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迎會俗稱抬閣,是浙江省金華市的一種融戲劇、雜技、音樂、舞蹈、雕刻於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它以中國民間傳說人物造型為主體,進行精心的藝術設計,具有驚、險、奇、怪、妙等特徵,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浦江迎會,是浦江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傳統文化的奇葩。
2008年6月7日,浦江迎會,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浦江迎會
- 分類:民俗
- 申報地區: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
- 遺產編號:Ⅲ-8
-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參與活動,歷史沿革,藝術魅力,保護傳承,
參與活動
張根志說,辦“迎會”完全是因為村民的興趣愛好。近幾年來,隨著浦江迎會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張根志的會桌先後20多次到金華、杭州及全國各地參加表演,2006年《三英戰呂布》參加了北京第九屆國際旅遊文化節,《賣藝》參加中國首屆迎會藝術比賽獲銀獎,《八仙赴盛會》也榮獲“鼎龍杯”中國飄色藝術大匯演銀獎。浦江迎會還曾參加過《辮子神功》、《江山美人》、《黃飛鴻與十三姨》等多部影視劇的拍攝。
歷史沿革
浦江迎會,又名“抬閣”,始於黃宅,黃宅迎會始於黃姓的“迎巧”。南宋末年,黃氏後裔為紀念祖先“九龍門第”之榮耀,創製會桌,因會桌製作注重巧妙,得名“迎巧”,是為浦江迎會的最初形態。
宋至元代,黃氏的迎會僅限於黃宅一帶黃姓的村莊。明代洪武年間,官岩山下附近的六村五姓為爭接胡公祭祀發生爭吵,差一點鬧出人命,後黃佛寄出面調停,提出五姓都不接、讓黃姓代表大家以“迎巧”形式接胡公,最終平息了紛爭。從此“迎巧”過渡到迎會,迎會的範圍由黃姓一門演化為黃宅一帶,內容也從單一的紀念祖先擴大到迎接胡公大帝。每年逢八月十三廟會便演戲、迎會。上午演太公戲,下午接胡爺爺(胡公)均成習俗。浦江迎會得到不斷發展。 至清,浦江迎會已從黃宅一帶廣泛流傳到全縣各鄉村,甚至鄰縣諸暨、蘭溪、義烏等地。民國浦江縣誌稿錄有清代宋琦《青山岩迎會賦》一文,內稱“一十二姓之中,鑼聲遠鎮,二十二村之內,旗影高揚”,說明浦江那時幾乎是每個家族、每個村莊都搞迎會。浦江迎會達到了鼎盛期,一直興至民國和解放初期。
歷史上迎會曾盛行浦江鄉村,現今,浦江人繼承了先人的藝術精髓,仍熱衷於開展迎會活動,並在迎會內容、形式上不斷發揚光大。縣境內現存會桌61台,分布於黃宅鎮的下店、新華、群聯、永豐、一心、信華、上市、六聯;前吳鄉馬橋頭、壽溪;杭坪鎮曹源村等。並以浦江縣為中心,輻射浙江中部、杭州灣一帶,甚至遠傳東南沿海諸省。
藝術魅力
浦江迎會由會桌、會扛、會柵、抬會人、站會小演員組成。會桌方形,邊長1.2米,桌板厚20到100厘米不等。虎頭腳,四腳高1米,桌面四周設20至40分米高欄柵,用於安裝會柵。會柵高一般2至3米,有的高達4至5米。會柵的設計決定著一台“會”的險、奇、巧程度。會柵製作一要講究隱秘性,一定要讓站會的演員服裝遮蓋,不讓觀眾看到會柵;二要講究牢固性,安全第一,站會的演員凌空在3至4米的高空上,裡面支撐他們的鐵柵一定要結實;三要講究合理性,演員站立的位置,會柵受力的程度,要通過力學原理進行精心計算。
