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浦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衢州 浦山村街道 市龍游縣
- 下轄地區:浦山、涼亭、九里橋
基本簡介,村莊解放,村莊建設,教育事業,
基本簡介
浦山原名大合,清左宗棠部曾在此地安營紮寨,與踞守龍游城的太平軍對峙,戰後這裡一片荒蕪。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福建福安縣畲族雷姓五兄弟徙此墾荒定居。以後又有畲民陸續遷入,形成一個自然村,以雷、藍、鐘三姓為多。因畲民以茅草搭鋪而居,當地人稱之為鋪山。1949年後,村里興修了水利,告別了缺水的歷史,鋪山又改為浦山。
畲、漢兩族村民在建設浦山村中團結奮鬥,取得了很大成績,窮山窩變成了富山村。1962年,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江華來此視察,風趣地對村民說:浦山又要改名富山了!村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自覺摒棄陳規陋習,村里無賭博、無盜竊、無早婚早育、無超計畫生育。過去畲漢禁止通婚,如今畲漢聯姻結親,和睦相處。兩族村民謙讓隨和,不計較得失,上級撥給畲民建電灌的經費,畲族村民堅持把機埠建在漢族村民居住集中的河埠上。村里很少有民事糾紛。198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國務院先後表彰浦山村,授予浦山村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的稱號。1989年,浦山村被龍游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1990年浦山村黨支部被評為縣級先進黨支部。
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占家鎮歸龍游縣管理、毗連渡頭村、方村、上夫崗村、夏金村,四季分明,地處要塞,人好
村內企業:汽車修理廠、織布廠、農具廠、食品飲料廠
主要農產品:菠菜、油桃、水稻、綠豆芽
村內資源:鋇長石、鐵釩土
村里單位:浦山村廣播站、浦山村信用社
村內企業:汽車修理廠、織布廠、農具廠、食品飲料廠
主要農產品:菠菜、油桃、水稻、綠豆芽
村內資源:鋇長石、鐵釩土
村里單位:浦山村廣播站、浦山村信用社
村莊解放
1949年前,畲民比漢族人多一重民族壓迫,他們在當地被視為異族、賤民,叫做山哈公、山哈婆,官府視之如草,待之如牛,不準住平原、走大路。浦山離縣城不遠,但幾乎沒有一個畲民逛過縣城,更無進過縣衙見過官的。1949年後,畲民徹底翻了身,作了浦山土地的主人。1955年,浦山村建立了中共支部,雷新福擔任了第一任支部書記。這箇舊社會靠租佃、砍柴換米度日的僱農帶領畲漢翻身農民奮戰在治山治水第一線,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雷新福作為少數民族的代表,1957年和1962年兩度上北京觀禮,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黨和人民政府積極扶持浦山畲族村民發展生產,多次調撥資金,幫助浦山興建水利工程。浦山人說:舊社會不把我們當人看,新社會共產黨把我們當親人,我們不建設好自己的家園,就對不起黨和政府!省委書記江華到浦山視察時,高度評價了浦山畲漢社員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讚揚支部一班人團結進步、發展生產的戰略眼光。40多年來,浦山人在黨支部的領導下以主人翁的姿態戰天鬥地,以當家作主的精神參政議政。村裡有縣人大代表,有縣政協委員,村幹部中畲族村民占了一半多。村裡有22人被提拔為國家幹部,有不少人在市、縣級機關部門擔任主要領導職務,原村團支部書記雷長林1984年被選為龍游縣副縣長。
村莊建設
1949年前的浦山,是一個荒山一片、雜草叢生、嚴重缺水的村落,村民飲用水全在村東一口又小又髒、看得見孑孓翻跟斗的泥塘里。遇上大旱年,天沒亮接水的人就排成了長龍。一年一熟的靠天田,畝產不過百斤,村民只有靠砍柴換米度日。1955年,村黨支部建立後,首先打響了興修水利的第一仗,1957年建成蓄水量2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700餘畝的蓮塘水庫。1962年又建造了九里橋機埠。1976年將村東常年歉收的40畝低洼湖田改建成大塘湖蓄水庫,蓄水量8萬立方米。1988~1992年又投資15萬元新建三條共360米長的渠道,一座高壓泵房,鋪設管道1000多米,延伸姜席堰西乾渠。全村形成西有蓮塘水庫、東有大塘湖、南引姜席堰水、東北有九里橋機埠的水利綜合配套工程。
