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閩派古琴

浦城閩派古琴

閩派古琴藝術自清道光年間形成,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創始人為浦城縣祝風喈,他深諳律呂,發明音義,在識譜上,創造減字譜加工尺,在指法上創指法字母加以繪圖。著有《與古齋琴譜》,被稱為“後學之律梁”。

古琴,又名七弦琴,是漢族最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相傳系伏羲所創,初為五弦,至西周增至七弦。到了清代,古琴廣為流行,以吳越為中心,逐漸分出許多流派,影響較大的有四家,即浙派、江派、閩派、川派。閩派,以浦城祝鳳喈為代表。浦城閩派古琴已經被評為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浦城閩派古琴
  • 創始人:祝風喈
  • 代表作:《與古齋琴譜》
閩派古琴創始人為祝鳳喈。祝鳳喈,字桐君,約在清嘉慶五年(1800年)出生,閩北浦城城關人。寫下了古琴理論不朽名著《與古齋琴譜》一書,鹹豐五年(1855年)在浦城出版。
閩派古琴第二代傳承人為張鶴。於同治三年(1864年),經祝鳳喈鑑定後,刊行《琴學入門》一書,系統傳播祝鳳喈的琴學理論和操琴風格。
第三代叫陸琮,字少雲,他是張鶴的弟子,其主要貢獻就是幫助其師張鶴校刊《琴學入門》,為閩派古琴藝術的傳承和發揚做了許多有益工作。
隨著《與古齋琴譜》和《琴學入門》的傳播,使閩派古琴走向大眾,私淑弟子日眾,民國期間,浦城的李迪瑚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人物。李迪瑚為閩派古琴藝術的第四代傳承人。李迪瑚能詩善文,特別喜歡古琴,在家裡設定琴樓,並且對古琴研究頗有心得,其古琴專著有《酌海樓琴言》、《酌海樓琴譜》五卷。
浦城縣圖書館收藏有大量古琴書籍,如清康熙徐青山的《大還閣琴譜》、清嘉慶吳虹的《自遠堂琴譜》、清同治秦維瀚的《蕉庵琴譜》、清末楊宗稷《琴學叢書》以及《與古齋琴譜》、《琴學入門》、《酌海樓琴譜》等等。在浦城博物館現存清代古琴兩張,一張為無名琴,一張鐫有“養心”二字。這些都是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識譜:祝鳳喈首創在減字謗旁註“工尺”譜,這是以前諸譜所未有的。通過教人念工尺之法,是學琴者的捷徑。琴曲有天然節奏,惟有心領神會,操之極熟,才能輕重疾徐,自然合拍。但初學者,非有一定節奏按譜鼓曲,殊難成音。祝鳳喈以工尺傳其高下,板眼節其長短,學者先念工尺,次習手法,按譜而鼓,彈數次就能成譜。工尺法有利初學者迅速入門,有事半功倍之效。
指法:琴為弦樂,必須按彈,才能成音。琴音上下相需,剛柔相濟,寓輕重疾徐之節。祝鳳喈深入研究各家指法,對不明的地方進行注釋,提出自己的看法,對不足的地方進行補充,並給圖示注指法字母,使學者不致混淆,初學者開卷即有一目了然之益。
祝鳳喈家傳琴曲秘譜6首,均音色優美,雅靜動聽,沒有靡靡俗韻。
2005年,“浦城閩派古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