“會”有人會、紙會、人紙合會之分。 “紙會”是用竹篾縛成人形,用紙裱糊後再繪畫,裝飾成各種戲劇人物。表演時由一人隱於桌下,用細線牽拉人物各關節部隊。紙會造型獨特,工藝精細,非花上百工難成其巧妙。“人會”是由三五歲的孩童,扮演活靈活現的戲劇故事或神話傳說。在特製的會桌上按照造型需要設定鐵架,鐵架被扮演者的衣物飾器所遮掩,孩子們在上面凌空而立悠然自得並不斷變幻造型。會桌由多名強健漢子抬著行走,行進時顫顫悠悠,驚險異常,看得人心跳不已,被中外友人稱為“中國一絕”。人紙合會則是會桌上的人物有真人也有紙紮的,增加“會”的觀賞性,講究和諧統一、真假難辨。
“會”的內容主要選取古裝戲劇的某個精彩場面,並通常以戲劇名命名,如《姜太公釣魚》、《許仙借傘》等,配以什錦班演奏這一本戲的調曲,行動時是流動的戲曲,靜止時是造型凌空的雜技雕塑,以驚、險、奇、巧為特色。象《三打白骨精》的孫悟空“忽兒搔癢抓耳,忽兒揮舞金箍棒,搖晃搖晃,隨時都有凌空飛下之勢”。
迎會講究隊伍的排列,一般前以火銃開道,後有堂名燈、高燈、銅鑼、龍虎旗、執事,總稱為儀仗隊。再是由四個或八個甚至十六個身穿民族服裝的壯漢抬著會桌行走。會桌上或站或坐的小演員,各自扮成不同的戲劇中的人物,展現某一戲劇的片段,有凌空搖晃之感,扣人心弦。最後是什錦班跟隨,吹打著這一戲劇的樂曲。
浦江迎會,保留著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帶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綜合了戲劇表演、音樂演奏、雜技體育、扎制雕刻等諸種藝術,是移動著的桌上藝術珍品。
保護傳承
浦江縣非常重視浦江迎會這一傳統民俗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一是注重保護。建立了浦江迎會資料庫,把浦江迎會的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資料實行系統化、信息化管理。在浦江博物館內開設浦江迎會會桌陳列室,收藏了相關器具。出版了《浦江迎會》一書,詳細介紹來了迎會的歷史與現狀、藝術特色與製作方法。積極開展了浦江迎會的“非遺”申報工作,以申遺促保護。2005年浦江迎會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二是注重傳承。確立了浦江迎會傳承人,並給予其資金扶植,開展製作、表演培訓,培養新的迎會能手。建立了浦江迎會製作表演研究中心,開展與迎會相關的各種研究。在浦江各景區建立迎會基地,組織會桌輪流定期表演,以活動促傳承。
三是注重創新。近幾年來浦江迎會破除宗族、迷信的陳規陋習,創作了一大批形式新穎、內容健康的新作品,特別是壽溪村的農民大膽創新,採用疏散騰空的表現手法,設計了“立鶴展翅欲騰飛”的造型,創作了大型會桌《蟠桃盛會》,超越了傳統迎會的常規,其獨特的造型是數百年來迎會史上的首創,《中國文化報》譽稱為“中國第一會桌”。
四是注重交流、宣傳。浦江迎會不斷加強對外交流的力度,先後十餘次參加了省內外的各種節會開閉幕式,獲得了各地民眾的廣泛喜愛,好評如潮。2007年春節,浦江迎會首次走出國門,到新加坡參加了國際妝藝大遊行活動,技壓群芳,載譽而歸。浦江縣文化部門還與電影、電視等大眾媒體合作,積極宣傳浦江迎會這一傳統藝術。浦江迎會參與了部分影視作品的拍攝活動。
浦江迎會6月份將赴上海世博會表演,此次浦江“迎會”是在浙江省文化廳的篩選下入選上海世博會表演隊伍的,表演時間在今 年6月18日至23日的世博會“浙江周”期間。屆時,張根志和他的“迎會”班子將在全球各地的朋友面前再展“會桌上的東方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