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浩口苗族仡佬族鄉
- 地址:重慶市武隆區轄鄉
- 面積:84.5平方千米
- 人口:6498人
概況,歷史沿革,自然地理,經濟社會,
概況
浩口苗族仡佬族鄉是重慶市武隆區轄鄉,與貴州省相鄰,芙蓉江於貴州省穿峽入境處,距武隆城區61千米(武務路貫通後41千米)。東與彭水縣大丫鄉相連,西南與貴州道真縣洛龍鎮、忠信鎮接壤,北與本區石橋鄉相連。面積84.5平方千米,人口6498人。轄浩口、何家、三匯、接官、鄒家、落心6個行政村,29個農業社。鄉政府駐蓼埡。江口電站庫區尾端在境內,景點有芙蓉江-朱子溪峽谷風光、紅軍渡、石牆、古木參天的一線天等。
浩口鄉距武隆城區約40公里,距貴州省務川縣有兩小時車程,到彭水縣也只要一個半小時。武(隆)務(川)公路(二級公路)橫穿鄉內的三個行村,從政府門前穿過。鄉內各項基礎設施健全,人畜飲水安全、用電方便,各村公路實現通達,三匯村、接官村實現通暢,還通過煙水配套和農田改造工程解決了四千多畝土地的灌溉問題。鄉內建有行動電話通訊機站7座,通訊設施健全,電視覆蓋率達100%,實現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
歷史沿革
浩口鄉建鄉於1953年,原名楊柳鄉,鄉政府所在地設於木耳山,於1955年遷入蓼埡,並改名為浩口鄉。2003年12月鄉鎮建制調整時,把原賈角鄉的六角村、接官村、三匯村劃入浩口鄉管轄。2009年經《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武隆縣文復鄉等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渝府〔2009〕14號)批准浩口鄉設立為浩口苗族仡佬族鄉。
全鄉轄6個行政村, 29個農業社,1617戶,6198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304人,占全鄉總人口的35.3%。有苗族、土家族、仡佬族、仫佬族、布依族、傈族、蒙古族等7個民族成份。
自然地理
浩口鄉主要為中高山深丘地貌,溝壑縱橫,芙蓉江由南向北流經浩口邊界,將武隆與彭水"一分為二",形成浩口獨特的地理位置,以浩芙(浩口至芙蓉江)公路為中心,形成東西地勢呈"N"字走向。海拔高度在300-1450米之間,立體地形明顯,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左右,年降水量1060毫升,年平均日照1035小時,無霜期250天,四季較為分明,氣候條件適宜農業生產,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鄉。
浩口鄉旅遊資源豐富,有美麗如畫、風景秀麗的芙蓉江-朱子溪峽谷風光,紅軍渡,石牆,古木參天的一線天,江口電站庫區尾端在浩口鄉境內,並有美味可口的芙蓉江魚;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葉猴、二級保護動物紅幅井雞、相思鳥、鴛鴦等和三級保護動物黃猴、野豬,有大蟒蛇、五步蛇等多種蛇類。有豐富的鐵礦、鋁土礦、重金石等礦產資源;有野生的老蔭茶、楊梅等特色純天然的保健品。
經濟社會
2011年農業總產值達到6119萬元,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長14.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38元,是2006年的2倍;財政收入達110萬元,五年翻了一翻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00萬元,是2006年的2.4倍;五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268萬元。各項指標超額完成了屆初政府的預期目標,實現“十二五”規劃的良好開局。
鞏固烤菸生產面積4400畝,2011年收購菸葉118.9萬斤,產值達1069萬元,菸農戶均收入7.7萬元。5萬元以上的農戶達70戶,人均收入21509元,單項產業實現本級財政收入75萬元,創種煙歷史之最,在穩定烤菸種植面積的同時,推進了其它產業的快速發展,種植金銀花500畝、厚朴10000畝、方竹1500畝,楊梅2000畝,在武務公路、朱子溪旅遊路沿線,規劃落實老蔭茶特色產業1500畝。發展短期產業辣椒2000畝、榨菜1200畝,常年穩定糧食作物12000畝,種植業收入達3000萬元。為民眾致富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養殖業不斷壯大。近年來新發展種山羊1277隻,肉兔3500隻,土雞16000隻,中華蜂400群,能繁母豬260頭,出欄生豬8000頭,出欄山羊3200頭,實現畜牧產值1700萬元。
特色產業初具特色。規劃在武務公路沿線和芙蓉江朱子溪旅遊公路沿線,發展老蔭茶1500畝,楊梅2000畝,打造觀光生態農業帶。
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增加民眾現金收入。全年技術培訓4期,1300人次,常年轉移農民工1600人,實現勞務收入1500萬元。
企業管理服務跟上。為了促進工業經濟健康發展,協助完成了花溪電站、機制木炭廠技改。重點抓了浩口電站建設前期協調,落實實物指標調查和移民安置方案,成功舉行了開工典禮。
武務公路的貫通,徹底改變了浩口的交通條件,如今浩口距縣城37公里,擠入全縣半小時經濟圈。區位劣勢變成了具有門戶效應的區位優勢。同時加大對鄉村公路的投入,五年來,共籌資800多萬元,對全鄉六條村道公路進行加寬改造,達到通達標準,近兩年硬化了接官、三匯村公路共12.6公里,支持民眾新修和改擴建社道公路12條,新建人行便道15公里,民眾出行難問題得到明顯緩解。成立6個公路養護隊,對六條村主道進行長期養護,建立了農村公路長效管護機制,確保道路暢通無阻。通過煙水配套工程和農村安全飲水項目,修建水池4萬多立方米,安裝管道30多萬米,解決了1340戶4250人的飲水困難。加快農村危舊房改造和新農村建設,改造農村危舊房175棟,共建成新房14000多平方米,硬化院壩20000平方米。積極推進一池三改工程,新建沼氣池300口,安裝太陽能100多台,全面啟動衛生廁所建設,已建成衛生廁所56口,新建集群式烤房27組,整治中低產田2450畝,極大改善了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共建通訊基站7個,通訊設施不斷完善,極大地提高了民眾辦事聯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