“呴濡”。語出西晉郭象刪定的《莊子·天運》篇的“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比喻同處困境時互相救助。勞生:指辛苦勞累的生活。北宋王禹傅《惠山寺留題》詩:“勞生未了還東去,孤棹寒蓬宿浪花。”
6.斷盡愁腸:斷腸,形容極度傷痛。會:領會,懂得。北宋柳永《鳳棲梧》詞:“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得:語助詞。用於動詞之後,可靈活譯出。北宋黃庭堅《寄上叔父夷仲三首》詩:“更懷父子東歸得,手種江頭柳十尋。”
7.哀雁:哀鳴的大雁。
8.心事:指憂思。共:介詞。同,跟。唐皎然《釋裴修春愁》詩:“江南春色共君看,何事君心獨自傷?”疏檠:鏤空雕花的燈架。這裡指代燈。
9.歌斷:歌聲極響。斷,今人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云:“斷,猶盡也;煞也;極也;住也。”南宋辛棄疾《滿江紅》詞:“蝴蝶不傳千里夢,子規叫斷三更月。”按:斷”字在此作“極”解,不作“斷絕”“截斷”解。
10.墨痕:墨黑的痕跡。這裡指寫就的《庚子秋詞》詩篇。和淚:摻和著淚水。南宋劉辰翁《浣溪沙》詞:“粉香和淚落君前,相逢恨恨總無言。”漬:浸染。
11.在:啊,猶言“哉”。語尾助詞。
12.分付:付託,寄意。北宋毛滂《惜分飛》詞:“今夜山深處,斷魂分付潮回去。”旗亭:酒樓。北宋周邦彥《瑣窗寒》詞:“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
白話譯文
山依然青青,可自己卻滿頭白髮。正值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自己又作客京華,連作夢都是零零碎碎的悲涼。有家不能歸,和朱劉兩詞友都被圍困在漫天的戰火中。怎能不使人愁腸斷盡,地下流離失所的難民哭泣著,天上哀雁聲聲悲嗚。
心中充滿著悲和愁,歌斷了誰再來聽呢?這些《庚子秋詞》是用冰水、淚水和成的墨汁寫出來的,留有宋玉那種悲秋的殘影,可以交給酒樓上的歌妓去傳唱。
創作背景
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即庚子年,這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帝西逃,次年訂《辛丑條約》,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終於走上了窮途末路。是年秋,王鵬運與朱孝臧、劉福姚等集於宣武門外教場頭條胡同寓宅,相約填詞,成《庚子秋詞》二卷。這首題於《庚子秋詞》之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將填詞者的心境高度濃縮,把身處末世、時臨深秋者的愁苦和絕望和淚瀉出,驚人心魄。
詞上片以“華發對山青”起首,從宋吳文英《八聲甘州·陪庚幕諸公游靈岩》“問蒼波無語,華發奈山青”化出,感慨橫生,極具分量。花白頭髮,是人生暮年的標誌,從這花白頭髮中可以讀出的是人事滄桑,而從蒼茫的青山間可以讀出的該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世道變更。“客夢零星”,是寫實,在巨大的時空轉換壓力下,夜不能寐,客夢難成;也是寫意,戊戌維新的失敗,讓大清王朝復興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雖欲寄託夢幻,卻又無可奈何。於是在這個深秋的夜裡,更覺歲寒難耐,幾個失卻精神家園的愁苦難民只得在相互感受對方哀痛中體味幾分慰藉。此處“濡響”二字頗為傳神,失卻精神家園的士人正是“相與處於陸”的一群愁魚,時光無情地流逝,空間越來越逼仄,心靈傷痛遠勝於肉體,而“斷盡愁腸”的哀雁聲聲沒有人會理會。西去的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無暇理會,雙眼發紅的八國聯軍無心理會,而晤言一室之內的可以理會者又只是一群無力回天的書生,似這等情形,真是“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下片緊承上片,進一層渲染秋夜的淒寒和愁腸寸斷的不堪。“心事共疏檠”,心情灰暗的數人只能伴著明滅的燈火在深秋的長夜中煎熬,而“墨痕和淚”而化成的歌詞又有誰能聽。詞的上下片相接處,兩次用“斷”、“誰”二字,非疊字句式而重字迭出本是小令之忌諱,而此處卻是情之所至,非如此不足以表情達意,於是在出人意表中遞進一層,哀苦不忍的情狀凸現目前。“悲秋殘影”傳遞出的意緒,情境中人情緒排解,只有旗亭買醉一途。可借酒澆愁的結果是可以預期的:當新的一天到來,買醉者酒意漸消的時候,客夢依然零星,心事依舊難平。
整首詞展現的是這樣的悲劇:時在深秋,人在暮年,歲在世紀交接處,國在存亡的轉折點,一切引人傷感的時間交匯到了一點,在層層堆積中形成令人不堪的悲哀,更為可恨的是,在這交匯點上,一時還看不出絲毫希望的曙光。這種絕望真構成人世間的大悲愴。
名家點評
前《人大建設》雜誌執行主編潘天寧《千家詞》:這是和淚寫出的愁苦和絕望,但這不是個人身世之愁怨悲苦,而是國家和民族的悲哀和愁苦。
作者簡介
王鵬運(1848—1904年),字佑遐,一字幼霞,自號半塘老人,晚年又號鶩翁、半塘,清末臨桂(今廣西桂林市)人。同治九年(1870)舉人。歷官禮科掌印給事中。支持並參與康有為的改良主義運動,康未受知於光緒帝之前,奏摺多由其代上。後離京南下,寓揚州,主儀董學堂,並執教於上海南洋公學。有《半塘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