乾旱的浦山有了水,為千餘畝荒山開發創造了條件。1972年黨支部派人去桔區學習柑桔種植技術,當年在162畝荒山上栽了6000餘株柑桔,2000多株金桔,全部成活。次年,團支部書記雷長林帶頭請戰,率領團員、青年在蓮塘水庫四周的荒山種上317畝杉木,今已鬱鬱蔥蔥,蓄材1800立方米以上。柑桔發展到260多畝,果實纍纍,1989年總產量達11萬公斤。村東南340畝荒山全部種上了茶葉。又建造了茶廠,安裝揉茶機、烘乾機、炒青機等,實現種茶、制茶一條龍。1990年浦山再度掀起開發性生產熱潮,新開發荒山293畝,種植柑桔120畝,板栗25畝。
經過40餘年的創業,浦山70%以上的土地達到旱澇保收。過去貧瘠的土地,如今水渠縱橫,果樹飄香,糧食連年豐收,1992年糧食總產量895噸,人均擁有糧食850公斤,加上多種經營的發展,浦山村集體經濟成倍增長,1992年村社會總產值178萬元,其中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7萬元,人均收入900元以上,比1978年增長了9倍。
集體經濟的發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衣著上,昔日畲民不分酷暑嚴寒都穿一身綴滿補丁的衣褲,如今的浦山新一代打扮得跟城裡人一樣時髦。住房,昔日畚斗式的茅鋪連荒崗,1989年後隨著最後一特殊困難戶新房的建造,浦山村再也找不到茅鋪的蹤跡,代之而起的是鱗次櫛比的水泥磚瓦房,全村二層以上新樓房有50多幢。畲民住房不僅講究實用,而且追求美觀大方,水泥欄桿拼花著色,多姿多彩,室內布置整齊清爽,房屋庭院結構,房前屋後修竹婆娑,果樹成蔭。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電風扇、腳踏車。
村民利用交通方便的地理優勢,從事個體飲食業有20餘戶,理髮縫紉修理業13戶,雜貨店6戶,個體駕駛員2戶,手扶拖拉機運輸業12戶,常年勞務輸出20餘人,有8戶村民年收入達萬元以上。現在全村的二女戶由集體實行養老保險,60歲以上的老幹部實行退休金制度。30年前,江華提出浦山要變富山的預言已經實現,浦山成了名符其實的富山。
教育事業
畲民長期被剝奪進學校受教育的權利,浦山人幾乎都是睜眼瞎。50年代合作化時,全村找不出一個合適的大隊會計。1952年,中共龍游縣委把浦山列為重點掃除文盲村,派了專職教師任教。村黨支部修繕了村北祠堂,辦起了浦山村歷史上第一所學校--光明國小,30多名畲族子女進了學校。隨著學齡兒童的增加,原來狹小的祠堂已不適應,1957年在村集體經濟並不富裕的情況下,村黨支部又新建了一座140平方米的新校舍,添置了課桌凳。學校定名為浦山國小,上級選派了2名優秀教師到村里任教。
1979年,黨支部根據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在西莊劃出3畝荒地,投資20萬元,蓋起了一幢400多平方米的教學樓,平整出1000多平方米操場,購置了教學設備,經批准建立了全縣第一所少數民族學校--浦山畲族完小。同時還辦了幼兒班。隨著村級經濟的發展,畲民對文化知識的要求愈來愈迫切,1992年浦山再度投資11000多元為學校完成了六配套工程。現在全村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升學率達100%。
為鼓勵教育和培養人才,村里設立了獎學金制度,對考入大中專院校和在各種比賽中獲獎的學生給予150~200元的獎勵。村幹部尊師重教,逢年過節都要慰問教師。1972~1992年村里已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50餘名,其中研究生2名,還有不少家庭一戶出2名大學生,全村國小畢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總人口65%以上。1988年浦山村被評為龍游縣基礎教育先進村。1990年,成為龍游縣首批教育達標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