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浦陽鄭君仲辨
- 作者:方孝孺
- 作品出處:選自《指喻》
- 文學體裁:文言文
作品原文,注釋,翻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浦陽鄭君仲辨,其容闐然①,其色渥然② ,其氣充然,未嘗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錢。憂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③,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若剟④刺狀,肢體心膂⑤無不病者。懼而謀諸醫,醫視之,驚曰:“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身。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⑥。終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於既成,甚將延乎肝膈⑦,否亦將為一臂之憂。非有以御其內,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之。”君從其言,日服湯劑,而傅⑧以善藥,果至二月而後瘳,三月而神色始復。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蓋眾人之所可知者,眾人之所能治也,其勢雖危,而未足深畏。惟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眾人笑而忽之者,此則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壯無疾者乎?愛天下者,有如君之愛身者乎?而可以為天下患者,豈特瘡痏⑨之於指乎?君未嘗敢忽之,特以不早謀於醫,而幾至於甚病。況乎視之以至疏之勢,重之以疲敝之餘,吏之戕摩⑩剝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辛其未發,以為無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謂智也與哉?
余賤不敢謀國,而君慮周行果,非久於布衣者也。《傳》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醫。”君誠有位於時,則宜以拇病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釋
①闐然:豐滿的樣子。
②渥然:紅潤的樣子。
③握:四寸為一握
④剟:砍,割。
⑤膂:脊骨。
⑥瘳:病癒。
⑦肝膈:泛指人體內臟。
⑧傅:塗。
⑨痏:瘡,疹。
⑩戕摩:傷害,殘害。
翻譯
浦陽縣有位青年名鄭仲辨,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個疹斑,腫起來像米粒一般大。鄭君疑懼給別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認為不值得擔憂,過了三天,疹粒腫得像銅錢那般大,他更為擔憂,又拿給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樣笑他。又過了三天,拇指腫得像拳頭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頭,都被它牽引得疼痛起來,好像割刺一般,四肢心臟及背脊骨沒有不受痛的。鄭君心中害怕,就去請教醫生,醫生看了,吃驚地說:“這是奇特難治的病,即使病在指頭上,其實成了影響全身的病了,不趕快治療,將會喪失生命。可是剛開始發病的時候,一天就可治好,發病三天以後,要超過十天才能治好;現在病已經形成了,不到三個月不能治癒。一天治得好,用艾草就可以了!過十天要治得好,用藥草才可。到成了重病時,甚至會蔓延到人體內臟,不然也可能有一隻手臂殘廢。除非能從內部治它,否則病勢不會停止,不設法從外面來治療,病就不容易治好!”鄭君聽從他的話,每天內服湯藥,又外敷有效的良藥。果然到兩個月後就好了,三個月後精神臉色才復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發生在極為細微,隱而不顯的地方,最後成為莫大的禍患。最初認為不值得處理,但是最終到了沒有辦法處理的地步。當初發生,容易處理時,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輕忽它而不加顧慮,等到禍患形成了,花費很長的時間,用盡了腦筋,精疲力竭,才僅僅能把這禍患克服。天下事,像這拇指的,可太多了!
道理:世上的事情,常起於極細小的地方,但不加關注,就可能釀成無可挽救的大禍。
作者簡介
方孝孺(1357-1402),明代大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號遜志,浙江寧海人(寧海古古稱緱城)故時人稱“緱城先生”,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師從“開國文臣之首”的翰林學士(正五品)宋濂,歷任陝西漢中府學教授(從九品1392-1398),翰林侍講(正六品1398-1399),侍講學士(從五品,1399-1400),直至按照《周禮》更定官制,將侍講學士和侍讀學士(皆為從五品)合併為文學博士,並升任文學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間(1399-1402)擔任建文帝的老師,主持京試,推行新政。在“靖難之役”期間,拒絕為篡位的燕王朱棣(即成祖)草擬即位詔書,剛直不屈,孤忠赴難,被株10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